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在文本的语言里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cao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漪老师说:“思想、情感、语言是同时发生的。语言不仅仅是翻译思想,不仅仅是载体,而且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因此说,语言才是语文的核心要素。只有双脚紧贴地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走;同样,只有紧贴文本阅读的“品”“悟”,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笔者听了特级教师滕衍平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第五册中的《第八次》一文,课堂上滕老师引导学生紧贴文本语言,“浸入”文字、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呈现的是层递式的对话、生成。
  【片段一】品“唉声叹气”之痛苦
   师:自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一个词语表示布鲁斯当时的心情。
   生:唉声叹气。
   师:想想自己现在的样子,看看周围破旧的环境,王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难过极了。
   生:一定伤心透了。
   师:所以这时他只能是不断地——
   生(齐):唉声叹气。
  师:同学们,布鲁斯连打七次仗都失败了。当他第一次失败时,是什么感受?
  生:伤心、难过……
   师:他是怎么做的?
   生:接着干第二次。
   师:他没有灰心,干了第二次,第二次又失败了,他还是没有灰心,又接着干了第三次、第四次……可是,几次都失败了,每一次失败后的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生:第一次失败,剩下的士兵还比较多,第三次、第四次失败就更惨了。我想他心里会更难过!
  师:真会想象!我发现你的发言注重了层次,在“难过”之前加了“更”的修饰词语,为什么?
  生:失败的次数越多,处境就越差,他的心里就越难受。
  师:越来越不简单了!三个“越”字说得好!同学们,要知道布鲁斯王子一连失败了七次呀,连他自己也受了伤,想象一下,他的士兵会怎样?
  生:士兵都受伤了,不愿再跟他干了。
  生:士兵失去信心了,伤的伤,死的死,走的走,逃的逃……
  师:此时布鲁斯王子的感受该是多么凄凉呀,所以他在不断地——
  生(齐):唉声叹气。
   师:七次失败,每一次的感受都不相同啊!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好课文,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布鲁斯的内心感受。(生读)
   师:战一次失败了,再战一次又失败了,这样的屡战屡败,真的摧毁了布鲁斯的内心了吗?
   生:没有!“面对这场战争,他几乎失去了信心。”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哪个词语?
   生:几乎!
   师:(板书:几乎)课文中说“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如果改成“他失去了信心”有什么不同?
  生:“他几乎失去了信心”是说王子仍有信心。“他失去了信心”是说王子一点信心也没有了。
  生:我打个比方吧:比如一个人得了重病,他的心脏几乎停止跳动了,是说他的心脏还在跳动,只是很微弱,医生觉得有万分之一的可能,还要进行抢救;如果说他的心脏停止跳动了,那么,他就已经死了。(笑声)
  师:(带头鼓掌)说得真好啊!大家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吗?
  生(齐):能!
  师:从 “几乎”这个词,你看出布鲁斯是个怎样的人呢?
  生:布鲁斯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次失败仍然有信心,可见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
   生:布鲁斯是个很自信的人。
   师:到这里我们才真正了解了布鲁斯的感受啊,谁再来读这一部分?
  【赏析】三分文字七分意,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品读“三分文字”,去感悟蕴涵其中的“七分意”。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滕老师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近布鲁斯,积极调动体验,去读,去品,去感受,一唱三叹,使他们对于“唉声叹气”的理解逐层深入。另外,滕老师抓住“七次”,并让这一词语幻化为“一次,两次……”引导学生逐步深化体验,深刻感悟布鲁斯王子的痛苦之情,让“七次”立体起来、丰富起来,使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心的交流。只有这样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好课文。“几乎”二字蕴涵丰富的内容,却也是“容易被遗忘的角落”,滕老师让学生将原句与删除后的句子作比较,调动积极思维,作理性思考。学生深刻领悟到布鲁斯坚强的个性。滕老师让“几乎”一词闪亮起来,既教给了学生读书要关注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的学习方法,又启迪了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有时需要联系前后进行“回读”。
  【片段二】品“感动极了”之深刻
   师:是什么让布鲁斯坚决地要干第八次呢?
   生:蜘蛛结网。
   师: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笔画出描写蜘蛛结网的句子,想一想,带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生默读、圈划、思考)
   生:蜘蛛不灰心,第八次终于成功了!
   生:蜘蛛结网真不容易。
   师: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从“重新扯起、再次”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蜘蛛结网不容易。
  生:从“结了断、断了结”“一连结了七次”“终于”可以看出蜘蛛不怕失败,很顽强。
  师:同学们,蜘蛛结网本是一件极为普通的事情,为什么布鲁斯“感动极了”呢?
  生:因为蜘蛛很顽强,七次失败都没有丧失信心,最终结成一张网。
  生:布鲁斯打了七次败仗,他很灰心,蜘蛛顽强的精神让他感动。
  生:蜘蛛织网织了七次,他也失败了七次,他和蜘蛛的处境一样。
   师:如果蜘蛛结网第八次的时候,风更大了,蜘蛛又结了第九次,第十次,布鲁斯会干吗?
   生:会!
   师:如果第五次的时候,风突然停了,他还会干吗?
   生:会!
   师:看来真正感动布鲁斯的不是这个“八”呀,而是——
   生:蜘蛛结网的精神。
   师:蜘蛛结网你们见过吗?大概你看过,我看过,别人也看过,但是谁也没有被这么感动过呀?
   生:主要是布鲁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他从蜘蛛身上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师:好一个“有志者事竟成”,是的,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再读一读这一段话,此时的布鲁斯是什么心情?
  生:他喊“我也要干第八次”,可以看出他树立了自信心,决心要和敌人打第八次仗。
  师:是的,布鲁斯要和敌人打第八次仗,如果第八次布鲁斯又失败了,他会怎么样呢?
  生:他还会打第九次、第十次……
  生:布鲁斯很有信心,他要战斗到底,直到战胜敌人。
  师:说得好!练习朗读这一段,体会布鲁斯的感动和自信。
  【赏析】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滕老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肤浅地体会布鲁斯的感动之情,而是触情入理,引导他们深入感悟“有志者事竟成”的哲理。教师面对学生认识中的“肤浅”——都是“第八次”的表面巧合现象,巧妙地进行引领:“八”只是一个约数,背后隐藏的不屈服的精神才是“第八次”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思维深入,这样才有深度,教学才有沉甸甸的厚重之感。
  【片段三】悟“号召动员”之巧妙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布鲁斯,我是士兵,你怎样劝说我跟你去战斗呢?
  生:亲爱的士兵,你跟我去战斗吧。我在磨房里看到一只蜘蛛,它连结了七次网都没有成功,但是不灰心,第八次终于结成了一张网。我们也一定会取胜的!
  师(故作不解状):蜘蛛结网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都打了七次败仗了,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我不干!
  生:你知道吗?“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师(惊讶地):“有志者事竟成”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磨房里看到一只蜘蛛,虽然结了七次网都没有成功,但是它不灰心,继续结网,第八次终于结成了。相信我吧!只要我们有信心,团结起来,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
   师:(扮作又一个士兵)布鲁斯王子,您又受伤了!我在这儿生活得还行,咱们不打了,侵略者想要什么,给他们不就行了?
   生:你怎么能这样想呢,我们的祖国怎么能让别人随意侵犯。
   师:誓死不当亡国奴。好,我跟您干!
   师:我现在是多年跟王子一起作战的一个将领了,您准备怎么样劝说我呢?
   生:我决心继续抵抗。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就一定会成功的。
   师:王子呀,如果我们第八次失败了,怎么办呢?
   生:干第九次。
   师:如果我们还是这样,再失败呢?我们的士兵可越来越少了。
   生:我们要总结教训,坚持到底。
  【赏析】许多时候,把“对话”交给学生似乎更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其实不然。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创设表演情境,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更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次思辨。教师的“迂回”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明理,可谓情理交融。“我是士兵,为什么要干?”“我是将领,以后怎么干?”这些问题能够让学生领会文本的主旨,并建构于自己的认知经验之中。
  【片段四】悟“布鲁斯感谢”之真诚
  师:布鲁斯终于带领军队赶跑了外国侵略者,他的第八次战斗终于成功了。那么,他应当感谢谁呢?
  生:他应当感谢蜘蛛,是蜘蛛给了他自信才获得成功的。
  师:老师统计一下有多少同学这样认为?(许多学生举手)
  师:他还应该感谢谁呀?
  生:他应当感谢将士,没有他们,他一个人就不能打败敌人。
  师:是呀,没有将士的努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多少同学同意这个观点?(许多同学举手)
  师:不错,布鲁斯应当感谢蜘蛛,感谢将士。他还应该感谢谁?(生沉默)
  师:同学们,尽管七次失败,布鲁斯“几乎”失去了信心(师指了指板书“几乎”)。蜘蛛结网本是一种很普通的事,可是唯有布鲁斯看到后非常感动——
  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布鲁斯更要感谢他自己,因为他从蜘蛛身上获得自信,才取得最后的胜利的。
  生:如果他完全失去了信心,蜘蛛再怎么结网,对他来说也没什么。
  师:他该怎样对自己说?
  生:我也感谢我自己,是信心让我重新走向了成功!
  师:说得真好!其实,很多时候,打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也只有自己。
  【赏析】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滕老师提问:“他应当感谢谁呢?”学生答出感谢蜘蛛、感谢士兵并不难。滕老师最后扣住语言文字的“唤醒”可谓是带给学生人生的智慧——“感谢自己”。“打败我们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能够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也只有自己。”这是多么生动的人生智慧啊!这里不是教师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蓄势已久的认知共鸣。
  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读”为主线,“品”“悟”相伴。学生在滕老师的启发、引领下一遍一遍地读书——自由读、指名读、默读;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读,抓住关键词句的读,感动自己、感染别人的读。正是这潜心的读书“品”“悟”,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遇。语文课需要这样紧贴文本语言的阅读,才能让师生的心灵与文本相互对话、交融,才能让学生“意”“文”兼得,才能让教学“情”“理”共融,使得情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更加张扬,使得理性在情感的喷发中更加智慧。当学生的生命被唤醒、情感被激发、思维被点燃的时候,我们说语文课才有了真正的语文味!(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三堡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4、5页的例2、例3。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辨别方向  1.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2.太阳落山前,面对太阳,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  3.为什么同样是面向太阳前、后、左、右的方向却不一样呢?  [设计意图]现实生活中东南西北方向是固定不变的,以早、晚的太阳为参照物时,前、后、左、右的位置也就不同。  二、
期刊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苏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1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这节课时,张昌盛老师以他独特的语言魅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灵动的对话空间,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老师灵动、智慧的课堂,共同感悟一次美妙的对话旅程。  [片段一]课前“热身”——为对话创造和谐的氛围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请大家先猜两个谜语,好吗?  生(众):好!  师:谜底都是水果。第一个谜面是:草地上来了
期刊
在2011年年初的全省教育系统“提升质量年”活动总结表彰大会上,被评为“先进单位”的遂川县于田中心小学是该项活动开展以来首次被表彰的一所中心小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校被评为先进的理由之一是全乡所有学生的学习质量检测连续三年获该县农村中心小学桂冠,还走在全县小学的前列。   一所极为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如何带动村小实现教学质量的突围呢?记者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带领下走访了遂川县于田中心小学。  
期刊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教材中四个知识领域中的模块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学的入门知识。在小学阶段学好这些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  小学阶段的“空间与图形”,它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条主线展开。这四条主线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以认识与把握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且强调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
期刊
【编者按】评优评先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常规工作。在绩效工资开始实施的今天,面对评优评先,教师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因为关乎对工作的评价,并影响绩效工资的发放乃至职称的评定;领导同样有压力,评得好,教师心平气和,评出众人干劲;评得不好,教师怨声载道,评出是是非非。评优评先对教师的发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怎样的评选方法合理、科学,这些问题值得关注。这里我们选刊几位教师的文章,希望这些能为更多的评优实践带来启发
期刊
让我们先从字面上解读一下“学生”这个词。何谓“学”?作为名词的“学”,指学业、学问、学识;作为动词的“学”,指学习和体悟。何谓“生”?首先是生疏、陌生、不熟悉;其次是生命、生存、生活;第三是生长、产生和创造。因此,作为一般解释,首先,“学生”是指“学业、学问、学识生疏的人”;其次,“学生”还要“学会生活,学会生存,体悟生命”;第三,“学生”就是要“学会生产,学会创造”。我们不去评说这一解读的合理性
期刊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来我校传经送宝,我也曾有幸聆听了几次他的课,深深为其看似信手拈来、轻描淡写,实则富含底蕴、独具匠心的教学风格所折服。  【片段一】课前:幽默诙谐,营造轻松氛围  师:今天我们换了地方上课,你们感到高兴不高兴?  生(齐):高兴!  师:害怕不害怕?  生(齐):不害怕!  师:再说一次,我看你们是不是不害怕。  生(齐):不害怕!  师:比我强,我就很害怕。(众笑)你们听我说话的声
期刊
【片段】  师:在这场“生死大营救”中,有一只斑羚起了最关键的作用,它是谁呢?  生(齐):镰刀头羊。  师:对。那么课文反复写了它哪方面的表现?分别出现在哪几段?  生:反复写了它的三次“咩”声,分别出现在第4、6、8三个自然段。  师:这三次“咩”声,说通俗一点,就是“羊的语言”。现在,我们来联系上下文,通过想象把这些“羊语”分别转化成“人语”。  生:第4自然段中的“咩——咩”声,联系第5自
期刊
教学中,我们时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可当话音刚落,学生便不约而同、整齐划一地读了起来。教师在学生的齐读声中大声地重复要求,可学生仍我行我素。教师有时无可奈何,索性让学生一读到底;有时拍手示停,强调“记住,是请大家各自放声读”。可读着读着,学生又变齐读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与教师对读书的要求交待不明不无关系。两位名师在学生自读前提出要求的教学片段,对我们改变这种现状提供了极好
期刊
“周期现象”是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三角函数”中的教学内容,它对整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宋庆老师教学这节课时,以“生活—数学—生活”为主线,以“感受周期现象、从数学角度研究周期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核心,以构思巧妙的导入、环环相扣的层层设问、精心的首尾呼应和风趣精练的语言,使得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周期现象的概念内涵。  【片段一】巧妙导入——引入周期现象  师:你去过钱塘江吗?你去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