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27日至28日,在全国上下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背景下,湖北省在黄冈市召开了“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此次会议由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主持,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以及全省市、州党委书记和市(州)长,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人,市(州)、县(市、区)经委主任,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有关金融单位等300多人出席会议。
此次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武穴市、蕲春县、团风县及黄冈市部分市直企业。这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工业园区进展顺利的在建项目,给与会代表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江夏区、远安县、蕲春县、老河口市在会议上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发展经验。农业银行湖北分行介绍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打算。这些经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地、各行业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黄冈现象”,即黄冈在集农业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经济一直比较靠后的情况下,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经验,给与会代表极大地启迪:区位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区位优势先天不足,可以靠“精种区位”来弥补。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硬资源”不够可以靠“软资源”来弥补。基础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先期基础不够可以靠后期奋斗来弥补;会议表彰了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前20名县(市、区),发展进位快的5个先进单位,这些先进典型使与会者在实现县城经济弯道超越时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信心。
在此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罗清泉作了重要讲话;省长李鸿忠结合黄冈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杨松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表彰200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副省长段轮一作了工作报告,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省领导苏晓云、李明波、李春明、潘立刚、汤涛、吴永文、任世茂、陈柏槐,省政府秘书长尹汉宁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湖北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危中寻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速度快。2008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0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幅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创2002年以来新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25.8%,高出上年1.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02亿元,增长29%,高出上年2.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8.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9.4亿元,增长44.3%,高出上年10.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6.4个百分点。二是效益好。2008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2.7%,利税总额增长40.1%,分别高出全省规模工业增幅11个和26.4个百分点。其中80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17.2亿元、利税220.7亿元,分别增长48.5%和3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8.02亿元,增长29%;地方税收120.46亿元,增长30.5%,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64.1%,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对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三是活力强。全民创业热情高涨,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意识,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激活了民间资本,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起来;县域工商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大量民间资本迅速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展,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回归创业潮方兴未艾,各地在抓好“回乡创业工程”的同时,加强返乡农民创业服务促进工作,支持返乡农民工利用带回来的资金、技术、信息自主创业;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坚持对县域经济进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一年一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多数县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子。四是后劲足。县域工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集群崛起壮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五是贡献大。2008年,县域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3.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3%,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4.7%提高到26.5%,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3%,比上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9.2%提高到45.9%,对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3%,提高了7.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持全省经济的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认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是好的,成绩很大,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还有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增强,但还很脆弱,包括现在发展的一些项目和企业能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要经受考验,千万不能麻痹!湖北省的有利条件不少,但这些有利条件都是相对的,条件是会转化的。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加深,各地、各部门务必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危机感、紧迫感转化为更加敬业、更加克难奋进的动力,转化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求跨越的决心,转化为积极的奋斗目标和措施。
会议认为,在正视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努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难题,促进全省县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要以当前第二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为契机,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县市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作风年建设结合起来,与政府系统正在开展的能力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会议认为,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的重心在于县一级的努力,在于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要强化县级主体意识,不依赖;保持工作连续性,不折腾;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创业、争先的浓厚氛围,不保守。县域经济不等于县级经济,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区域经济,要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农互补和统筹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求全、不能简单求大,而要找准特色,求质求精,抓住重点,培育竞争优势。
会议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进一步振奋精神、艰苦创业,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坚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县市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动摇,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不动摇,坚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动摇。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在落实政策,落实责任。为基层、企业服务上有一股埋头苦干的“实劲”。
会议认为,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最大的实惠是通过经济发展解决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局,关乎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我加压、克难奋进的拼搏劲头。比精神、比作风、比激情、比干劲,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会议组织与会代表参观了武穴市、蕲春县、团风县及黄冈市部分市直企业。这些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工业园区进展顺利的在建项目,给与会代表以极大的激励和鼓舞;黄冈市委书记刘善桥、江夏区、远安县、蕲春县、老河口市在会议上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发展经验。农业银行湖北分行介绍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和打算。这些经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各地、各行业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辉煌成就,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黄冈现象”,即黄冈在集农业地区、贫困山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经济一直比较靠后的情况下,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的经验,给与会代表极大地启迪:区位优势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区位优势先天不足,可以靠“精种区位”来弥补。资源禀赋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但不是先决条件,“硬资源”不够可以靠“软资源”来弥补。基础条件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优势,但不是绝对优势,先期基础不够可以靠后期奋斗来弥补;会议表彰了2008年县域经济发展前20名县(市、区),发展进位快的5个先进单位,这些先进典型使与会者在实现县城经济弯道超越时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解放了思想,增强了信心。
在此次会议上,省委书记罗清泉作了重要讲话;省长李鸿忠结合黄冈发展县域经济的经验,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副书记杨松宣读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表彰2008年度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的决定》;副省长段轮一作了工作报告,要求各地、各部门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省领导苏晓云、李明波、李春明、潘立刚、汤涛、吴永文、任世茂、陈柏槐,省政府秘书长尹汉宁出席了会议。
会议认为,2008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湖北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克难奋进,危中寻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是速度快。2008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06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4%,增幅高出上年0.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创2002年以来新高;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732亿元,增长25.8%,高出上年1.9个百分点,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02亿元,增长29%,高出上年2.5个百分点,高出全省8.7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99.4亿元,增长44.3%,高出上年10.1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6.4个百分点。二是效益好。2008年,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长42.7%,利税总额增长40.1%,分别高出全省规模工业增幅11个和26.4个百分点。其中808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817.2亿元、利税220.7亿元,分别增长48.5%和34.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88.02亿元,增长29%;地方税收120.46亿元,增长30.5%,占县域地方财政收入的64.1%,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对全省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5%,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三是活力强。全民创业热情高涨,省委、省政府不断强化“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意识,完善和落实促进全民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了民间创业热情,激活了民间资本,各类市场主体迅速壮大起来;县域工商企业改革改制基本完成,大量民间资本迅速向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扩展,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达60%以上;回归创业潮方兴未艾,各地在抓好“回乡创业工程”的同时,加强返乡农民创业服务促进工作,支持返乡农民工利用带回来的资金、技术、信息自主创业;争先进位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坚持对县域经济进行一年一考核、一年一排位、一年一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各地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多数县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路子。四是后劲足。县域工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升,产业集群崛起壮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五是贡献大。2008年,县域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3.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3%,比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24.7%提高到26.5%,对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3%,比上年提高了8.3个百分点;占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9.2%提高到45.9%,对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4.3%,提高了7.3个百分点。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持全省经济的平稳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认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态势是好的,成绩很大,但与先进发达地区比还有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增强,但还很脆弱,包括现在发展的一些项目和企业能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要经受考验,千万不能麻痹!湖北省的有利条件不少,但这些有利条件都是相对的,条件是会转化的。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加深,各地、各部门务必进一步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把危机感、紧迫感转化为更加敬业、更加克难奋进的动力,转化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发展、求跨越的决心,转化为积极的奋斗目标和措施。
会议认为,在正视严峻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面临的机遇。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坚定信心,牢牢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牢牢扭住新型工业化这个牛鼻子,突出重点,勇于创新,努力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难题,促进全省县域经济新一轮大发展。要以当前第二批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全面展开为契机,按照中央确定的“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县市领导班子建设结合起来。与开展作风年建设结合起来,与政府系统正在开展的能力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驾驭复杂局面、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
会议认为,强省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的重心在于县一级的努力,在于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要强化县级主体意识,不依赖;保持工作连续性,不折腾;着力营造有利于开放、创业、争先的浓厚氛围,不保守。县域经济不等于县级经济,而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区域经济,要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工农互补和统筹城乡发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谋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求全、不能简单求大,而要找准特色,求质求精,抓住重点,培育竞争优势。
会议认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求真务实。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进一步振奋精神、艰苦创业,有一股坚持不懈的“韧劲”,坚持把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县市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不动摇,坚持“一主三化”的发展方针不动摇,坚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不动摇。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求真务实,在落实政策,落实责任。为基层、企业服务上有一股埋头苦干的“实劲”。
会议认为,当前最大的实际是正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解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最大的实惠是通过经济发展解决就业这一民生之本。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事关全局,关乎民生。各地、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自我加压、克难奋进的拼搏劲头。比精神、比作风、比激情、比干劲,为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