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音近字辨识(八)

来源 :语文世界(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sk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迷”“谜”之辨


  “迷”和“谜”同音,都读mí;但意义不同。“迷”的本义是失去辨别、判断的能力,分辨不清;引申为迷恋、陶醉、迷失、迷惑等;也指过分迷恋某种事物的人等。“谜”就是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有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谜面是暗射的话,谜底是让人们猜测的事物本身。例如荆公(王安石)字谜:“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打一字)”,这是谜面;谜底是“井”字。“谜”也用以比喻难以理解或尚未弄清的问题,例如“大自然中有很多没有揭开的谜”。这两个字常被用混,例如:
  ①在很多人眼里,奶奶身上都聚集了无数的迷团。(《江南时报》2006年12月4日)
  ②这件事让人陷入迷团。(《市场报》2005年7月6日)
  ③团团谜雾困扰在专案组民警的心头。(《江南时报》2007年4月10日)
  ④团团谜雾,给龙虎山崖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华东新闻》2005年5月13日)
  例①②“迷团”是“谜团”之误。“谜团”即“疑团”,比喻令人费解的现象。例③④“谜雾”是“迷雾”之误。“迷雾”是浓重迷漫的雾,比喻使人迷惑的事物。

“振”“震”之辨


  “振”和“震”讀音相同,都读zhèn。常被用混,例如:
  ①单单这个结论就可以震聋发聩。(《讽刺与幽默》2006年12月15日)
  ②这两个字从他嘴里猛然迸发出来,真是惊天动地、震聋发聩。[《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7月28日]
  ③无论是受振动、粉尘,还是废气,均是距离越近反映越大。(《江南时报》2004年9月14日)
  ④这种地质结构松软,一受振动,立刻变成一片泥沼。[《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7月23日]
  例①②的“震”当换成“振”,例③④中的“振”当换成“震”。
  “振”和“震”的意义不同。“振”是摇动、挥动,如“振动”“共振”“振翅飞翔”“振臂高呼”“振笔疾书”等;也表示奋起、奋发,如“精神大振”“一蹶不振”“振奋”“振作”“振兴”等;再就是表示一种物理运动—振动,例如“共振”“振幅”等。“震”本义指霹雷;引申指猛烈颤动、使颤动,如“震动” “震荡”“震撼”“地震”“威震”;又引申为情绪过分激动,如“震怒”“震惊”“震慑”等。“振”和“震”都是形声字。
  成语“振聋发聩”中,“聋”和“聩”同义,指耳不聪;“振”和“发”同义,指振动、振奋。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发出的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都能听到,振奋起来;比喻言论、文章等对人的警醒作用大,能使麻木的人醒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振聋发聩”条下有个提示:“振”不要误写作“震”。
  “振动”和“震动”不同:前者指物理现象,即指物体以某一空间位置为中心不断作往复运动,也叫振荡,常用于钟摆、音叉或电流等;后者指物体受外力影响而自身颤动,还可用于使人心不平静。由此似乎可悟出,“振动”偏重于主动;“震动”则偏重于被动。例③④是受震动,应用“震”。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全人类的衣、食、行,都离不开化学和化工产品。有人曾说,上帝没给我们的东西。化学工业为我们带来了,我们的世界因为化学工业而更加美丽。然而。化工行业过
清晨走到颐和园南门的船营村时,突然被从树林里飘出的炊烟惊住了脚步:多么亲切的炊烟啊!似乎很多年不见了,它缥缈似梦,此刻让我不知道身在何处何时,恍惚让我回到了故乡。  故乡的炊烟是最早升起的一缕温暖。每当冬夜里鸡叫过三遍,母亲就起身点亮煤油灯,为去集市卖菜的父亲做一点面汤。擀面杖的声音响起时,炕炉子也点燃了,那一道蹿出烟囱的炊烟,慢慢氤氲地覆盖在故乡的池塘、树林上空,升腾起乡村的第一缕炊烟。  父亲
<正>科学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主渠道,所以,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的改革。科学教育绝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在培育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方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