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立足江西城乡义务教育配置现状对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经费投入等关键因素进行测度分析,揭示现实差距及其主要原因,并从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完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和义务教育公平发展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 资源配置 均衡发展 江西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61
0 引言
自“十一五”以来,江西省为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农村中小教育经费保障、师资省级统筹等多项政策制度,有效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2015年,江西省城乡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29%、99.92%;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93.23%、99.81%。但江西省是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人力、财力、物力等义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面临不少现实困境,正如《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将继续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全省教育发展规划中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投入等义务教育资源的总量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發展和公平发展。因此,针对江西省情选择影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程度进行测度分析,探寻导致资源配置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当前加快推进江西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状态分析
1.1 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配置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优质师资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从专任教师“学历比”来看,2006-2014年间高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低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下降。具体来看,城乡本科及以上毕业小学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13.16%、4.12%增加到43.64%、23.52%;高中阶段毕业和高中阶段以下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33.21%、60.46%下降到10.25%、27.46%;城乡本科及以上毕业初中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39.13%、29.13%增加到68.80%、61.33%,城乡其他低学历初中专任教师的占比显著地下降,从60.87%、70.87%减少到29.67%、32.20%。另外,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城市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优于农村,城乡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优于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从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来看,城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014年城乡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从52.03%、45.83%增加到52.32%、48.94%,分别增加了0.29%、3.12%;城乡初中教师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从16.44%、8.69%提高到27.81%、22.00%,分别提高了11.37%、13.32%。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城乡优质师资差距仍有待进一步缩小(见表1)。
1.2 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
近年来,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见表2)。小学阶段,城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别从2006年的3.90m2、2.28m2、0.36m2、0.91m2增加到2014年的4.49m2、2.68m2、0.43m2、1.04m2,农村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别从2006年的5.48m2、3.45m2、0.45m2、1.25m2增加到2014年的7.91m2、4.94m2、0.52m2、2.14m2,这些方面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1.58m2、1.17m2、0.09m2、0.33m2增加到3.42m2、2.26m2、0.96m2、1.11m2;城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生均危房面积的差距较为明显,其中农村生均危房面积远远高于城市;在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优势明显,其中2014年城市生均图书藏量为11.84册,高于农村9.36册,城市生均固定资产总值0.40万元,高于农村0.16万元。初中阶段,城市的办学条件远远优于农村。城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迅速地从2006年的5.85m2、2.41m2、0.44m2、2.57m2、4.58m2增加到59.60m2、25.02m2、4.48m2、26.16m2、42.56m2,农村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较为缓慢;在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方面,城市办学条件改善的程度远远高于农村,2014年城乡差距扩大到0.38台、95.95册、4.22万元(见表2)。
1.3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采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予以衡量,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包括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见表3)。2006-2014年间,小学阶段城乡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从1438.26元、1359.90元增加到7667.39元、7461.90元,分别增加了6229.14元、6101.90元;但城乡生均基建支出却从79.39元、56.26元减少到76.26元、54.78元;初中阶段城乡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从2045.05元、1683.53元增加到10645.29元、10015.22元,城乡生均基建支出从96.05元、76.99元增加到270.93元、164.76元。整体而言,虽然教育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城市生均经费增长的幅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累积差距事实上在不断扩大(见表3)。 2促进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2.1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要均衡配置,提高质量
目前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突出表现在农村高学历、高級职称的专任教 师占比远远低于城市,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应坚持“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原则,加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发展:首先,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科学调整机制。即在编制师资标准方面,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等质量标准;同时结合教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标准,构建城乡统筹的师资调配机制。其次,科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补充机制。[1]如加强对高校师范生的免费政策优惠力度,完善大学生支教政策,为农村提高优质教师质量奠定基础。制定严格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农村教师质量。第三,建立城乡教师待遇的统筹机制。各级政府财力应向农村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城市教师,实现农村教师工资的长效增长;加强农村教师工作的社会认同制度建设,如对长期在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颁布荣誉证书,增强其自豪感与责任感。最后,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升农村教师质量。一方面选派城市中小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传播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每年从农村地区选派优秀教师到城市地区的学校任教,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培养农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2]
2.2 城乡义务教育设施需保证使用,提高实效
随着江西省城镇化建设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农村空心化,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使用低效,而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变得紧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现出新的差距。因此,应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的校园建设,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首先,应结合全省各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立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最低标准,确保教育设施的正常使用;明确设施建设责任主体,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其次,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要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建设的规模与标准,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如加大在计算机、图书资料等软性办学设施的投入。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节约化发展,充分整合现有办学条件设施,提高校舍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科学评价机制。即建立江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数据库,同时定期发布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监督报告,以便于全社会了解和有效监督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工作进展,和政府部门作出科学决策。
2.3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需做足总量,优化结构
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格局的“低重点”特点较为明显,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是以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主。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各级有限的政府财力常常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所需的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相对不足。同时,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只关注义务教育“量”的“达标验收”,而对“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导致义务教育经费结构欠优化发展。因此,一方面全省各级政府应主要围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等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各级政府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考核机制,从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科学制定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方面的努力程度,从而促进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2.4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考核机制需科学合理
公平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使其应有之义。[5]目前,江西省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考核主要强调“账面数据”,如生均师资、生均事业性经费、生均办公经费、入学率和辍学率等,相对而言,对更为体现质量公平的“内涵数据”存在重视不足。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考核机制。首先,根据教育有质量公平的内涵,合理确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教育机会均衡指标、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教育质量均衡指标、教育成就均衡指标等,对各级地方政府实施专项考核。其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考核机制,即时动态监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以便准确有效地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差距予以纠正和改善。第三,提高各级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全省省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观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有效地监督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9):20-22.
[2] 张雅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8-13.
[3] 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21-24.
[4] 薛军,闻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7(1):149-156.
[5] 檀慧玲,刘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督: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50-53.
关键词 城乡义务教育 资源配置 均衡发展 江西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61
0 引言
自“十一五”以来,江西省为进一步统筹教育资源,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相继出台了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农村中小教育经费保障、师资省级统筹等多项政策制度,有效推进了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2015年,江西省城乡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8.29%、99.92%;中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也达到93.23%、99.81%。但江西省是一个中部欠发达省份,人力、财力、物力等义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面临不少现实困境,正如《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所指出的,将继续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放在全省教育发展规划中的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育投入等义务教育资源的总量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發展和公平发展。因此,针对江西省情选择影响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非均衡程度进行测度分析,探寻导致资源配置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对于当前加快推进江西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状态分析
1.1 城乡义务教育的师资配置
从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来看,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优质师资仍有较大差距(见表1)。从专任教师“学历比”来看,2006-2014年间高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低学历专任教师的比例不断下降。具体来看,城乡本科及以上毕业小学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13.16%、4.12%增加到43.64%、23.52%;高中阶段毕业和高中阶段以下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33.21%、60.46%下降到10.25%、27.46%;城乡本科及以上毕业初中专任教师的占比分别从39.13%、29.13%增加到68.80%、61.33%,城乡其他低学历初中专任教师的占比显著地下降,从60.87%、70.87%减少到29.67%、32.20%。另外,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仍然存在较明显的差距,城市义务教育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优于农村,城乡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优于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从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来看,城乡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2014年城乡小学教师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从52.03%、45.83%增加到52.32%、48.94%,分别增加了0.29%、3.12%;城乡初中教师高级职称的占比分别从16.44%、8.69%提高到27.81%、22.00%,分别提高了11.37%、13.32%。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城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级职称占比明显高于农村,城乡优质师资差距仍有待进一步缩小(见表1)。
1.2 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差异
近年来,江西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条件虽有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明显(见表2)。小学阶段,城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别从2006年的3.90m2、2.28m2、0.36m2、0.91m2增加到2014年的4.49m2、2.68m2、0.43m2、1.04m2,农村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分别从2006年的5.48m2、3.45m2、0.45m2、1.25m2增加到2014年的7.91m2、4.94m2、0.52m2、2.14m2,这些方面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1.58m2、1.17m2、0.09m2、0.33m2增加到3.42m2、2.26m2、0.96m2、1.11m2;城乡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差距不断缩小,但城乡生均危房面积的差距较为明显,其中农村生均危房面积远远高于城市;在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优势明显,其中2014年城市生均图书藏量为11.84册,高于农村9.36册,城市生均固定资产总值0.40万元,高于农村0.16万元。初中阶段,城市的办学条件远远优于农村。城市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教学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生活用房、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迅速地从2006年的5.85m2、2.41m2、0.44m2、2.57m2、4.58m2增加到59.60m2、25.02m2、4.48m2、26.16m2、42.56m2,农村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但是较为缓慢;在生均计算机、生均图书藏量、生均固定资产总值方面,城市办学条件改善的程度远远高于农村,2014年城乡差距扩大到0.38台、95.95册、4.22万元(见表2)。
1.3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采用义务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指标予以衡量,生均教育经费指标包括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见表3)。2006-2014年间,小学阶段城乡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从1438.26元、1359.90元增加到7667.39元、7461.90元,分别增加了6229.14元、6101.90元;但城乡生均基建支出却从79.39元、56.26元减少到76.26元、54.78元;初中阶段城乡生均事业性经费支出从2045.05元、1683.53元增加到10645.29元、10015.22元,城乡生均基建支出从96.05元、76.99元增加到270.93元、164.76元。整体而言,虽然教育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但城市生均经费增长的幅度要明显高于农村,城乡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累积差距事实上在不断扩大(见表3)。 2促进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
2.1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要均衡配置,提高质量
目前江西省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非均衡配置突出表现在农村高学历、高級职称的专任教 师占比远远低于城市,严重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水平的提升。应坚持“有质量的教育公平”原则,加强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和发展:首先,制定城乡义务教育师资的科学调整机制。即在编制师资标准方面,应该更多地侧重于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专业等质量标准;同时结合教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标准,构建城乡统筹的师资调配机制。其次,科学建立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的补充机制。[1]如加强对高校师范生的免费政策优惠力度,完善大学生支教政策,为农村提高优质教师质量奠定基础。制定严格的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保障农村教师质量。第三,建立城乡教师待遇的统筹机制。各级政府财力应向农村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城市教师,实现农村教师工资的长效增长;加强农村教师工作的社会认同制度建设,如对长期在农村从事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师颁布荣誉证书,增强其自豪感与责任感。最后,完善城乡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提升农村教师质量。一方面选派城市中小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地区任教,传播科学教育方法和理念,提高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每年从农村地区选派优秀教师到城市地区的学校任教,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培养农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2]
2.2 城乡义务教育设施需保证使用,提高实效
随着江西省城镇化建设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形成农村空心化,农村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使用低效,而城市义务教育资源变得紧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现出新的差距。因此,应合理规划城乡义务教育的校园建设,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育设施的使用效率。首先,应结合全省各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确立城乡义务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最低标准,确保教育设施的正常使用;明确设施建设责任主体,实施责任追究制度,保证学校标准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其次,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方面,要科学合理规划学校建设的规模与标准,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如加大在计算机、图书资料等软性办学设施的投入。坚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的节约化发展,充分整合现有办学条件设施,提高校舍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三,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科学评价机制。即建立江西全省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数据库,同时定期发布各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监督报告,以便于全社会了解和有效监督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工作进展,和政府部门作出科学决策。
2.3 城乡义务教育经费需做足总量,优化结构
江西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格局的“低重点”特点较为明显,其中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主要是以县乡级政府的财政资金为主。而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各级有限的政府财力常常满足不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所需的资金,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相对不足。同时,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只关注义务教育“量”的“达标验收”,而对“质”的提高重视不够,导致义务教育经费结构欠优化发展。因此,一方面全省各级政府应主要围绕农村经济繁荣、农民增收等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发展,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义务教育财政投入规模,为城乡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4]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各级政府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考核机制,从数量方面和质量方面科学制定义务教育供给责任的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地方政府在义务教育质量水平方面的努力程度,从而促进各级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2.4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考核机制需科学合理
公平是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价值取向,“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使其应有之义。[5]目前,江西省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考核主要强调“账面数据”,如生均师资、生均事业性经费、生均办公经费、入学率和辍学率等,相对而言,对更为体现质量公平的“内涵数据”存在重视不足。因此,有必要从以下三方面建立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考核机制。首先,根据教育有质量公平的内涵,合理确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考核指标,如教育机会均衡指标、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标、教育质量均衡指标、教育成就均衡指标等,对各级地方政府实施专项考核。其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态考核机制,即时动态监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以便准确有效地对城乡义务教育非均衡差距予以纠正和改善。第三,提高各级政府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水平。全省省各级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教育质量观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全面、有效地监督城乡义务教育质量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5(9):20-22.
[2] 张雅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7(1):8-13.
[3] 杨小敏,杜育红.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的成就、问题和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21-24.
[4] 薛军,闻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现状及实现路径[J].学术探索,2017(1):149-156.
[5] 檀慧玲,刘艳.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督: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6(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