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天坑真相(下)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shou4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亚马尔半岛绝对是世界上最具话题性的地区之一,因为在6年时间里,这里先后出现了17个天坑。本来出现天坑并不是稀罕事,但是这里的天坑总是伴随着火光冲天的爆炸而产生,于是各种说法甚嚣尘上,有人说是陨石撞击地球,有人说是地底的核爆试验。但是地质学家叶夫根尼·丘维林经过6年调查,却得出了一个让人始料不及的答案……
  为了防止天坑爆炸伤人,丘维林一方面通过卫星监控亚马尔半岛,一方面鼓励市民一有地面不明原因的拱起就向他报告。就这样,在随后三年时间,先后形成了12处天坑,有些从地面隆起到爆炸只用了短短两个月。2017年12月1日,卫星还拍摄到了名为SeYkhGEC的“天坑”爆炸的经过,爆炸后火焰高达5米,燃烧持续了90分钟才熄灭。爆炸还波及到附近的一栋民房,而民房的主人莫罗斯被轻微烧伤。丘维林到医院里探望了莫罗斯,听他心有余悸地讲述了当时的经过:“爆炸的声音实在太大了,我被气浪掀翻,一团火苗顺着我的手指燃到了胳膊……”医生告诉丘维林,莫罗斯的烧伤很可能是甲烷造成的。
   “甲烷!”丘维林想起上次在坑里检测到的甲烷,“难道罪魁祸首真的是甲烷,可是这么多的高浓度甲烷从何而来的呢?再说,爆炸需要相当大的推力,要在地表下形成超高的压力。”
   就在丘维林决定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调查时,亚马尔半岛电视台的一架直升飞机出事了,原来当天摄制组一行人坐飞机航拍天坑,却遭遇了一个天坑爆炸,受损的飞机采取了迫降,结果造成两人受伤。
   尴尬真相
   不断涌现的天坑,艱难推进的调查,时间一晃就到了2020年6月,根据丘维林的统计,整个亚马尔半岛共出现了17个天坑,幸运的是这些天坑大部分远离居住区,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
   7月22日,接到市民的报告后,丘维林和助手再次赶到了亚马尔半岛西北的奥比村。刚下飞机,丘维林就感到了一股热浪,负责接待的村民迪奥古抱怨说,今年的天气真是太奇怪了,往年这个时候不过15℃,今年却达到了25℃。
   夜幕降临后,丘维林漫步在针叶林中,依然还能感受到一丝热意。在和迪奥古聊天中,他讲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原来他家的井干枯了,需要挖掘一口井,原本计划15天完工,结果不到6天就完工了。丘维林很好奇,再一细问,发现是冻土层变薄了,之前一般是40米,今年的变成了10米。
   冻土层怎么变薄了这么多?丘维林很快想到了今年的高温天气:气温的升高让大部分冻土融解掉。顺着这个思路,丘维林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推断:温度升高造成冻土融化,冻土融化后藏在里面的腐殖质开始被分解,从而释放出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聚集,最后因为压力过大产生了爆炸,从而形成了天坑。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断,丘维林采集了上百公斤的冻土放置在一个密闭的塑料瓶子中,然后将瓶子放置在常温的环境下,开始几天一切正常,一个星期后瓶子开始膨胀,第十天的晚上,瓶子终于爆炸并产生了少许火花和黑烟。丘维林采集了爆炸后的气体成分,如他所料,检测到了甲烷。
  爆炸的元凶是甲烷,可是试验采用的是塑料瓶子这样密闭的空间,土壤中又是怎样形成这样的密闭空间的呢?就在丘维林陷入困境时,迪奥古向他报告,在村子北面5公里处有一块地拱起来了。丘维林大喜过望,连忙赶了过去,经过调查,这确实和之前形成的天坑拱起来的地形相同。丘维林决定不等天坑爆炸,他要人为地挖开,释放掉集聚的甲烷。他的想法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同意,并调去了几台挖掘机。
   为了安全起见,工程队先是打进了一根长达80米长的钢管,当把火把放在钢管口,顿时冒出了火苗,经过检测,燃烧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就这样,经过一个星期的燃烧,钢管口的火苗渐渐变小。随着挖掘机的开工,丘维林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拱地的周围呈现环形结构。随着挖掘的加深,一个圆柱形呈现在人们眼前,而圆柱形内的岩石明显比周围的要疏松。挖掘到42米深时,天坑底部的岩石又和周围的岩石并无二致。至此,天坑的成因终于被破解: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亚马尔半岛形成了很多这种特殊的圆柱形地形,由于圆柱形地质结构比周围的岩石疏松,温度上升造成冻土腐殖质分解释放甲烷并聚集,最终压力过大冲破土壤表层,造成爆炸形成圆柱形天坑。
   2020年9月,丘维林公布了调查结果:“作为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从永冻土中泄漏出来的甲烷有可能加速全球变暖,从而导致更多的永冻土融化。但在亚马尔半岛,巨洞有可能会引发另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会给气温上升、永久冻土融化和温室气体释放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果最终发现,困在地下深处永冻层的甲烷沉积物开始从通常无法渗透的永冻层中向上渗出,可能预示着苔原上方的冰帽会变得更容易渗透。北极的变化可能会对全球变暖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这可能会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天坑的成因并没有获得地质学家的一致认可,但是地下气体累积发生爆炸的原因却使他们达成的共识,那就是气候变暖。近些年,北极地区的温度升速已经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速率的两倍。每年夏天,这一地区的冻土层都在飞速融化,冻土层下的众多有机物,在日益升高的气温下,释放出了大量的气体,冻土层里的甲烷,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释放出来。
   丘维林不无担忧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这里一样,因为气候变暖导致了地貌结构发生如此剧烈的改变。”而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要知道,北极圈里的碳含量是大气里的两倍之多,继续变暖,也会继续加剧温室效应。在丘维林看来,接二连三出现的天坑是一个惊人的警示:“它提醒我们,气候变暖的影响,已经越发不容忽视了。”
   库德里亚时的分析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但是丘维林知道这样的天坑形成至少需要具备六个条件:其一是石灰岩层要厚,只有足够厚的岩层才能给天坑的形成提供足够的空间;其二就是地下河的水位要足够深;其三包气带即含气体的岩层厚度也要大;第四该地区降雨量要大,这样地下河的流量和动力才足够大,足以将它落下来的石头冲走;第五个条件就是岩层要平,从天坑四周的绝壁看,岩层与地面基本上是平行的,就像一层层的石板堆在四周一样,只有这样的岩层才能垮塌;最后一点就是地壳要抬升,这样地壳的运动就会给岩层垮塌提供动力。可是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丘维林发现,亚马尔半岛显然不具备这样的地质条件。
其他文献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了大约0.5℃。这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是美国环保局的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里,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5厘米~20厘米。  美国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说:“南极洲的西部冰原很难在21世纪幸免于难,这意味着21世纪海平面将至少上升1米~2米左右。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5(目前是3.85),地球将变成无冰的世界,海平面将上升80米,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会成为充满
人有五種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许多人都相信人类身上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平常难以察觉到的信息,例如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灾难、用极其敏锐的嗅觉追踪气味、靠地球磁场来指引方向等。那么,“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一般人为什么都意识不到?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一些科学家相信,“第六感”就是人类对地球磁场的感应,这种感应直到今天还深藏于
1 欧安佳 《道》 木 [参展作品]
  
系外行星天气观测  由于系外行星离地球太远,地球上观测天气变化的方法行不通,现有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持人类发射宇宙飞船登陆系外行星拍摄直观的照片,那么对系外行星的天气观测,科学家是如何做到的呢?  相较于小而暗淡的行星,会发光的恒星显然更容易被找到,借助恒星,科学家就能够发现一些围着恒星转的行星。这些行星围着恒星转,同时会给恒星以拉力,恒星有些许摇摆,这微小的摇摆有可能被观测到,从而发现使其发生摇摆的
格拉納达大学研究人员针对人说谎时的生理反应做了一个实验,并基于研究成果发明了一种测谎机制,准确率可达80%!   研究人员让60名学生做几项任务,其中包括打电话给伴侣、或父母、或好友,说三四分钟谎话,在任务过程中,用热成像技术测量各个学生面部不同部位的温度。   实验结果显示,当人说谎时鼻头温度会下降 ,最多可下降1.2摄氏度,而前额温度会上升 ,最多可上升1.5摄氏度。按照热胀冷缩原理,撒谎
神秘圖案  这块神奇的石壁,在四川省仁寿县黑龙滩境内。黑龙滩是我国西南第一大人工水库,号称“川西第一海”,湖面积为23平方千米左右,水库中72座岛屿星罗棋布,而能显现图案的石壁,便位于其中最大的一个孤岛上。  这个岛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寺——龙岩寺,据考证,古寺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寺内供奉着许多石刻佛像,再加上四周草木繁茂,绿树成荫,整座古寺看起来充满了阴森、诡异的气息。  古寺
假如说我们对宗教起源之谜的叙述多少含有一点推测成分的话,那么,某些不明智能生物留在世界各地的遗迹则是实实在在不能移动的石像。  无法移动的石像  在墨西哥的夸特林昌村,有一尊古代遗留下来的石雕像,高7.5米,直径4米,总重16.7万千克,上面镌刻着“不得随意移动,否则暴雨无情”的字样,并注明了因挪动石像而酿成水灾的时间。  1964年,政府为了保护文物,不顾村民的阻拦,硬是用72轮的巨型卡车将石像
也许你认为,仿生机器人的出现所引发的希望和焦虑,是现代世界的难题。实际上,超越人类的局限,追求不朽,创造出永远顺从的仆人,永不疲倦的战士,完美的愛人,以及这些“非自然”的创造所带来的可怕后果,是从古希腊就开始讨论的话题。古代智慧告诉我们,有关机器人的希望中埋藏着恐惧的种子。  神与机器人  在科技发达到能够造出机器人之前,古希腊人就在一系列有关机器人和仿生雕像的生动神话中创造了仿生生命的理念。早在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仲秋长春因雕塑而更加精彩。  2008年9月5日—9月8日,举世瞩目的“第二届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在中国的北国名城——吉林省长春市圆满地落下了帷幕。出席会议的国外代表和国际雕塑机构来宾来自81个国家的140多人;国内代表来自28个省市区近500人。另有来自全国各地各兄弟城市的建设厅、建委、规划局、雕塑办的26个代表团,120余人出席了大会。参加全国外宣工作会议的180名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