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洛杉矶时报》称为“最著名的中国影评人”、“中国的罗杰·伊伯特”
奥斯卡上,华人座上宾越多,未必能说明华语影片地位就越高。即便《泰囧》挟“最卖座中国电影”的名号,在柏林电影节引发围观,然而,实打实的美国票房却丝毫不见余威。据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公布,该片在美国公映后,29家影厅加起来仅获32206美元。另据烂番茄统计,全美只有四家媒体发表了影评,正负各占一半。Omer M. Mozaffar的评论比较公道,他说观影时全场笑翻了,但他也指出,影片有一半的笑料缺乏惊喜,而影片的内核来自1987年的美国片《一路顺疯》。我相信他没看过《人在囧途》,那部跟《一路顺疯》的相似度更是远超《泰囧》,至少证明了《三枪拍案惊奇》完全没必要向《血迷宫》购买改编权。
专职向西方报道亚太电影产业的行业刊物Film Business Asia分析,该片在美国的失利跟万达AMC的发行有关。别看那是一家中资公司,但它显然并不希望老美把它当作中国企业,这就跟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后从未涉足日本题材是一个道理。人家好不容易做大,急切期待大家视之为国际企业,因此,它只在Facebook和Twitter做了通告,全然没有好莱坞例行的海量广告。用该刊物的话来说,万达AMC把该片当作一个小众(niche)产品来处理。
话说回来,即便万达在美国大做广告,《泰囧》也未必能在那儿卖座,但采取冷处理,对于一部外语片一定是冷结果。退一步,即便该片是经典,达到了《大话西游》的水准,它就能打进西方市场吗?我看未必。在所有电影类型里,喜剧是地域性最强的,春晚的相声小品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农村的口味,也是同样道理。
内地的喜剧片能否跨越地域差异,可先拿到港台试一试;如果港台观众都不觉得好笑,欧美观众更是会隔靴搔痒。但是,在喜剧这个大框子里,《泰囧》属于较容易克服差异的一种。按档次来分,越是高级的喜剧越是偏重语言,如伍迪·艾伦的影片,会有口碑和奖项,但越是大众的喜剧则越借助肢体动作,属下里巴人,成绩反映在投资回报率上。在中国,认真做喜剧的不多,《泰囧》在品位的阶梯上低于冯小刚,高于王晶,客观说,还算适合输出。冯导曾抱怨西方人看不懂他的影片,换个角度,那是在夸他,他那些接地气的段子,除非是在中国内地长大,外人绝对品不出那淡淡的讽刺。幽默越冷越高级,但也最难跨文化,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
华语喜剧片走出国门,仅有成龙,标准的动作喜剧,而动作是最不需要翻译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在北美收获49万美元票房,发行商米拉麦克斯做了不少手脚,连画面背景的图案和文字都有改动,以求观众共鸣,而成龙片更是将配乐都另起炉灶。《功夫》卖1711万美元出乎我的意料,不知美国版做了多大修改,但可以肯定,片中那些向经典致敬的桥段再怎么调整也不可能为老美所理解。应该说,《功夫》的文化特征要比《泰囧》浓烈,但它比《泰囧》更夸张,夸张就是不写实,而越不写实,外人的理解障碍也就越少。
这极少数的成功案例能说明什么呢?说明西方人喜欢中国喜剧?抑或他们有这种好奇?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曾风靡中国,但之后就没下文了,是法国不再有优秀喜剧,还是我们不再感兴趣?曾参与合拍片《功夫之王》《谍海风云》监制的李威达(David U. Lee)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是一部现代题材影片或喜剧片,好莱坞版能够走遍天下,因为它够大。然后每个国家会开发出各自的版本,但它们的受众仅限于自己的市场。”套用到《泰囧》,不妨说,《一路顺疯》或《宿醉》是母版,拿到任何地方都有观众,而同一模子刻出来的《泰囧》只能走红中国。说不定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泰囧》,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因为无法像好莱坞影片那样传到我们这儿。
为什么会这样?很容易想到两个原因,一是质量,二是创新,均是母版的特色。人均收入高于美国的国家并不少,但文化软实力不是钱就能打造的。主导文化绝不讲究正宗,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将各个角落的有用之才全吸过去,为己所用。《无间道》是港片的骄傲,但打遍全球的却是美版,可见,原创及质量都不是主因。中国电影要成为母版,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不可或缺,但光有这个远远不够,整个国家的文化与心态都需摆脱卖老或跟风习惯,进入母版状态,而这,恰恰是硬件的突飞猛进无法替代的。
奥斯卡上,华人座上宾越多,未必能说明华语影片地位就越高。即便《泰囧》挟“最卖座中国电影”的名号,在柏林电影节引发围观,然而,实打实的美国票房却丝毫不见余威。据票房统计网站Box Office Mojo公布,该片在美国公映后,29家影厅加起来仅获32206美元。另据烂番茄统计,全美只有四家媒体发表了影评,正负各占一半。Omer M. Mozaffar的评论比较公道,他说观影时全场笑翻了,但他也指出,影片有一半的笑料缺乏惊喜,而影片的内核来自1987年的美国片《一路顺疯》。我相信他没看过《人在囧途》,那部跟《一路顺疯》的相似度更是远超《泰囧》,至少证明了《三枪拍案惊奇》完全没必要向《血迷宫》购买改编权。
专职向西方报道亚太电影产业的行业刊物Film Business Asia分析,该片在美国的失利跟万达AMC的发行有关。别看那是一家中资公司,但它显然并不希望老美把它当作中国企业,这就跟索尼收购哥伦比亚后从未涉足日本题材是一个道理。人家好不容易做大,急切期待大家视之为国际企业,因此,它只在Facebook和Twitter做了通告,全然没有好莱坞例行的海量广告。用该刊物的话来说,万达AMC把该片当作一个小众(niche)产品来处理。
话说回来,即便万达在美国大做广告,《泰囧》也未必能在那儿卖座,但采取冷处理,对于一部外语片一定是冷结果。退一步,即便该片是经典,达到了《大话西游》的水准,它就能打进西方市场吗?我看未必。在所有电影类型里,喜剧是地域性最强的,春晚的相声小品被认为是中国北方农村的口味,也是同样道理。
内地的喜剧片能否跨越地域差异,可先拿到港台试一试;如果港台观众都不觉得好笑,欧美观众更是会隔靴搔痒。但是,在喜剧这个大框子里,《泰囧》属于较容易克服差异的一种。按档次来分,越是高级的喜剧越是偏重语言,如伍迪·艾伦的影片,会有口碑和奖项,但越是大众的喜剧则越借助肢体动作,属下里巴人,成绩反映在投资回报率上。在中国,认真做喜剧的不多,《泰囧》在品位的阶梯上低于冯小刚,高于王晶,客观说,还算适合输出。冯导曾抱怨西方人看不懂他的影片,换个角度,那是在夸他,他那些接地气的段子,除非是在中国内地长大,外人绝对品不出那淡淡的讽刺。幽默越冷越高级,但也最难跨文化,需要丰富的背景知识。
华语喜剧片走出国门,仅有成龙,标准的动作喜剧,而动作是最不需要翻译的。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在北美收获49万美元票房,发行商米拉麦克斯做了不少手脚,连画面背景的图案和文字都有改动,以求观众共鸣,而成龙片更是将配乐都另起炉灶。《功夫》卖1711万美元出乎我的意料,不知美国版做了多大修改,但可以肯定,片中那些向经典致敬的桥段再怎么调整也不可能为老美所理解。应该说,《功夫》的文化特征要比《泰囧》浓烈,但它比《泰囧》更夸张,夸张就是不写实,而越不写实,外人的理解障碍也就越少。
这极少数的成功案例能说明什么呢?说明西方人喜欢中国喜剧?抑或他们有这种好奇?法国喜剧片《虎口脱险》曾风靡中国,但之后就没下文了,是法国不再有优秀喜剧,还是我们不再感兴趣?曾参与合拍片《功夫之王》《谍海风云》监制的李威达(David U. Lee)跟我说过一句话:“如果是一部现代题材影片或喜剧片,好莱坞版能够走遍天下,因为它够大。然后每个国家会开发出各自的版本,但它们的受众仅限于自己的市场。”套用到《泰囧》,不妨说,《一路顺疯》或《宿醉》是母版,拿到任何地方都有观众,而同一模子刻出来的《泰囧》只能走红中国。说不定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泰囧》,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因为无法像好莱坞影片那样传到我们这儿。
为什么会这样?很容易想到两个原因,一是质量,二是创新,均是母版的特色。人均收入高于美国的国家并不少,但文化软实力不是钱就能打造的。主导文化绝不讲究正宗,它是一个巨大的黑洞,将各个角落的有用之才全吸过去,为己所用。《无间道》是港片的骄傲,但打遍全球的却是美版,可见,原创及质量都不是主因。中国电影要成为母版,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不可或缺,但光有这个远远不够,整个国家的文化与心态都需摆脱卖老或跟风习惯,进入母版状态,而这,恰恰是硬件的突飞猛进无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