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后是什么?”“是水!”“是水气”,绝大部分学生这样回答。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答道:“是春天!”我觉得这个学生能有这样的想法实在很难得,它是智慧碰击出的火花,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的表现。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试谈一下看法:
一、变换角色,唤起想象
布鲁纳鼓励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实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天赋。”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在现在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苦?有的学生叫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体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有的说让闰土干个体户,借鲁迅的“名望”,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二、表情朗读,激活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其义”会“自见”吗?“自见”的途径是想象,动力是感情。可见读书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活水来。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表现“我”对小兄弟的后悔、难过之情。在“我”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这一段,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生气的语气,想象出我的凶狠,小兄弟的可怜、害怕的表情。为后来“我”深感内疚与自责作铺垫。通过表情朗读就会想象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知错必改的人。有感情的朗读,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三、感悟艺术,放飞想象
一篇好文章往往是一幅好画,一首好诗。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学会欣赏,获取美的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文章或如油画:无论是《周庄水韵》中的“彩灯和灯光倒映在河中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光带”,还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绿茵茵的草,黄灿灿的油菜花以及一派无边的蓝色湖水”等,全如油画般色彩绚丽,引人注目。好文章或如水墨画:无论《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济南的冬天》中的“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都如水墨画般淡雅朴素,意境深远,洋溢着静谧与和谐。在讲授这些美文之时,我总是注重让学生透过“会绘画的眼睛”,欣赏出文章中的色彩美、构图美以及意境美,或者让他们用笔绘画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美丽景色,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感受文章的内容,又能放飞他们的想象,培养高尚的情操,陶冶性情。
四、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我”三者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我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小作文。学生们畅所欲言,写得也都不错。
五、亲近自然,驰骋想象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万紫千红的花草、如箫如笛的山泉流瀑,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近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在大自然中放飞想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影响甚至难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青少年气质的发展的巨大影响相比。
大自然也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最好教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观察研究自然现象,把田野、草地、池塘、树林或山谷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让他们观察自然美景的色彩变幻。面对自然美景,教师“不必要给孩子们讲太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海……”,要给学生们的思维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从虫儿、鸟儿发出的和谐悦耳的声音中,野花、青草发出的芳香中尽情地舒展美的想象,启迪他们获得美的体验享受,从而喜爱上语文,陶冶情操。
六、捕捉灵感,拓展想象
俗话说“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看经典作品和时尚文学,使他们能捕捉到闪光的语言,积累、沉淀美句,培养美感,从而激发灵感,写出他们自己的创意之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进行创造想象,有时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可不久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现象。我们要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只有知识的积累,才是产生灵感的沃土。
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课堂生机焕发,活力永存。语文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麻森乡大善彰中学)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试谈一下看法:
一、变换角色,唤起想象
布鲁纳鼓励想象推测在发展思维中的重要性:“机灵的推测,丰富的假设和大胆迅速地作出的实验结论,这些是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思想家极其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天赋。”
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索内容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进入课文的角色,对人、事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我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等。以课文《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被困苦的生活折磨得像一个木偶人。在现在社会里,怎样能摆脱贫苦?有的学生叫闰土南下打工,反正他身体高大,有的是力气,同时可以带上孩子;有的说让闰土干个体户,借鲁迅的“名望”,打出“闰土”的品牌;有的主张生产绿色产品,或搞立体农业等等。这样的问题往往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主意多多,既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又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学以致用。
二、表情朗读,激活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其义”会“自见”吗?“自见”的途径是想象,动力是感情。可见读书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活水来。如朱自清的《春》,朗读时用轻快的语调来读,“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早点到来的急切心情。全文用优美的笔调描绘春天的美景,能让学生想象到多姿多彩的春天。再如: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表现“我”对小兄弟的后悔、难过之情。在“我”毁坏小兄弟的风筝这一段,朗读时要读出愤怒、生气的语气,想象出我的凶狠,小兄弟的可怜、害怕的表情。为后来“我”深感内疚与自责作铺垫。通过表情朗读就会想象到:鲁迅先生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知错必改的人。有感情的朗读,把分想、联想、串想有机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
三、感悟艺术,放飞想象
一篇好文章往往是一幅好画,一首好诗。高明的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拥有“绘画的眼睛”和“音乐的耳朵”,学会欣赏,获取美的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好文章或如油画:无论是《周庄水韵》中的“彩灯和灯光倒映在河中变成了多姿多彩的光带”,还是《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中的“绿茵茵的草,黄灿灿的油菜花以及一派无边的蓝色湖水”等,全如油画般色彩绚丽,引人注目。好文章或如水墨画:无论《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济南的冬天》中的“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都如水墨画般淡雅朴素,意境深远,洋溢着静谧与和谐。在讲授这些美文之时,我总是注重让学生透过“会绘画的眼睛”,欣赏出文章中的色彩美、构图美以及意境美,或者让他们用笔绘画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美丽景色,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感受文章的内容,又能放飞他们的想象,培养高尚的情操,陶冶性情。
四、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氛围,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神思,从而使他们很自然地理解领悟知识。如张之路《羚羊木雕》中“我”的父母、万芳、“我”三者人物性格有很大的区别。“我”的父母重财轻义,语言咄咄逼人;“我”重视友情,被逼要回羚羊;万芳是一个十分“仗义”的女孩子。我先避开人物性格分析,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为了进一步发挥想象,结合语境,想象“我回到家后的情景”,给文章一个合理的结尾,我要求学生们写一篇小作文。学生们畅所欲言,写得也都不错。
五、亲近自然,驰骋想象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卷,一支动人的乐曲,那青的山、绿的水、五彩的云霞、鸣啭的百鸟、万紫千红的花草、如箫如笛的山泉流瀑,带给学生的是直接的美的感官享受。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亲近自然,领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在大自然中放飞想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影响甚至难与美丽的自然风景对青少年气质的发展的巨大影响相比。
大自然也是激发学生想象的最好教材。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经常游览和远足,观察研究自然现象,把田野、草地、池塘、树林或山谷的美景展现在他们面前,在春夏秋冬各个季节,让他们观察自然美景的色彩变幻。面对自然美景,教师“不必要给孩子们讲太多,也不必用叙述填满他们的脑海……”,要给学生们的思维活动留下自由驰骋的空间,让他们从虫儿、鸟儿发出的和谐悦耳的声音中,野花、青草发出的芳香中尽情地舒展美的想象,启迪他们获得美的体验享受,从而喜爱上语文,陶冶情操。
六、捕捉灵感,拓展想象
俗话说“鼓瑟不难,难于调弦;作文不难,难于炼句”。教师平时要鼓励学生多看经典作品和时尚文学,使他们能捕捉到闪光的语言,积累、沉淀美句,培养美感,从而激发灵感,写出他们自己的创意之作。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的能力。进行创造想象,有时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可不久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灵感”现象。我们要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因为只有知识的积累,才是产生灵感的沃土。
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课堂生机焕发,活力永存。语文教师应不断变换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美的享受,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麻森乡大善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