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市场开拓的战略路径: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即依赖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土地、技术等资源的集约使用。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可以使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的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则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一、市场化与开拓农村市场
  
   要开拓农村市场,必须加速农村的市场化。市场化的基本方向应是发展分工和完善市场体系,这是由发展农村商品货币关系和优化农村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一)深化农村分工
   市场的基础是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扩大又取决于分工精细的程度。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分工和专业化应是市场深化的应有之义,事关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市场的顺利开拓。农村分工深化体现在三个层次:(1)区域间分工,即具有不同禀赋特征的农村地区间的分工。分工的目的是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由于农村各地在工农业基础、资源条件以及开放程度等方面互不相同,所以应选择最适宜于当地发展的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其他地区的交易中获得利益。(2)产业间分工,即同一区域内一、二、三产业间的分工协作。农村最近几年兴起的农业产业化,是产业间分工协作的集中体现。(3)农业产业化的分工。不仅包括大农业中农、林、牧、渔的分工,还包括种植业内和养殖业内的分工。农业产业内的分工,就是要求农业生产能够从农副产品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出发,结合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向市场提供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要的优质、特色产品。
   当然,要深化农村的分工,还必须适应中国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水果、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产品、水产品的生产,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才能降低农业成本,提高中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和完善农村的市场体系
   1.健全农产品流通市场。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其内容包括有形的市场设施的建设、农产品运输能力的提高和储存条件的改善;第二,建立统一、透明、公平的农产品市场交易规则。第三,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垄断并未使国有粮食企业真正受益,反而助长了工商等部门的寻租行为。因此,尽快消除农产品的垄断性经营,培育多元化的交易主体,鼓励和发展竞争,应是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第四,发展多样化的交易方式。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交易还以零星的现货交易为主,严重地阻碍了农产品在国内、国际间的顺利流通。因此,应在扩大和完善农产品零售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批零相互衔接、相互依托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在保证现货交易规模和数量的同时,积极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通讯设施,积极开展农产品的网上交易。
   2.发育农村的要素市场。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迟缓,现已成为阻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现阶段要着重发育的要素市场包括:第一,劳动力市场。要解除对劳动力流动的各种人为限制,增加市场的硬件设施投资,加强职业技术培训,为劳动力的出入提供平等、全面、系统的服务;第二,金融市场。要处理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农村信用社在调剂地区间的资金余缺,对农村产业发展融资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在严肃监管制度的前提下,还应适度发展农村的民间合作金融,引进竞争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农村目前金融市场缺位的状况。第三,技术市场。一方面要把农技推广站、农资公司、种子公司、庄稼医院等培育成农业技术市场主体,另一方面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农村“联姻”,通过市场的有偿交易来衔接农村的技术供求。第四,产权交易市场。目前要尽快发育的农村产权市场主要有两个,即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和乡村集体财产中农户按份共有的那部分财产的产权交易市场。因为没有这两个市场,农村中资本和人口的转移会受到抑制,这已成为目前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所面对的现实。
   3.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这一市场的发育和规范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及时顺利地获得各种高品质的生产资料。而当前,农村的生产资料市场问题相当突出。一方面假种子、假农药和假化肥屡禁不止;另一方面供应渠道狭窄,存在着价格垄断和品种垄断。因此,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一要规范,即整顿市场秩序,加大对商业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二要发展,即拓展渠道,引入竞争机制。
  
   二、产业化与开拓农村市场
  
   为适应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中国加入WTO的需要,必须在全国广大农村尤其在中、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为此,一方面应借鉴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验,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选准方向,大胆探索,积极推进。
  
   (一)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一要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应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经济第二次起飞的突破口,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创业,实施“富民工程”;二是资金支持,就是要进一步优化支农资金的分配结构,把农业产业化投资作为重点,同时健全农业信贷机制,让更多的贷款投入农业。在产业化的选项上,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市场潜力、科技含量高、富于特色的项目。在农业产业化的实现模式上,根据已有的实践,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宜先建龙头企业,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带动并培育出专业农户;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农村应先培育出专业农户,然后在专业农户产生出对社会化服务及龙头企业迫切需求的情况下,再创造条件,发展龙头企业。
  
   (二)强化产业化系统的产前、产中、产后联系,延长产业链条
   没有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和种养加、贸工农、经科教的相互衔接,也就不成其为产业化。所以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和技术、信息的传递,产中的技术指导、技术推广和生产管理,产后的收购、加工、储运和销售必须环环相扣,分工协作。这样,产业链才能延长,一体化经营才能实现。当然,产业化系统中各环节的联结必须依靠农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积极参与。
  
   (三)培育和逐渐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化的“灵魂”,它解决了专业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问题。如果没有社会化服务,专业农户只能是游离在市场之外的一个个孤岛,它所需要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料无法从市场中获得,它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更谈不上加工增值。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社会化服务。当然,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阶段的需要逐步健全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根据河南漯河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在专业农户创建时期,应发展各种技术协会以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保证专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在专业农户的生产进入正规以后,为了确保生产资料的供应和产品的顺利销售,各种各种供销服务公司发展就非常重要。随着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应在供销服务公司的基础上形成龙头企业,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加工。
  
   (四)提升农业产业化系统质量,形成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化系统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应不断提高生产项目的科技内涵,广泛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的作业方式和管理方式;二是提高集约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水平。要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不断的降低成本;三是逐渐改善利益结构。通过促使环节间由简单的买卖关系向共谋共利关系的过渡,把整个产业化系统变成一个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三、城镇化与开拓农村市场
  
   农村城镇化事关农村的市场发育、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市场的开拓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小城镇的健康发展,避免传统城市化道路的种种弊端,在发展小城镇时,必须在城镇的发展规划、设施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突破。
  
   (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是否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2.能否吸引城乡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3.能否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对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信、经济结构特点和市场发展前景等来布局。不能仅从现在的行政区划出发,乡乡建镇,一哄而起,不切实际的贪多求快,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损失。从微观上讲,要做好新建小城镇的区域规划和功能设置,在主导产业、城镇规模、管理模式和发展思路等方面都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小城镇的住宅、厂房、市场设置以及各种公用设施也应进行综合开发,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并适当留出余地,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和居民增加对城镇功能的各种需求。
  
   (二)多元投资,协同参与
   在新兴小城镇的建设中,必须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资的局面。政府有限的财政资金应当集中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具有基础性和公益性特征的项目的建设上。解决其他大批建设资金的根本途径在于逐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多元投资体制,吸引各种投资主体的积极参与。其中这些主体包括金融机构、各类开发公司和其他工商企业,也包括广大城乡居民。在小城镇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进来,应鼓励农民自带资金到城镇来兴业安家。对于无力投资的农民,在可能的条件下,也应通过融资体制创新或以工代赈等方式,使其有机会成为小城镇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三)要同农村的产业化进程相协调进行
   农村的小城镇建设应当与农村的产业化相互协调,同步进行。首先,在农业产业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新兴二、三产业应该成为小城镇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应当成为农业产业化各环节所需技术、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心。其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鼓励分散在各个村里的企业,凡适宜于搬迁的,都逐步搬迁到城镇上来。同城镇也应为乡镇企业的进入在企业布局、用地规划、基础设施、市场和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提前作出相应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的集约化和组织化水平,为农村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四)制度变迁先行,管理体制创新
   农村小城镇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运作,避免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从管理体制来讲,政府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城镇规划、政策引导、投资环境的建设和公共物品的提供上,建立相应的居民社区管理组织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不进行过多的干预;应当向小城镇适当放权,以增强镇一级的统筹协调能力;同时应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从运行机制来讲,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使城镇内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都能以市场为导向,合法经营,平等竞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此同时还要从本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出发,加强市场建设,不断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当前,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相关的制度改革也必须及时跟进。首先是土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以利于在小城镇发展中土地的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还要确立土地的市场流转制度,以放松对离土农民的约束。其次是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些方面在此不再赘述。
   制约农村市场开拓的最根本因素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且增速趋缓,农村市场开拓必须紧紧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市场化、产业化、城镇化既然是新形势下支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大力推进农村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就理应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战略路径。其中市场化是核心,是灵魂,通过市场化进一步演化分工,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为农业的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提供体制环境和市场条件;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转换和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一方面依赖于农村的进一步市场化,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发展专业化分工和加速市场分化,深化农村的商品倾向关系,从而推进市场化进程。农村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城镇化“三化”并进,可以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农村居民的倾向收入和现实购买力,缓解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其他文献
2004+01~2006—10我们采用了留置胃管改良插管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插管成功率,现分析如下。
选用植物多酚VT为锈层转化螫合剂,自制的苯丙复合乳液为成膜物,研制成水性AA-1转化型带锈涂料。该涂料不含无机酸、芳烃溶剂以及有害的重金属防锈颜料,可直接在有锈或无锈的钢件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明确,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新办企业认定标准,适用于享受和不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所有内资企业。税务总局这一规定将有助于解决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出
现将我们临床所遇成人Bartter综合征4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例,女3例,年龄20~29岁。病程6个月~5a。4例均以反复四肢乏力、麻木、抽搐为首发症状。均有低血钾症
期刊
采用标准加入法,用APDC-DDTC-MIBK-环己烷体系萃取处理后涂料中痕量铅,并利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其含量,建立了优化的萃取和测定条件,并对可能存在的干扰元素进行了干扰实验。
对自发性降结肠穿孔误诊1例分析如下。
对近2a来我科收治的低血糖偏瘫患者8例分析如下。
现将阴茎癌误诊为尿路感染1例分析如下。
奶牛饲养和鲜奶生产在呼和浩特地区有传统的饲养基础和物质基础。呼和浩特市郊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奶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伊利、蒙牛两大乳业龙头的带动,奶牛养殖业和乳品业已经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基础,牛奶总产量、乳品加工量、城市居民人均占有鲜奶量都居全国之首,成为地方财政收入、农民增收和企业增效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自2000年呼和浩特市实施“奶业兴市”战略至今,在短短的
我院1992—07~1998—06采用GIF-160型胃镜检查检出上消化道肿瘤125例(检出率4.67%),现将其资料分析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