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五”规划首次把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惯有序列进行了调整,消费跃升为第一位,但从央行的调查来看,消费能否真正成为“头马”,尚需观察
两会刚刚落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表述言犹在耳,央行随即在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一数据创下了1999年该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
与“没有钱导致不敢花钱”的简单逻辑违背的是,居民收入情况实质上正在向好: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较上个季度升了3.4个百分点。在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就业领域,居民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41.7%,这一数据比上年末和同期分别上升4.8和3.3个百分点,均说明已有显著改善;而在展望未来的工作机会上,预期未来一季就业形势“好”或“基本不变”的居民占了71.7%,认为“就业差”的仅占10.3%,这已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好情况。
但居民为什么不敢而且是越来越不敢花钱?从央行在该报告中另外一个被人较少引用的数据也许可以窥见一斑: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指数55.4%,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央行说,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
脆弱的消费马车
消费,始终是中国经济中最为脆弱的一根神经。在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例问题一直让人担忧。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说,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当中消费增速最低,而近两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95%和55%。有人诙谐地比喻:如果说GDP就是马车,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
如果从用以衡量最终消费占当年GDP比率的消费率来看,数据更加让人难以乐观。从2000年至2009年,消费率一共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同时与政府消费率相对,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更加触目惊心,在2008年,居民消费率曾一度下跌到35.3%,比1978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即使是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也依然是偏低水平。
三驾马车比例失调的隐忧毋庸赘言,在“拉动内需”进入官方话语层已经多年之后,脆弱的消费是否存在走向坚固的可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玉歆乐观地分析称,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加速升级的黄金期,而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因此“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期”。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年半之前,尚处在金融危机恐慌之中的中国政府曾试图大幅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在接受访采时分析,“从中短期看,一年之内我国居民消费会保持稳定。但由于政府目前采取的刺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提振消费,所以一年以后消费仍有可能出现大幅萎缩。”
在央行的最新数据之下,这一预测显得分外现实,张斌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对央行大量增发货币会引发严重通胀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对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并不乐观。“通胀影响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改革没有实质进展,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就不敢消费,特别是当年大上项目,这对中低收入者实质上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些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企业利润,而非个人收入的增加。”
消费的焦虑
一份针对公众的“为什么不敢消费”的问卷调查,获得的回答可以无穷无尽:没有买房的人说,我要存钱付首付,现在第一套房也要首付三成了;买了房的人说,央行又加息了,房贷多了不少;在私企的人说,单位没有买医保,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在国企的人说,孩子才一两岁,教育的花销会是个天文数字
两会刚刚落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的表述言犹在耳,央行随即在3月16日发布了2011年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调查显示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这一数据创下了1999年该调查开展以来的最低值。
与“没有钱导致不敢花钱”的简单逻辑违背的是,居民收入情况实质上正在向好:央行的调查显示居民对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54.5%,较上个季度升了3.4个百分点。在与收入密切相关的就业领域,居民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41.7%,这一数据比上年末和同期分别上升4.8和3.3个百分点,均说明已有显著改善;而在展望未来的工作机会上,预期未来一季就业形势“好”或“基本不变”的居民占了71.7%,认为“就业差”的仅占10.3%,这已达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好情况。
但居民为什么不敢而且是越来越不敢花钱?从央行在该报告中另外一个被人较少引用的数据也许可以窥见一斑:居民未来收入预期指数55.4%,与上季度基本持平。央行说,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
脆弱的消费马车
消费,始终是中国经济中最为脆弱的一根神经。在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例问题一直让人担忧。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说,近十年“三驾马车”同比增速平均分别达20%、14%和21%,当中消费增速最低,而近两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更是达95%和55%。有人诙谐地比喻:如果说GDP就是马车,那么“消费之马”甚至被马车反超了。
如果从用以衡量最终消费占当年GDP比率的消费率来看,数据更加让人难以乐观。从2000年至2009年,消费率一共下降了13.7个百分点;同时与政府消费率相对,居民消费率的下降更加触目惊心,在2008年,居民消费率曾一度下跌到35.3%,比1978年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即使是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相比,也依然是偏低水平。
三驾马车比例失调的隐忧毋庸赘言,在“拉动内需”进入官方话语层已经多年之后,脆弱的消费是否存在走向坚固的可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郑玉歆乐观地分析称,从国际经验来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居民消费将进入加速升级的黄金期,而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3500美元,因此“消费潜能处于快速释放期”。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年半之前,尚处在金融危机恐慌之中的中国政府曾试图大幅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但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在接受访采时分析,“从中短期看,一年之内我国居民消费会保持稳定。但由于政府目前采取的刺激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提振消费,所以一年以后消费仍有可能出现大幅萎缩。”
在央行的最新数据之下,这一预测显得分外现实,张斌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当时之所以会作出这样的判断,一方面是对央行大量增发货币会引发严重通胀的担忧,另一方面则是对刚刚启动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并不乐观。“通胀影响收入预期,收入分配改革没有实质进展,占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阶层就不敢消费,特别是当年大上项目,这对中低收入者实质上都不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些投资最终会转化为企业利润,而非个人收入的增加。”
消费的焦虑
一份针对公众的“为什么不敢消费”的问卷调查,获得的回答可以无穷无尽:没有买房的人说,我要存钱付首付,现在第一套房也要首付三成了;买了房的人说,央行又加息了,房贷多了不少;在私企的人说,单位没有买医保,万一生病了怎么办?在国企的人说,孩子才一两岁,教育的花销会是个天文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