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构建开放的学习模式,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学中若能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必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中的被动者甚或奴隶。
2.有利于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随时根据变化的信息进行决策、做出选择。审视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这个丰富多彩、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也没有的不确定的世界里生存的本领。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希望将来都成为数学家,其目的是想借数学知识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对实际问题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以便最后的决策。基于此,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解决”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时代本质。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要把握时代观念,重视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认识周围世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先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紧接着就是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维空间,允许语言表达不清的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教师应该用非常友好的态度关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气氛积极活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知人类学习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所以参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所提的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首先我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一听到做游戏,大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除法计算,立即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很高,说了很多很多的数,我就把这些数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我班有的学生就试着往大了说,心想:这下老师肯定不知道,但是我只看了一眼,立即就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学生还不相信,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除的结果还是和老师的一样。这下学生佩服极了,抢着说:老师你真厉害,同时个个都瞪起了小眼珠,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此时,我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说:“今天咱们就共同探讨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宽松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性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最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构建开放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善问。
“问题解决”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即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无数的。如何具体体现这一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型学习模式,落实问题解决。
例如在低年级学习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的单元中,首先学生经过独立观察,小组合作与交流,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各样问题:大象怎么去上学?大象坐船会沉吗?熊猫他们坐哪条船?长颈鹿脖子那么长能过山洞吗?斑马该走哪条路?……学生一看到新奇的主题图总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将单元的数学内容整合在一个主题图中,问题贯穿始终,但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主题范围内,主题化设计与开放性的学习总是相互依存辩证作用。贴近生活的主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数学的应用却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机会。粗略说来,数学教学的过程,从既定的主题中提炼概括出数学的模型,把数学模型开放地应用到丰富的现实中。这正是构建开放性学习型的教学模式落实问题解决的宗旨所在。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翻转、组合,制作轴对称图形,这是对以往传统学习模式的突破,学生在这样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中学得更快乐、有效。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学生在操作中既加深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图形不仅仅是两边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不是“复制”就行的,还需要“翻转”,也就印证了“对折以后完全重合的特征”),又熟练了计算机画图的操作技能(这也是计算机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现代的开放型学习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总之,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拓宽教学的视野,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途径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
问题意识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能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1.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起点,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因此,数学教学中若能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必然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要设法鼓励学生探索、猜想和发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经常性地启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中的被动者甚或奴隶。
2.有利于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必须随时根据变化的信息进行决策、做出选择。审视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这个丰富多彩、充满疑问、有时连问题和答案也没有的不确定的世界里生存的本领。学生学习数学,不是为了考高分,不是希望将来都成为数学家,其目的是想借数学知识在错综复杂的世界里,对实际问题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和预测,以便最后的决策。基于此,把数学应用到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解决”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时代本质。教师要明确这一点,要把握时代观念,重视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认识周围世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意义。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先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那么紧接着就是给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唤起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维空间,允许语言表达不清的学生有失误和纠正的机会,教师应该用非常友好的态度关爱、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满足学生的表现欲,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提问,并自主地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气氛积极活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须知人类学习的过程,归根结底是自己内部活动,学生也是这样,所以参与是学生的心理需要,是认知发展的需要,也是主动探索知识、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及数学知识的应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所提的问题的情境中,使他们跃跃欲试。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首先我亲切地说:“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一听到做游戏,大家高兴极了,说:“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出一个数,我不用除法计算,立即知道它能否被3整除。”学生一听,兴趣很高,说了很多很多的数,我就把这些数写在黑板上,一个一个加以判断。这时我班有的学生就试着往大了说,心想:这下老师肯定不知道,但是我只看了一眼,立即就说出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学生还不相信,拿过练习本就开始除。除的结果还是和老师的一样。这下学生佩服极了,抢着说:老师你真厉害,同时个个都瞪起了小眼珠,急切地说:“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妙法呀?快点教给我们吧!”此时,我抓住有利的教学时机,说:“今天咱们就共同探讨能否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一个人对学习形成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获取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可见宽松的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性参与学习的前提,也是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最后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2.构建开放性学习模式,使学生善问。
“问题解决”就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问题,启发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即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甚至是无数的。如何具体体现这一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型学习模式,落实问题解决。
例如在低年级学习比长短比高矮比轻重的单元中,首先学生经过独立观察,小组合作与交流,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各种各样问题:大象怎么去上学?大象坐船会沉吗?熊猫他们坐哪条船?长颈鹿脖子那么长能过山洞吗?斑马该走哪条路?……学生一看到新奇的主题图总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根据教材将单元的数学内容整合在一个主题图中,问题贯穿始终,但学习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主题范围内,主题化设计与开放性的学习总是相互依存辩证作用。贴近生活的主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数学的应用却提供了大量解决问题的情境和机会。粗略说来,数学教学的过程,从既定的主题中提炼概括出数学的模型,把数学模型开放地应用到丰富的现实中。这正是构建开放性学习型的教学模式落实问题解决的宗旨所在。
例如:在小学生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根据对称图形的特征,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画图软件,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翻转、组合,制作轴对称图形,这是对以往传统学习模式的突破,学生在这样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中学得更快乐、有效。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学生在操作中既加深对称图形的特征(对称图形不仅仅是两边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不是“复制”就行的,还需要“翻转”,也就印证了“对折以后完全重合的特征”),又熟练了计算机画图的操作技能(这也是计算机学科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构建现代的开放型学习模式,切实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总之,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拓宽教学的视野,不断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投入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