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教师加以教育和培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让学生有独立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索,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91-02
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师生之间长效的坚持。授课环节,教师应当巧抓机会,巧妙引导,借助多种授课方式,辅之以恰当的练习及引导,用慧眼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思维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像中年级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如形近字组词,词语辨析和搭配,比较句子的异同、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也包含着较多的思维训练因素,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避免形式主义,防止为练习而练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不受学科性质束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思维性,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部分人更为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搁置在了一边,学生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尴尬位置。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即在师生关系的培养上,应当是一种民主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學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同时在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种和谐良好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錯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要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的学习是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以及长期的坚持,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但是依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M].课外语文,2000.
[2]金亚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M].课程教育研究,200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91-02
小学语文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师生之间长效的坚持。授课环节,教师应当巧抓机会,巧妙引导,借助多种授课方式,辅之以恰当的练习及引导,用慧眼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对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利用教材,发展学生思维
教材是发展儿童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因素。像中年级教材中的思考练习题,如形近字组词,词语辨析和搭配,比较句子的异同、整理排列错乱的句子,也包含着较多的思维训练因素,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避免形式主义,防止为练习而练习。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能力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是不受学科性质束缚的,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这种良好的思维性,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大部分人更为注重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搁置在了一边,学生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尴尬位置。随着语文新课标的改革和深入提出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而小学语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即在师生关系的培养上,应当是一种民主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的教學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堂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更好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同时在培养良好的课堂气氛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加了课堂的师生之间的互动,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创造了一种和谐良好的气氛,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之前,老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做到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些有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此外,老师还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给学生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老师要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激起他们探讨和发现知识的热情。只要老师心中有学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为学生服务,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进展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悟性和智慧。
四、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1.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应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如此,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知道要相信自己,不能人云亦云。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心理学研究发现,好奇心与创造性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好奇心既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又是创造性活动赖以进行的重要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保护儿童的好奇心能促使他们对语文课拥有浓厚的好奇心,从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进行。2.解除怕犯错误的心理。儿童怕犯錯误是阻碍独创性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怕犯错误而不去尝试,从而失去发挥其创造性见解的机会。因此,在用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要解除他们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努力进行尝试。3.鼓励学生向有创造性的人学习。中年级的学生模仿尝试的欲望极强,让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或讲一些爱迪生、居里夫人、达尔文等科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染,这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可以看出,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语文的学习是不能脱离教师的正确教学的方法,也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以及长期的坚持,这样才能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取代的,但是依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一切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方式,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卢家楣.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M].课外语文,2000.
[2]金亚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M].课程教育研究,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