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叙事主要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视觉媒介的相继兴盛,我们进入到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凭借给观者带来的想象所赋予的叙事能力,图像叙事正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表达方式。本文拟从文本分析、悬念设置、人物塑造、影像语言风格的角度对《神探夏洛克》进行叙事分析。
【关键词】:图像叙事;视觉传播
视觉叙事(visual narrative)是借助视觉性来进行叙事活动,而所谓视觉性(visuality)则是让所描述的事物能被看见,其实现过程为视觉化(visualization)。叙事强调故事的讲述和情节性,包括叙述的对象、情节与过程,它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是一种社会体验下的新消费模式,也是人类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图像艺术创造中存在丰富的视觉叙事方法,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
1.《神探夏洛克》敘事结构的文本分析
《神探夏洛克》在整体的叙事结构上,不但每一集都按照完整戏剧结构单独成戏,而且三季合在一起,仍是一个完整缜密的戏剧结构。从第一季开始到第三季,剧情发展的故事线十分经典:一个孤独的天才不被世人认可——天才遇到搭档,逐渐取得成绩,为世人认可——天才得到赞美的同时也得到了敌人——天才战胜敌人,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天才归来,搭档因为婚姻而离开——天才走向他的归宿——敌人未死,开启新的篇章。主叙事线盘根错节却遥相呼应、伏笔重重却相得益彰。
而在单集的叙事结构中,《神探夏洛克》在前两季中基本采用同步交叉的叙事结构,犯罪与探案的叙事序列同步进行。探案随着案件的不断发展而深入,不断制造出悬念、危险和紧张神秘的气氛。叙事的审美魅力体现在犯罪与探案相互较量的张力之中。
而第三季在叙事结构上,大量利用时间的分形与重组使顺叙、倒叙及插叙形式频频更迭,将不同时空不同的场景交替转换呈现,使叙事波澜起伏。时间的层叠形成了叙事层次间的戏剧张力。例如第三季第二集《三签名》中,夏洛克在华生婚礼的致辞中不断穿插回忆倒叙,先弛后张,在后半段急转直下,加剧剧情的悬疑性和观众的紧张感。此外在前两季中也有少量插叙、倒叙形式的使用。比如第二季第三集《莱辛巴赫坠落》片头运用倒叙手法,华生对心理医生说“夏洛克死了”,给观众一种“我们已知”的假象,深陷于悬疑的气氛之中,自然的进入叙述主体的体验状态。在叙事线层面,第三季中《神探夏洛克》还采多叙事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借由叙事线的变换,营造紧张感、悬疑感。例如第三季首播集《空灵柩》中,探案推理线与解释夏洛克假死之谜两条主叙事线并行,还穿插了华生的感情线,为下集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空灵柩》结尾,夏洛克和华生正在制止炸弹爆炸的紧张过程中,镜头转换到夏洛克在摄像机前解释假死之谜,随后又转换到制止炸弹爆炸的场景,高潮迭起,渲染出紧张悬疑的气氛。
2.《神探夏洛克》的悬念设置
悬念是构成故事情节的手段之一,这种手段自从它诞生以来,就已经把叙事能力转变成一门艺术。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剧,《神探夏洛克》的悬念设置上无疑是一大亮点,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每季只有短短三集,但每一分钟都是甚过电影的缜密杰作。90分钟一集的剧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除了每季结尾的巨大悬念外,每集的集悬念中套有无数个局部悬念,其间还穿插着夏洛克的推理游戏,使剧集高潮不断。而且悬念的消解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突破了观众的思维定势,超越了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享受到审美的快感。从总体上来看,该剧的悬念设置呈现出“一种连续滚动、层层递进的状态,并构成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悬念体系。
该剧每一季的结尾都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推进叙事,使观众心里焦急地积聚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期待。第一季结局留下了面对大反派莫里亚蒂,被炸弹和狙击枪威胁的夏洛克和华生该如何脱身的悬念。与前季一样,第二季结局再度留下有关夏洛克生死之谜的悬念。第三季的结局则留下了莫里亚蒂的未死之谜。
每集的集悬念中套有无数个局部悬念。以第二季第一集《贝尔戈维亚丑闻》为例,最后揭开的悬念是夏洛克的女对手艾琳的手机密码,但之前还有观鸟驴友之死、恐怖分子失事班机的秘密等悬念被夏洛克一一解开,此外还留个观众艾琳是否被斩首的悬念。剧集中间也不乏许多夏洛克的推理游戏,比如从茉莉圣诞礼物的包装猜测她的圣诞夜计划等。夏洛克天马行空的推理演绎辅以精彩的视觉特效,加快了剧情发展的节奏。
3.《神探夏洛克》的人物塑造
《神探夏洛克》对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立体饱满的角色塑造使全球掀起了福尔摩斯热潮,在中国,两位演员本尼迪克特·伯巴奇和马丁·弗里曼也被剧迷亲切地称作“卷福”和“华生”。一个是理性世界里天才,一个是洞察人性情感又对此保有信念的勇士。鲜明的形象,各异的性格,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福尔摩斯一贯的智慧、冷峻性、痴迷推理的基础上,《神探夏洛克》还为这个主角增加了很多可爱的神经质怪癖。比如,他不屑向智商平平的人解释案情;他有超凡的观察力,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身世背景、喜好猜个八九不离十,尤其是外遇等隐私。他没有拘谨迂腐的绅士气质,更多的是些自由的摇滚精神,言谈彬彬有礼,但却不懂人情世故,总带着讽刺的腔调。相较原著,他更自信,更倨傲,对自己的毛病和优点一概引以为豪。种种这些,都让观众对这个高功能反社会的侦探又爱又恨、如痴如狂。
马丁·弗里曼扮演的华生谦逊朴实,敬佩并时刻准备帮助夏洛克,与康伯巴奇饰演的福尔摩斯相得益彰。就像剧中夏洛克对华生说的 “也许你本身并不能发光,但是你是光的传导者。有些人本身没有天才,可是有着可观的激发天才的力量”。他是夏洛克的知己,支持者,博客管理者,搭档,医学顾问,他的存在使夏洛克的光芒得以闪耀。而夏洛克则作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变数,让他决定选择这条看似无尽却充满惊奇和危险的冒险之旅。
4.《神探夏洛克》的影像语言风格
《神探夏洛克》在图像叙事中的巨大创新,来自于对夏洛克的推理思维过程做了可视觉化的表现。夏洛克善于观察并从细节中进行推理,而之前大多数影视作品对于这种推理都是作为台词来表现。《神探夏洛克》则依靠影像语言,在前两季中用慢动作细节特写、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官方弹幕文字注释来诠释,以展示夏洛克超凡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这种可视化方式也让观众从夏洛克的视角出发,和他一起体验推理的快感。涉案电视剧的叙事动力和观众的观赏兴趣点是逻辑推理,是高水准逻辑推理的展示和欣赏。第三季中,这种逻辑推理的影像化表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技巧。比如第二集《三签名》中夏洛克在华生婚礼致辞时,香槟酒杯掉落的慢镜头与夏洛克脑海中迅速的推理思维过程、回忆画面交替出现,精彩无比。第三集《最后的誓言》中,夏洛克中枪倒地中的思维可视化过程也堪称经典,与《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摄影上,第三季运用子弹时间的摄影方法拍摄华生的婚礼,360度环拍展现凝固时间的立体视觉画面,形成了独特新颖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不仅如此,在画面构图和光线上,《神探夏洛克》也向观众展示了其精妙的技巧。构图时大量的采用黄金螺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框架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向心式构图、L型构图、十字型构图,变化式构图的方法。一秒如一诗,一帧似一画,使观众产生极强的审美快感。
参考文献:
[1]申丹 :《西方叙事学 : 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杰拉德·普林斯 :《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英)约翰·伯格 :《另一种讲述方式》[M],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6
[4]朱永明 :《视觉语言探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图像叙事;视觉传播
视觉叙事(visual narrative)是借助视觉性来进行叙事活动,而所谓视觉性(visuality)则是让所描述的事物能被看见,其实现过程为视觉化(visualization)。叙事强调故事的讲述和情节性,包括叙述的对象、情节与过程,它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是一种社会体验下的新消费模式,也是人类交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图像艺术创造中存在丰富的视觉叙事方法,有着广泛的文化需求。
1.《神探夏洛克》敘事结构的文本分析
《神探夏洛克》在整体的叙事结构上,不但每一集都按照完整戏剧结构单独成戏,而且三季合在一起,仍是一个完整缜密的戏剧结构。从第一季开始到第三季,剧情发展的故事线十分经典:一个孤独的天才不被世人认可——天才遇到搭档,逐渐取得成绩,为世人认可——天才得到赞美的同时也得到了敌人——天才战胜敌人,也付出了自己的代价——天才归来,搭档因为婚姻而离开——天才走向他的归宿——敌人未死,开启新的篇章。主叙事线盘根错节却遥相呼应、伏笔重重却相得益彰。
而在单集的叙事结构中,《神探夏洛克》在前两季中基本采用同步交叉的叙事结构,犯罪与探案的叙事序列同步进行。探案随着案件的不断发展而深入,不断制造出悬念、危险和紧张神秘的气氛。叙事的审美魅力体现在犯罪与探案相互较量的张力之中。
而第三季在叙事结构上,大量利用时间的分形与重组使顺叙、倒叙及插叙形式频频更迭,将不同时空不同的场景交替转换呈现,使叙事波澜起伏。时间的层叠形成了叙事层次间的戏剧张力。例如第三季第二集《三签名》中,夏洛克在华生婚礼的致辞中不断穿插回忆倒叙,先弛后张,在后半段急转直下,加剧剧情的悬疑性和观众的紧张感。此外在前两季中也有少量插叙、倒叙形式的使用。比如第二季第三集《莱辛巴赫坠落》片头运用倒叙手法,华生对心理医生说“夏洛克死了”,给观众一种“我们已知”的假象,深陷于悬疑的气氛之中,自然的进入叙述主体的体验状态。在叙事线层面,第三季中《神探夏洛克》还采多叙事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借由叙事线的变换,营造紧张感、悬疑感。例如第三季首播集《空灵柩》中,探案推理线与解释夏洛克假死之谜两条主叙事线并行,还穿插了华生的感情线,为下集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空灵柩》结尾,夏洛克和华生正在制止炸弹爆炸的紧张过程中,镜头转换到夏洛克在摄像机前解释假死之谜,随后又转换到制止炸弹爆炸的场景,高潮迭起,渲染出紧张悬疑的气氛。
2.《神探夏洛克》的悬念设置
悬念是构成故事情节的手段之一,这种手段自从它诞生以来,就已经把叙事能力转变成一门艺术。作为一部悬疑推理剧,《神探夏洛克》的悬念设置上无疑是一大亮点,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虽然每季只有短短三集,但每一分钟都是甚过电影的缜密杰作。90分钟一集的剧集,悬念迭起,扣人心弦。除了每季结尾的巨大悬念外,每集的集悬念中套有无数个局部悬念,其间还穿插着夏洛克的推理游戏,使剧集高潮不断。而且悬念的消解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突破了观众的思维定势,超越了观众的想象力,使观众享受到审美的快感。从总体上来看,该剧的悬念设置呈现出“一种连续滚动、层层递进的状态,并构成一个有层次、有秩序的悬念体系。
该剧每一季的结尾都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推进叙事,使观众心里焦急地积聚起来的各种各样的期待。第一季结局留下了面对大反派莫里亚蒂,被炸弹和狙击枪威胁的夏洛克和华生该如何脱身的悬念。与前季一样,第二季结局再度留下有关夏洛克生死之谜的悬念。第三季的结局则留下了莫里亚蒂的未死之谜。
每集的集悬念中套有无数个局部悬念。以第二季第一集《贝尔戈维亚丑闻》为例,最后揭开的悬念是夏洛克的女对手艾琳的手机密码,但之前还有观鸟驴友之死、恐怖分子失事班机的秘密等悬念被夏洛克一一解开,此外还留个观众艾琳是否被斩首的悬念。剧集中间也不乏许多夏洛克的推理游戏,比如从茉莉圣诞礼物的包装猜测她的圣诞夜计划等。夏洛克天马行空的推理演绎辅以精彩的视觉特效,加快了剧情发展的节奏。
3.《神探夏洛克》的人物塑造
《神探夏洛克》对剧中两个主要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医生的立体饱满的角色塑造使全球掀起了福尔摩斯热潮,在中国,两位演员本尼迪克特·伯巴奇和马丁·弗里曼也被剧迷亲切地称作“卷福”和“华生”。一个是理性世界里天才,一个是洞察人性情感又对此保有信念的勇士。鲜明的形象,各异的性格,在观众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福尔摩斯一贯的智慧、冷峻性、痴迷推理的基础上,《神探夏洛克》还为这个主角增加了很多可爱的神经质怪癖。比如,他不屑向智商平平的人解释案情;他有超凡的观察力,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身世背景、喜好猜个八九不离十,尤其是外遇等隐私。他没有拘谨迂腐的绅士气质,更多的是些自由的摇滚精神,言谈彬彬有礼,但却不懂人情世故,总带着讽刺的腔调。相较原著,他更自信,更倨傲,对自己的毛病和优点一概引以为豪。种种这些,都让观众对这个高功能反社会的侦探又爱又恨、如痴如狂。
马丁·弗里曼扮演的华生谦逊朴实,敬佩并时刻准备帮助夏洛克,与康伯巴奇饰演的福尔摩斯相得益彰。就像剧中夏洛克对华生说的 “也许你本身并不能发光,但是你是光的传导者。有些人本身没有天才,可是有着可观的激发天才的力量”。他是夏洛克的知己,支持者,博客管理者,搭档,医学顾问,他的存在使夏洛克的光芒得以闪耀。而夏洛克则作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变数,让他决定选择这条看似无尽却充满惊奇和危险的冒险之旅。
4.《神探夏洛克》的影像语言风格
《神探夏洛克》在图像叙事中的巨大创新,来自于对夏洛克的推理思维过程做了可视觉化的表现。夏洛克善于观察并从细节中进行推理,而之前大多数影视作品对于这种推理都是作为台词来表现。《神探夏洛克》则依靠影像语言,在前两季中用慢动作细节特写、快速的镜头切换,以及官方弹幕文字注释来诠释,以展示夏洛克超凡的观察力和推理能力。这种可视化方式也让观众从夏洛克的视角出发,和他一起体验推理的快感。涉案电视剧的叙事动力和观众的观赏兴趣点是逻辑推理,是高水准逻辑推理的展示和欣赏。第三季中,这种逻辑推理的影像化表现还加入了更丰富的技巧。比如第二集《三签名》中夏洛克在华生婚礼致辞时,香槟酒杯掉落的慢镜头与夏洛克脑海中迅速的推理思维过程、回忆画面交替出现,精彩无比。第三集《最后的誓言》中,夏洛克中枪倒地中的思维可视化过程也堪称经典,与《盗梦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摄影上,第三季运用子弹时间的摄影方法拍摄华生的婚礼,360度环拍展现凝固时间的立体视觉画面,形成了独特新颖的镜头语言,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不仅如此,在画面构图和光线上,《神探夏洛克》也向观众展示了其精妙的技巧。构图时大量的采用黄金螺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框架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向心式构图、L型构图、十字型构图,变化式构图的方法。一秒如一诗,一帧似一画,使观众产生极强的审美快感。
参考文献:
[1]申丹 :《西方叙事学 : 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美)杰拉德·普林斯 :《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英)约翰·伯格 :《另一种讲述方式》[M],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2006
[4]朱永明 :《视觉语言探析》[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