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定位已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作为新时代的初中语文教师,必须给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语文课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完成从解析者、传声筒、训导师到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化。同时,必须针对角色定位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定位已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角色”本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韩愈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所推崇,为教师的角色定位起到了典范作用。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学生是毫无“自我”的服从者。从教学开始到终结,都是教师根据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所形成的所谓的师道尊严,在今天仍随处可见。学生说:“苹果是方的。”老师说:“笑话,你见过方形的苹果吗?”学生说:“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春天。”老师说:“不符合实际,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水。”学生不太乐意记鲁迅的原名“周树人”,老师说:“这可不行,要考的。”可好的(也是可悲的)是,初中学生多为虔诚的信徒,老师讲的错不了,一切得听老师的。种高高在上、一切说了算的教学模式,极易培养出极富依赖性的、懒惰性的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遭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大脑中的怀疑之门、创新之门就会紧闭起来,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大脑之门只能称为成装教师认为重要的知识(不管学生需要与否)的容器,这不能不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上的最大失败、最大的悲哀。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施行的背景下,在时代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需要进行历史性的转换。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共舞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突显语文“工具性”,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教轻学,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课程呈现出一条流水型的特点。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将浑然一体的文本肢解为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点等;另一方面,由教师把有血有肉的字词句撕扯下来,自己细细咀嚼,脱离语境而孤立地、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变得单调乏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个性发展遭到扼杀,其创新精神被禁锢。
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这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和被动的客体。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视界的真正融合中。”(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为此教师就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转换到“协奏者”角色,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语文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把对话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进行自由交流,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式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去体验感情真正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重和生活的美好。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族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意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弘扬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第二是人本意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求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师该做学生创新精神的开路先锋。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应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心灵的牧师。
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心田播洒“爱”的种子。冰心说:“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根基。语文教师应该去感动学生的感动,还应该有能力让学生感动自己的感动。语文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丛中,和学生一起双手合十,感谢自然美景,感谢温暖人情,感谢哲学艺术……在感动和感恩的心灵体操中,学生的心会慢慢变得丰盈、灵动。
心灵的牧师不仅要懂得播洒、引领、点亮,还要懂得按摩和疏浚。比如当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热爱黑暗,憎恶光明”的思想时我们是否该赞美他“独抒性灵”?我认为,心灵的牧师此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应引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而不是用灰色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还应告诉学生,文学不应是人们渲泻思想糟粕的垃圾箱,而应是社会的一束光亮,要能给社会带去光明和温暖。作文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动笔作文前我们要对生活进行过滤,滤去毒素或无用品,留存真、善、美。
给没有思想的心灵注入思想的活水,帮思想蒙尘的心灵拂去尘埃,便是心灵牧师的职责之所在。漠视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情感发展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可能收获失望。
这样看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课改的脉膊,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沐浴在课改阳光里的我们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这块沃土上耕耘出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
【关键词】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定位已成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扮演自己的角色呢?下面就让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角色”本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务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称。韩愈的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千百年来被一代又一代的教师所推崇,为教师的角色定位起到了典范作用。
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与化身,学生是毫无“自我”的服从者。从教学开始到终结,都是教师根据预设的教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几千年来的封建教育所形成的所谓的师道尊严,在今天仍随处可见。学生说:“苹果是方的。”老师说:“笑话,你见过方形的苹果吗?”学生说:“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春天。”老师说:“不符合实际,冰雪融化了,化成了水。”学生不太乐意记鲁迅的原名“周树人”,老师说:“这可不行,要考的。”可好的(也是可悲的)是,初中学生多为虔诚的信徒,老师讲的错不了,一切得听老师的。种高高在上、一切说了算的教学模式,极易培养出极富依赖性的、懒惰性的学生,学生的创造能力势必遭扼杀,久而久之,学生大脑中的怀疑之门、创新之门就会紧闭起来,最终结果是学生的大脑之门只能称为成装教师认为重要的知识(不管学生需要与否)的容器,这不能不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上的最大失败、最大的悲哀。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全面施行的背景下,在时代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下,初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必需要进行历史性的转换。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角色转换的具体策略
(一)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共舞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突显语文“工具性”,追求固化的系统性和严谨性,重教轻学,信息交流以单向交流为主,课程呈现出一条流水型的特点。这种机械化和程式化的操作过程,一方面将浑然一体的文本肢解为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寫作特点等;另一方面,由教师把有血有肉的字词句撕扯下来,自己细细咀嚼,脱离语境而孤立地、片面地分析语文语法和逻辑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初中语文教学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力,变得单调乏味,抑制了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个性发展遭到扼杀,其创新精神被禁锢。
终身教育理念认为,教育不再是一种工具,也不再是一种外在于人的东西,而成为人的内在需要。这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再是教育活动中的单纯施教者和唯一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被教育和被动的客体。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真正的对话式教学中的对话,发生在对话双方自由的探究中或自发的讨论中,发生在对话双方精神上真正的相互回应与相互碰撞中,发生在双方视界的真正融合中。”(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为此教师就应从“独奏者”的角色转换到“协奏者”角色,成为平等对话的首席。语文教师“走下神坛”作为伙伴跟学生相遇,把对话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进行自由交流,与学生围绕既符合任务又同为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式教学专题展开畅所欲言的平等对话和信息交流,去体验感情真正的力量、对话的乐趣、人格的尊重和生活的美好。这里,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第一是民族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意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要弘扬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第二是人本意识。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与灵魂就是“以人为本”,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求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把“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语文教师该做学生创新精神的开路先锋。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教学应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第二,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我们应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第三,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第四,要完善教学评价标准。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为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三)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学生心灵的牧师。
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的心田播洒“爱”的种子。冰心说:“有爱就有了一切。”爱是一切美好情感的根基。语文教师应该去感动学生的感动,还应该有能力让学生感动自己的感动。语文教师应经常站在学生丛中,和学生一起双手合十,感谢自然美景,感谢温暖人情,感谢哲学艺术……在感动和感恩的心灵体操中,学生的心会慢慢变得丰盈、灵动。
心灵的牧师不仅要懂得播洒、引领、点亮,还要懂得按摩和疏浚。比如当学生在作文中表达了“热爱黑暗,憎恶光明”的思想时我们是否该赞美他“独抒性灵”?我认为,心灵的牧师此时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应引导学生“用阳光的心态看世界而不是用灰色的眼睛看世界。”我们还应告诉学生,文学不应是人们渲泻思想糟粕的垃圾箱,而应是社会的一束光亮,要能给社会带去光明和温暖。作文是表现生活,而不是再现生活,动笔作文前我们要对生活进行过滤,滤去毒素或无用品,留存真、善、美。
给没有思想的心灵注入思想的活水,帮思想蒙尘的心灵拂去尘埃,便是心灵牧师的职责之所在。漠视学生的思想成长和情感发展的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只可能收获失望。
这样看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语文教师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课改的脉膊,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沐浴在课改阳光里的我们才能在语文教育教学这块沃土上耕耘出一个硕果累累的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