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非手术胆管引流方法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sw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非手术胆管引流方法治疗肝门部恶性胆道梗阻(MHBO)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45例MHBO患者分为3组,其中内镜治疗组86例、经皮治疗组104例、内镜与经皮联合组(联合治疗组)55例。245例患者中,BismuthⅠ型31例、Ⅱ型24例、Ⅲ型108例、Ⅳ型74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中具有可比性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内镜治疗组、经皮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减黄有效率分别为82.4%(56/68,除外18例近期并发胆管炎行PTBD者)、72.1%(75/104)和89.1%(49/55),其中Bismuth Ⅲ型患者减黄有效率分别为78.6%(22/28,除外7例近期并发胆管炎行PTBD者)、69.8%(30/43)和90.0%(27/30),且Ⅲ型患者中双侧引流减黄有效率89.5%(34/38)明显优于单侧引流73.0%(46/63)。内镜治疗组近期并发胆管炎19例,发生率为22.1%(19/86),明显高于经皮治疗组的5.8%(6/104)和联合治疗组的5.5%(3/55)(P均〈0.05)。Bismuth Ⅲ型及以上患者中,内镜、经皮及联合治疗组近期胆管炎发生率分别为33.3%(18/54)、6.6%(5/76)和5.8%(3/52),内镜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于不能手术的MHBO,内镜和(或)经皮方法减黄治疗有效,但内镜治疗胆管炎发生率高;Bismuth Ⅲ型及以上患者内镜与经皮联合治疗胆管炎并发症发生率低,减黄效果好。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U型”反转套扎技术治疗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将191例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2组:内镜下常规套扎(EVL)组101例行内镜下常规套扎;内镜下反转套扎(EVLR)组90例先行反转镜环周套扎贲门下曲张静脉,而后常规套扎食管。观察术后18个月内曲张静脉治疗效果、平均治疗次数、急诊止血率、近期再出血率及静脉曲张复发率等。结果随访期内,治疗后显效率、无效率,平均治疗次数,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患者男,16岁,因间断右下腹胀痛伴暗红血便半年,再发加重5d入院。患者每次发作均经“抗感染治疗痊愈”,此次给相同治疗后无好转并出现呕吐。既往有阑尾切除史。入院查体:无力体型,营养稍差,右下腹一长约4.0cm手术切口瘢痕,麦氏点上方可扪及一3.5cm×5.0cm包块,
期刊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常见病,目前有关GERD的研究报道较多,但多局限于症状或pH或内镜表现等方面的单独研究,缺少三者内在关系的研究报道。本文收集本院自2004年8月以来133例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旨在探讨GERD症状、pH、内镜表现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3种覆膜支架置入后引起的食管黏膜局部形态学及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分为4组,每组4只。A组置入硅橡胶覆膜镍钛合金支架,B组置入有裙边的硅橡胶覆膜镍钛合金支架(作为对照组),C组置入有裙边的聚四氟乙烯覆膜镍钛合金支架,D组置入有裙边的聚氨酯覆膜镍钛合金支架。X线辅助下置入支架后,各组分别于术后2、4、6、8周处死1只动物,取出置架部位的食管组织分别行肉眼形态、光学显微镜、电
期刊
胃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或手术方式非常关键,因此术前准确分期显得尤其重要。良恶性溃疡的鉴别一直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但有时内镜检查及活检很难及时得出准确判断。近年来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内镜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5层结构及其周围结构,能判断胃癌浸润深度及有无局部邻近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本研究采用超声内镜对56例常规内镜检查怀疑为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