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这一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一年,这一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有惊无险,富有成效。如果我们能够按照在2004年的经验总结基础上达成的认识来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来的任务,那2005年的经济发展,会比2004年有一个新的提高。
有惊无险
2004年是有小惊无大险的一年。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经济过热,这种趋势一直到2004年还在继续发展,但在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后,到了第四季度,经济明显降温。在降温过程中,还是保持了比较平稳、高速的增长。但软着陆还没有实现。深层的原因就是说,经济结构不好,资源配制的效率很低,无效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上一些方针的问题,没有能够解决。所以不能轻言已经实现了软着陆。
富有成效
除了没有遇到大的风险,还有就是富有成效。
从浅层来看就是经济比较平稳地降温,但这不是主要成效。主要成效是经过这一年的曲折,我们得到了一些很可贵的认识。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在六个方面加深了认识,其中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的提高是我们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即: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对我国国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2005年:任重道远
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2005年的经济工作和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会议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是提纲挈领的三点。
宏观经济过热没有完全解决
中国领导明确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2005年需要在宏观经济问题上把握的要点做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按照工作会议的提法,叫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一个层面就是这个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随时随刻都要进行的宏观调控,显然这句话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趋于紧缩的,就是偏紧的宏观调控在2005年是不是要继续,这是对一个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的判断。[应该说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在2005年还要采取一个偏紧的货币政策和偏紧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就是说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点是在2004年12月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上明确提出来的,这是近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这个判断很重要。
从短期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不能轻言已实现软着陆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济过热的根源性的一些因素没有解决。不但建国以来是这样的,改革开放以后也是这样,一旦我们要加速工业化过程,不出几个月,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需要停下来调整国民经济,这有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率低,经济结构不好,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在进行紧缩性宏观调控时,如果方法不很得当,譬如说过多地倚重了行政手段,在经济降温的过程中,经济效率不但不会提高,而且会降低,就是加深了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深层的原因。
所以做出这样一个清醒的判断,明确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央提出来不但要继续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而且要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怎么改善?这个方向指向也是非常对的,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相信2005年我们会更加成熟地运用适合市场经济的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六项主要任务的另外一项,就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最近的一些文件中,有另外一种表述,这个表述就是叫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概念是兼容的概念,所谓旧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工业化道路呢?就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的工业化。譬如英国在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主要特点就是靠资本积累。
我们这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两新兼备的,一个是针对十九世纪时的,或者说苏联的斯大林时的工业化道路,再一个就是到了世纪之交了,这两个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增长是靠效率提高支撑的,也就是说是节约资源型的。提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更需要落实,2005年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应努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2005年要成为改革年
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怎样能改善经济结构,怎样能提高经济效率,这个也有不同争论。第十个五年计划,有一点就不很明确,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了要改善经济结构,要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但是怎么改善不明确。从2001年开始,许多地方都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经济结构,认为用政府的力量就可以使得经济结构改善,就能够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这就走到一条老的工业化道路上去了。
应该说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出路就是市场,因为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保证资源配制效率是高的。由行政力量配制资源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不完善的,所以我们需要推进改革。具体在哪些方面推进改革呢?
第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十五大以后,提出国有经济的布局要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在小企业方面,应该说97年以后进行得比较快,但在大企业方面,进行得不够快。
第二,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国务院重申十五大、十六大关于私营经济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1月1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工作会议还提出其它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可能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把金融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是非常必要的。总而言之,在2005年推进这些改革会使我们圆满地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并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辟一个很好的前景,所以2005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改革。
(吴敬琏先生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改革》杂志主编。)
有惊无险
2004年是有小惊无大险的一年。从2003年开始,出现了经济过热,这种趋势一直到2004年还在继续发展,但在2004年的第一季度,中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以后,到了第四季度,经济明显降温。在降温过程中,还是保持了比较平稳、高速的增长。但软着陆还没有实现。深层的原因就是说,经济结构不好,资源配制的效率很低,无效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上一些方针的问题,没有能够解决。所以不能轻言已经实现了软着陆。
富有成效
除了没有遇到大的风险,还有就是富有成效。
从浅层来看就是经济比较平稳地降温,但这不是主要成效。主要成效是经过这一年的曲折,我们得到了一些很可贵的认识。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了在六个方面加深了认识,其中有三个方面的认识的提高是我们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即: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动的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对我国国情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认识。
2005年:任重道远
200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2005年的经济工作和其它各方面的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会议提出的六项主要任务中,最重要的是提纲挈领的三点。
宏观经济过热没有完全解决
中国领导明确了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2005年需要在宏观经济问题上把握的要点做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按照工作会议的提法,叫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一个层面就是这个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随时随刻都要进行的宏观调控,显然这句话不是这个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讲趋于紧缩的,就是偏紧的宏观调控在2005年是不是要继续,这是对一个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的判断。[应该说宏观经济过热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在2005年还要采取一个偏紧的货币政策和偏紧的财政政策进行调控,就是说用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点是在2004年12月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上明确提出来的,这是近年来第一次明确提出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这个判断很重要。
从短期宏观经济形势来看,不能轻言已实现软着陆了,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经济过热的根源性的一些因素没有解决。不但建国以来是这样的,改革开放以后也是这样,一旦我们要加速工业化过程,不出几个月,就会出现经济过热,需要停下来调整国民经济,这有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效率低,经济结构不好,这个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在进行紧缩性宏观调控时,如果方法不很得当,譬如说过多地倚重了行政手段,在经济降温的过程中,经济效率不但不会提高,而且会降低,就是加深了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深层的原因。
所以做出这样一个清醒的判断,明确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向,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中央提出来不但要继续加强宏观经济调控,而且要改善宏观经济调控。怎么改善?这个方向指向也是非常对的,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相信2005年我们会更加成熟地运用适合市场经济的经济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
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六项主要任务的另外一项,就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最近的一些文件中,有另外一种表述,这个表述就是叫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的发展道路,这两个概念是兼容的概念,所谓旧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什么工业化道路呢?就是第一次产业革命到第二次产业革命之间的工业化。譬如英国在十九世纪的工业化,主要特点就是靠资本积累。
我们这个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两新兼备的,一个是针对十九世纪时的,或者说苏联的斯大林时的工业化道路,再一个就是到了世纪之交了,这两个新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增长是靠效率提高支撑的,也就是说是节约资源型的。提出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更需要落实,2005年在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应努力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真正转变增长方式落到实处。
2005年要成为改革年
要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怎样能改善经济结构,怎样能提高经济效率,这个也有不同争论。第十个五年计划,有一点就不很明确,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了要改善经济结构,要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但是怎么改善不明确。从2001年开始,许多地方都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经济结构,认为用政府的力量就可以使得经济结构改善,就能够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这就走到一条老的工业化道路上去了。
应该说我们建国以来的经验,出路就是市场,因为只有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才能保证资源配制效率是高的。由行政力量配制资源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很不完善的,所以我们需要推进改革。具体在哪些方面推进改革呢?
第一,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十五大以后,提出国有经济的布局要进行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在小企业方面,应该说97年以后进行得比较快,但在大企业方面,进行得不够快。
第二,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中央和国务院重申十五大、十六大关于私营经济的政策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1月12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落实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工作会议还提出其它方面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金融体制的改革,金融可能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把金融改革提到日程上来是非常必要的。总而言之,在2005年推进这些改革会使我们圆满地实现第十个五年计划,并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辟一个很好的前景,所以2005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改革。
(吴敬琏先生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市场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国际顾问理事会理事,《改革》杂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