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鲜明地提出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其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理念的核心和重点。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与地理知识息息相关的实例,教师只要深入挖掘,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就会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知识”,产生“我要学好地理”的强烈欲望。现在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如何运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的教学。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可见地理知识的蕴涵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例如:沙特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的、宽大的袍子,印度美女喜欢穿漂亮的纱丽,藏族牧民穿肥大的藏袍等等。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服饰差异这么大呢?那是因为世界各地气候不同。
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发达的畜牧业有密切的关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是为什么?因为印度气候湿润,湿气比较重,吃咖喱和辣的食物可以帮助排除湿气;我国北方人冬季喜欢吃火锅、南方人喜欢甜食、新疆人的特色食物馕饼、西藏牧民以糌粑为主食,这与当地的气候和特有的风俗有关。
北极因纽特人居住冰屋,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冰屋保暖性好;印度尼西亚达雅克人居住高架屋,因为气候潮湿炎热;西亚沙特阿拉伯人传统民居是碉房,因为处于沙漠气候。我国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因為风沙大;山西传统民居的房顶为什么向自家院子倾斜,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俄罗斯向东欧各国出口天然气用管道运输;世界各国向中东地区进口石油选择远洋航运;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急需的药品选择飞机运输;十万吨大米由哈尔滨运送到北京,采用铁路运输。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与运输方式的特点、运送的货物和运量大小有关。
以上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当我在课堂上用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图片并进行简介,让学生分析原因的时候,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这些知识就在学生的讨论中非常容易地掌握了。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明时事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平时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网络“百度一下”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养成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热点的习惯。
例如:当学习“长期的热点地区中东”时,向学生拓展了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发展经济战略:“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媒体形象直观展示周边国家及其路线图,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当学习“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时,向学生拓展印巴战争、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水源之争等问题;当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拓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石油(号称“小波斯湾”)之争;当学习我国“水资源”时,了解 “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等等。课堂上,我不仅仅只拘泥于简介时事热点,而是将时事热点知识与当堂课的知识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时自豪,有时激愤,有时新奇,课堂气氛活跃,因而我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学习地理知识不能偏重于课本,远离生活实际,应将实践活动与地理知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影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海陆因素时,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变化是不同的”不理解:夏季是陆地升温快,还是海洋升温快?是陆地散热快,还是海洋散热快呢?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究实践:在上午八点时,将装有沙子和水的两个盆放在太阳下面晒。到下午两点时,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高。到晚上五点放学后,再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低。经过试验,学生得出结论:陆地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洋升温慢,散热也慢。因此,我们应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夏季我们为什么到海边去避暑?因为前面的铺垫,学生轻轻松松就能回答:是海陆因素引起的。这样用探究实践解决的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并学以致用,知识点不容易忘记,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行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灵活运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时事等有效地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亲身感受,获取直接经验,并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一、观察生活,学习地理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多才,可见地理知识的蕴涵丰富。我们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无处不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例如:沙特阿拉伯人喜欢穿白色的、宽大的袍子,印度美女喜欢穿漂亮的纱丽,藏族牧民穿肥大的藏袍等等。为什么世界各地的服饰差异这么大呢?那是因为世界各地气候不同。
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餐桌上常见牛排、奶油、奶酪等食品。欧洲人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发达的畜牧业有密切的关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是为什么?因为印度气候湿润,湿气比较重,吃咖喱和辣的食物可以帮助排除湿气;我国北方人冬季喜欢吃火锅、南方人喜欢甜食、新疆人的特色食物馕饼、西藏牧民以糌粑为主食,这与当地的气候和特有的风俗有关。
北极因纽特人居住冰屋,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冰屋保暖性好;印度尼西亚达雅克人居住高架屋,因为气候潮湿炎热;西亚沙特阿拉伯人传统民居是碉房,因为处于沙漠气候。我国北京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因為风沙大;山西传统民居的房顶为什么向自家院子倾斜,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
俄罗斯向东欧各国出口天然气用管道运输;世界各国向中东地区进口石油选择远洋航运;我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急需的药品选择飞机运输;十万吨大米由哈尔滨运送到北京,采用铁路运输。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与运输方式的特点、运送的货物和运量大小有关。
以上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了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当我在课堂上用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图片并进行简介,让学生分析原因的时候,吸引了学生的目光,激发了学生的欲望,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这些知识就在学生的讨论中非常容易地掌握了。
二、关注时事,深化地理
古人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明时事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平时要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网络“百度一下”等途径,了解国内外时事热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养成自觉关心国内外时事热点的习惯。
例如:当学习“长期的热点地区中东”时,向学生拓展了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发展经济战略:“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媒体形象直观展示周边国家及其路线图,培养学生形成空间思维;当学习“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度”时,向学生拓展印巴战争、克什米尔问题、恒河水源之争等问题;当学习“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时,拓展中日“钓鱼岛”问题,南海石油(号称“小波斯湾”)之争;当学习我国“水资源”时,了解 “南水北调工程”和“长江三峡工程”等等。课堂上,我不仅仅只拘泥于简介时事热点,而是将时事热点知识与当堂课的知识紧密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有时自豪,有时激愤,有时新奇,课堂气氛活跃,因而我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三、实践活动,应用地理
歌德说:“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学习地理知识不能偏重于课本,远离生活实际,应将实践活动与地理知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学习影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海陆因素时,学生对“陆地和海洋的气温变化是不同的”不理解:夏季是陆地升温快,还是海洋升温快?是陆地散热快,还是海洋散热快呢?我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探究实践:在上午八点时,将装有沙子和水的两个盆放在太阳下面晒。到下午两点时,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高。到晚上五点放学后,再用手试验哪个盆里的物质温度低。经过试验,学生得出结论:陆地升温快,散热也快;海洋升温慢,散热也慢。因此,我们应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夏季我们为什么到海边去避暑?因为前面的铺垫,学生轻轻松松就能回答:是海陆因素引起的。这样用探究实践解决的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学生学会了知识并学以致用,知识点不容易忘记,这样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可行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灵活运用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时事等有效地联系起来,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深入实际,亲身感受,获取直接经验,并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真正达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