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绝对是世界上最具话题性的地区之一,因为在6年时间里,这里先后出现了17个天坑。本来出现天坑并不是稀罕事,但是这里的天坑总是伴随着火光冲天的爆炸而产生,于是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人说是陨石撞击地球,有人说是地底的核爆试验。但是地质学家叶夫根尼·丘维林经过6年调查,却得出了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答案……
为了防止天坑爆炸伤人,丘维林一方面通过卫星监控亚马尔半岛,一方面鼓励市民一有地面不明原因的拱起就向他报告。就这样,在随后三年时间,先后形成了12处天坑,有些从地面隆起到爆炸只用了短短两个月。2017年12月1日,卫星还拍摄到了名为SeYkhGEC的“天坑”爆炸的经过,爆炸后火焰高达5米,燃烧持续了90分钟才熄灭。爆炸还波及到附近的一栋民房,而民房的主人莫罗斯被轻微烧伤。丘维林到医院里探望了莫罗斯,听他心有余悸地讲述了当时的经过:“爆炸的声音实在太大了,我被气浪掀翻,一团火苗顺着我的手指燃到了胳膊……”医生告诉丘维林,莫罗斯的烧伤很可能是甲烷造成的。
“甲烷!”丘维林想起上次在坑里检测到的甲烷,“难道罪魁祸首真的是甲烷,可是这么多的高浓度甲烷从何而来的呢?再说,爆炸需要相当大的推力,要在地表下形成超高的压力。”
就在丘维林决定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调查时,亚马尔半岛电视台的一架直升飞机出事了,原来当天摄制组一行人坐飞机航拍天坑,却遭遇了一个天坑爆炸,受损的飞机采取了迫降,结果造成两人受伤。
尴尬真相
不断涌现的天坑,艱难推进的调查,时间一晃就到了2020年6月,根据丘维林的统计,整个亚马尔半岛共出现了17个天坑,幸运的是这些天坑大部分远离居住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7月22日,接到市民的报告后,丘维林和助手再次赶到了亚马尔半岛西北的奥比村。刚下飞机,丘维林就感到了一股热浪,负责接待的村民迪奥古抱怨说,今年的天气真是太奇怪了,往年这个时候不过15℃,今年却达到了25℃。
夜幕降临后,丘维林漫步在针叶林中,依然还能感受到一丝热意。在和迪奥古聊天中,他讲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家的井干枯了,需要挖掘一口井,原本计划15天完工,结果不到6天就完工了。丘维林很好奇,再一细问,发现是冻土层变薄了,之前一般是40米,今年的变成了10米。
冻土层怎么变薄了这么多?丘维林很快想到了今年的高温天气:气温的升高让大部分冻土融解掉。顺着这个思路,丘维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推断:温度升高造成冻土融化,冻土融化后藏在里面的腐殖质开始被分解,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聚集,最后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了爆炸,从而形成了天坑。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丘维林采集了上百公斤的冻土放置在一个密闭的塑料瓶子中,然后将瓶子放置在常温的环境下,开始几天一切正常,一个星期后瓶子开始膨胀,第十天的晚上,瓶子终于爆炸并产生了少许火花和黑烟。丘维林采集了爆炸后的气体成分,如他所料,检测到了甲烷。
爆炸的元凶是甲烷,可是试验采用的是塑料瓶子这样密闭的空间,土壤中又是怎样形成这样的密闭空间的呢?就在丘维林陷入困境时,迪奥古向他报告,在村子北面5公里处有一块地拱起来了。丘维林大喜过望,连忙赶了过去,经过调查,这确实和之前形成的天坑拱起来的地形相同。丘维林决定不等天坑爆炸,他要人为地挖开,释放掉集聚的甲烷。他的想法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同意,并调去了几台挖掘机。
为了安全起见,工程队先是打进了一根长达80米长的钢管,当把火把放在钢管口,顿时冒出了火苗,经过检测,燃烧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燃烧,钢管口的火苗渐渐变小。随着挖掘机的开工,丘维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拱地的周围呈现环形结构。随着挖掘的加深,一个圆柱形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圆柱形内的岩石明显比周围的要疏松。挖掘到42米深时,天坑底部的岩石又和周围的岩石并无二致。至此,天坑的成因终于被破解: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亚马尔半岛形成了很多这种特殊的圆柱形地形,由于圆柱形地质结构比周围的岩石疏松,温度上升造成冻土腐殖质分解释放甲烷并聚集,最终压力过大冲破土壤表层,造成爆炸形成圆柱形天坑。
2020年9月,丘维林公布了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从永冻土中泄漏出来的甲烷有可能加速全球变暖,从而导致更多的永冻土融化。但在亚马尔半岛,巨洞有可能会引发另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会给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和温室气体释放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最终发现,困在地下深处永冻层的甲烷沉积物开始从通常无法渗透的永冻层中向上渗出,可能预示着苔原上方的冰帽会变得更容易渗透。北极的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变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可能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天坑的成因并没有获得地质学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地下气体累积发生爆炸的原因却使他们达成的共识,那就是气候变暖。近些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升速已经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速率的两倍。每年夏天,这一地区的冻土层都在飞速融化,冻土层下的众多有机物,在日益升高的气温下,释放出了大量的气体,冻土层里的甲烷,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释放出来。
丘维林不无担忧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因为气候变暖导致了地貌结构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而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要知道,北极圈里的碳含量是大气里的两倍之多,继续变暖,也会继续加剧温室效应。在丘维林看来,接二连三出现的天坑是一个惊人的警示:“它提醒我们,气候变暖的影响,已经越发不容忽视了。”
库德里亚时的分析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丘维林知道这样的天坑形成至少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其二就是地下河的水位要足够深;其三包气带即含气体的岩层厚度也要大;第四该地区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它落下来的石头冲走;第五个条件就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岩层与地面基本上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最后一点就是地壳要抬升,这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垮塌提供动力。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丘维林发现,亚马尔半岛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地质条件。
为了防止天坑爆炸伤人,丘维林一方面通过卫星监控亚马尔半岛,一方面鼓励市民一有地面不明原因的拱起就向他报告。就这样,在随后三年时间,先后形成了12处天坑,有些从地面隆起到爆炸只用了短短两个月。2017年12月1日,卫星还拍摄到了名为SeYkhGEC的“天坑”爆炸的经过,爆炸后火焰高达5米,燃烧持续了90分钟才熄灭。爆炸还波及到附近的一栋民房,而民房的主人莫罗斯被轻微烧伤。丘维林到医院里探望了莫罗斯,听他心有余悸地讲述了当时的经过:“爆炸的声音实在太大了,我被气浪掀翻,一团火苗顺着我的手指燃到了胳膊……”医生告诉丘维林,莫罗斯的烧伤很可能是甲烷造成的。
“甲烷!”丘维林想起上次在坑里检测到的甲烷,“难道罪魁祸首真的是甲烷,可是这么多的高浓度甲烷从何而来的呢?再说,爆炸需要相当大的推力,要在地表下形成超高的压力。”
就在丘维林决定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调查时,亚马尔半岛电视台的一架直升飞机出事了,原来当天摄制组一行人坐飞机航拍天坑,却遭遇了一个天坑爆炸,受损的飞机采取了迫降,结果造成两人受伤。
尴尬真相
不断涌现的天坑,艱难推进的调查,时间一晃就到了2020年6月,根据丘维林的统计,整个亚马尔半岛共出现了17个天坑,幸运的是这些天坑大部分远离居住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7月22日,接到市民的报告后,丘维林和助手再次赶到了亚马尔半岛西北的奥比村。刚下飞机,丘维林就感到了一股热浪,负责接待的村民迪奥古抱怨说,今年的天气真是太奇怪了,往年这个时候不过15℃,今年却达到了25℃。
夜幕降临后,丘维林漫步在针叶林中,依然还能感受到一丝热意。在和迪奥古聊天中,他讲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家的井干枯了,需要挖掘一口井,原本计划15天完工,结果不到6天就完工了。丘维林很好奇,再一细问,发现是冻土层变薄了,之前一般是40米,今年的变成了10米。
冻土层怎么变薄了这么多?丘维林很快想到了今年的高温天气:气温的升高让大部分冻土融解掉。顺着这个思路,丘维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推断:温度升高造成冻土融化,冻土融化后藏在里面的腐殖质开始被分解,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聚集,最后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了爆炸,从而形成了天坑。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丘维林采集了上百公斤的冻土放置在一个密闭的塑料瓶子中,然后将瓶子放置在常温的环境下,开始几天一切正常,一个星期后瓶子开始膨胀,第十天的晚上,瓶子终于爆炸并产生了少许火花和黑烟。丘维林采集了爆炸后的气体成分,如他所料,检测到了甲烷。
爆炸的元凶是甲烷,可是试验采用的是塑料瓶子这样密闭的空间,土壤中又是怎样形成这样的密闭空间的呢?就在丘维林陷入困境时,迪奥古向他报告,在村子北面5公里处有一块地拱起来了。丘维林大喜过望,连忙赶了过去,经过调查,这确实和之前形成的天坑拱起来的地形相同。丘维林决定不等天坑爆炸,他要人为地挖开,释放掉集聚的甲烷。他的想法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同意,并调去了几台挖掘机。
为了安全起见,工程队先是打进了一根长达80米长的钢管,当把火把放在钢管口,顿时冒出了火苗,经过检测,燃烧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燃烧,钢管口的火苗渐渐变小。随着挖掘机的开工,丘维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拱地的周围呈现环形结构。随着挖掘的加深,一个圆柱形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圆柱形内的岩石明显比周围的要疏松。挖掘到42米深时,天坑底部的岩石又和周围的岩石并无二致。至此,天坑的成因终于被破解: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亚马尔半岛形成了很多这种特殊的圆柱形地形,由于圆柱形地质结构比周围的岩石疏松,温度上升造成冻土腐殖质分解释放甲烷并聚集,最终压力过大冲破土壤表层,造成爆炸形成圆柱形天坑。
2020年9月,丘维林公布了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从永冻土中泄漏出来的甲烷有可能加速全球变暖,从而导致更多的永冻土融化。但在亚马尔半岛,巨洞有可能会引发另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会给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和温室气体释放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最终发现,困在地下深处永冻层的甲烷沉积物开始从通常无法渗透的永冻层中向上渗出,可能预示着苔原上方的冰帽会变得更容易渗透。北极的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变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可能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天坑的成因并没有获得地质学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地下气体累积发生爆炸的原因却使他们达成的共识,那就是气候变暖。近些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升速已经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速率的两倍。每年夏天,这一地区的冻土层都在飞速融化,冻土层下的众多有机物,在日益升高的气温下,释放出了大量的气体,冻土层里的甲烷,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释放出来。
丘维林不无担忧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因为气候变暖导致了地貌结构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而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要知道,北极圈里的碳含量是大气里的两倍之多,继续变暖,也会继续加剧温室效应。在丘维林看来,接二连三出现的天坑是一个惊人的警示:“它提醒我们,气候变暖的影响,已经越发不容忽视了。”
库德里亚时的分析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丘维林知道这样的天坑形成至少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其二就是地下河的水位要足够深;其三包气带即含气体的岩层厚度也要大;第四该地区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它落下来的石头冲走;第五个条件就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岩层与地面基本上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最后一点就是地壳要抬升,这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垮塌提供动力。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丘维林发现,亚马尔半岛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