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本小说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以女主人公埃莱娜的视角记录了她和好友莉拉少女时代的故事。莉拉是一个聪明的女孩,虽然在学校里非常调皮,但因突出的学习能力深受老师赏识;莉拉也是一个勇敢的女孩,面对男孩的欺凌她不逃跑,反而回敬男孩以“石头”;莉拉还是一个漂亮的女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她出落得越发美丽……这样的莉拉,对于埃萊娜来说是一个充满诱惑又带着危险的存在。莉拉是埃莱娜最亲密的朋友,也是埃莱娜最强劲的对手。埃莱娜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能够在这段充满爱、嫉妒与竞争的友谊中占据上风。在小学毕业之后,埃莱娜继续求学,而莉拉却因家庭原因辍学,两人开始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说作者】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这四部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不勒斯四部曲”深受全球读者欢迎,甚至引发了“费兰特热”。事实上,埃莱娜·费兰特仅仅是一个笔名,作家本人从未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开新书发布会,不出席任何文学活动,不接受记者面访,只接受少量书面采访。埃莱娜·费兰特就像其笔下的六十多岁时的莉拉一样,想要使自己的一切无迹可寻,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这样一来,阅读“那不勒斯四部曲”反而更有趣了,文本的界限仿佛被打破了,作家埃莱娜与小女孩埃莱娜成为一体,不论是在小说里还是现实中,她都是如此统一:一方面,她在模仿莉拉,想要“消除痕迹”;另一方面,她又较劲儿地记录下与莉拉的故事,鲜活地在文字里重现了两个女孩的一生。
【媒体说书】
埃莱娜·费兰特将两个贫穷的都市女孩之间的爱、分离和重逢,铸造成她们居住的那个城市的悲剧。
——《纽约时报》
焦虑、疲惫、女性经期……埃莱娜·费兰特探索了所有我们恐惧的题材。
——《新共和》
和卡夫卡一样,埃莱娜·费兰特将她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露得一览无余。
——《卫报》
《我的天才女友》是一部单声道(而非双声道)的成长小说。我们从很早就意识到,莉拉还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埃莱娜则会挣脱那个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阅读关键词
天才与勤奋
“莉拉的头脑反应太快了,她能捕捉到非常细微的东西,给人致命一击。”莉拉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三岁时陪着哥哥学习的时候便学会了读书。可惜的是,莉拉的家庭情况却不允许她上初中,所以小学毕业之后莉拉便去了父亲的修鞋店里帮工。虽然不能继续求学,但是莉拉并未就此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上了初中的埃莱娜很快就发现莉拉已经自学了许多拉丁语知识,不仅如此,莉拉还以全家人的名义办了四张借书证,每周都从流动图书馆借书看。
【感知】古往今来,已有太多“伤仲永”的故事了,比起天资,一颗勤奋向上的心更显珍贵。我们唯有踏踏实实朝着目标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成功。
真正的友谊
埃莱娜与莉拉的性格截然不同,埃莱娜是按部就班的乖乖女,而莉拉果决勇敢,甚至带着点儿“邪恶”气质。埃莱娜与莉拉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你甚至会担心这两个女孩的友谊会走向黑暗。所幸,像所有女孩的友谊一样,两颗细腻敏感的心在强烈地嫉妒和排斥对方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从埃莱娜的描述来看,她深爱莉拉,但同时也常常因为莉拉的优异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对于她来说,莉拉就像是一根刺,总是在她“轻敌”的时候往她身上用力扎下去。跳出埃莱娜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女孩都怀有相似的心思:当埃莱娜成功升学之后,失去求学机会的莉拉也不甘落后,仍然一边帮家里做工一边坚持学习;而当埃莱娜的拉丁语学得吃力时,莉拉又主动找到埃莱娜,向她展示自己的拉丁语水平,以此来激励埃莱娜。埃莱娜与莉拉的竞争,是充满了细碎温情的良性竞争,在这种竞争关系下,她们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各自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感知】埃莱娜与莉拉的友谊非常真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友谊也正是如此,既有友爱,也存在其他复杂的情绪。当我们处于一段友谊中时,应常常自我检视:这份友谊是否是健康的呢?对方是否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呢?我们彼此是否能从这段友谊中受益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段友谊便值得我们好好呵护。
人生与境遇
埃莱娜与莉拉的人生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埃莱娜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心灵也愈加丰满,小时候那个跟在莉拉后面的小女孩也逐渐拥有了独立的个性、成熟的思维。少女莉拉成了父亲鞋铺的帮工,她梦想做出一双了不起的手工鞋,却屡屡被现实打击,最后,小时候那个颇有骨气的女孩妥协了,她借助未婚夫的钱势实现了自己和哥哥创立一家手工鞋店的梦想。
【感知】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是啊,我们难以确定此时此刻的选择对于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有可能使人生的帆船驶向不同的航道。
片段赏析
因此,几乎是为了驱赶我当时内心的不快,为了强调我的价值,以及我在她生活里不可取代的位置,我忽然对她说,我要去上高中了。我是在铺子门口告诉她的,当时我已经走到了路上。我告诉她,这个决定是奥利维耶罗老师强加给我父母的,她还说要为我搞到上学用的课本,以及一些不要钱的旧书。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想让她意识到:我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她可能会和里诺一起做鞋子发财,但她永远都会离不开我,就像我永远都离不开她一样。
【赏评】埃莱娜的一句“我要去上高中了”仿佛是一种宣誓:我要去做一件你永远都做不到的事了,我是你最独一无二的、优秀的朋友。她非常害怕失去莉拉这个朋友,想要强调自己的价值,却用这种带刺的话狠狠地扎着莉拉的心。心智未成熟的少女难免会有这种不成熟的做法,作者对少女心态的把握十分到位。 ……她总是三言两语岔开话题,抹杀了任何深入交谈的可能性。她会转而给我展示斯特凡诺送给她的礼物:订婚戒指、项链、新衣服、新帽子。那些我感兴趣的东西——那些可以让我在老师面前表现一番、让他们认为我很优秀的东西,被搁置在角落里,没有任何意义。我不再谈论理想和书籍,转而开始欣赏那些礼物。那些礼物和鞋匠费尔南多的破房子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赏评】这时莉拉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她不再对知识感兴趣,而是陶醉于未婚夫送给她的丰富的礼物。对于埃莱娜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她最宝贵、最特别的东西,但是对于莉拉来说,她的价值却是依靠她现在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来体现,所以她不想听埃莱娜谈论理想与书籍——那对于她来说已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了。莉拉的悲剧在此已初现端倪。
【在线阅读】
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她将那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称为“界限消失”。她告诉我,那就好像一个海上的月圆之夜,忽然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来临,吞没了所有光亮,把那轮皎洁的圆盘打回了原形,让它变成了一团没有任何意义的粗糙物质。莉拉想象、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就好像是真的:她哥哥在破碎,里诺在她眼里失去了本来的面貌。那是她一直记得的面貌——一个慷慨、诚实的小伙子,脸上的轮廓看起来让人很放心,她从记事起就喜爱那张面孔,他曾经逗她乐、帮助她、保护她。但在那里,在寒風和猛烈的爆炸声当中,在弥漫的刺鼻的硫黄味中,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打破了她哥哥的身体结构,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那么大,以至于他的形状和轮廓破裂开来,露出了本来的面目。那个节日的每一秒都让她感到恐怖,她看到里诺在移动,他周围扩散开来的物质也在移动,他身体的界限在消失。她自己身体的界限也越来越柔软、易碎。她很难控制自己,但最后努力做到了,没有把自己的焦虑和崩溃展示出来。说真的,在鞭炮的震天响声和缤纷的烟花中,我并没有注意到她。但我觉得她的表情越来越恐惧,这让我很震撼。我发现她盯着她哥哥的影子看——里诺是最活跃、最放肆、最大放厥词的那个,他对着索拉拉家阳台的方向,骂得非常起劲——莉拉用很厌烦的眼神看着哥哥。
《别让我走》
作者:石黑一雄(英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一群孩子在一所特别的学校里长大。他们之间有友谊、妒忌、取笑、欺骗……与正常的孩子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从小被灌输了一套关于自己人生责任的学说: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向外面世界的人提供器官。一次次捐赠后,他们会越来越虚弱,最终光荣地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离开人世。与此同时,学校的监护人努力培养他们进行艺术创作,试图用优秀的作品告诉外人,这所学校并非一个器官农场,克隆人也并非器官农作物。但即便如此,孩子们的未来依旧不容乐观——艺术或爱的力量,只不过为他们争取到“缓刑”罢了。
《别让我走》中关于未来克隆人的故事,在皮肤细胞取代胚胎细胞成为研究新宠的今天,显得如此伤逝。这大概与作者石黑一雄虽在英国长大,骨子里却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关系甚大。小说以最前沿的科学进展为背景,人物身上却不太有西方推崇的诚实、友爱、进取、追求自由等价值,反倒有不少日本文化的影子。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九莉仿佛就是张爱玲的化身,熟悉且喜爱张爱玲的读者都将此书视为窥视作者隐秘内心的窗口。书名“小团圆”颇有些讽刺意味,一来,在现实生活中与张爱玲息息相关的人物都在小说中有所投影,这似乎是在文字的世界中实现了一次“团圆”,二来,就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却看不见“团圆”的踪迹。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人们只能通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来探知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情故事,直到《小团圆》在2009年出版后,张爱玲才终于得以为这段恩怨史发声。有人说,仅仅将这本书当作自传体小说来阅读的话可能会导致小说成为一则讨趣的“八卦传闻”,从而拉低小说的文学性。话虽如此,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们都会不自觉地将她的人生带入主人公九莉的经历之中。其实,在阅读这本书时,熟知张爱玲的故事的人可以通过小说更好地了解、理解作者,对张爱玲不甚了解的人也不必紧张,书中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也一定能够使你深受感染。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的开头,小说家R在41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这封信足足有二十多页,是一个濒死的女人对自己爱情的告白。女人暗自爱了小说家十余年,直到临死前才将这份爱全盘托出,令人唏嘘不已。斯蒂芬·茨威格擅长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刻画人物心理,是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的好手。他借助意识流手法,在叙述上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一些看似絮絮叨叨的话组合在信中,一层层地放大了女主人公的痛苦和痴情,写透了这份无望的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这一本《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小说集,其中还按时间顺序收录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火烧火燎的秘密·里昂的婚礼》《马来狂人》等名篇。
《放学后》
作者:东野圭吾 (日本)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放学后》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曾于1985年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故事发生在一座女校之中,主人公前岛老师在放学后险遭暗算,在这之后,学校里又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这本小说较之作家后期的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有些单薄,但其注重逻辑推演的情节、精巧的叙事时间线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都使这本小说成为东野圭吾早期本格推理的代表作品。东野圭吾的小说推理性强,他不仅把故事写得精彩,还把对人性的剖析融入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案件之中。除了《放学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幻夜》等小说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
【说作者】
2011年至2014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相关的小说。这四部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不勒斯四部曲”深受全球读者欢迎,甚至引发了“费兰特热”。事实上,埃莱娜·费兰特仅仅是一个笔名,作家本人从未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不开新书发布会,不出席任何文学活动,不接受记者面访,只接受少量书面采访。埃莱娜·费兰特就像其笔下的六十多岁时的莉拉一样,想要使自己的一切无迹可寻,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这样一来,阅读“那不勒斯四部曲”反而更有趣了,文本的界限仿佛被打破了,作家埃莱娜与小女孩埃莱娜成为一体,不论是在小说里还是现实中,她都是如此统一:一方面,她在模仿莉拉,想要“消除痕迹”;另一方面,她又较劲儿地记录下与莉拉的故事,鲜活地在文字里重现了两个女孩的一生。
【媒体说书】
埃莱娜·费兰特将两个贫穷的都市女孩之间的爱、分离和重逢,铸造成她们居住的那个城市的悲剧。
——《纽约时报》
焦虑、疲惫、女性经期……埃莱娜·费兰特探索了所有我们恐惧的题材。
——《新共和》
和卡夫卡一样,埃莱娜·费兰特将她的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揭露得一览无余。
——《卫报》
《我的天才女友》是一部单声道(而非双声道)的成长小说。我们从很早就意识到,莉拉还困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埃莱娜则会挣脱那个世界。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阅读关键词
天才与勤奋
“莉拉的头脑反应太快了,她能捕捉到非常细微的东西,给人致命一击。”莉拉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女孩,三岁时陪着哥哥学习的时候便学会了读书。可惜的是,莉拉的家庭情况却不允许她上初中,所以小学毕业之后莉拉便去了父亲的修鞋店里帮工。虽然不能继续求学,但是莉拉并未就此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上了初中的埃莱娜很快就发现莉拉已经自学了许多拉丁语知识,不仅如此,莉拉还以全家人的名义办了四张借书证,每周都从流动图书馆借书看。
【感知】古往今来,已有太多“伤仲永”的故事了,比起天资,一颗勤奋向上的心更显珍贵。我们唯有踏踏实实朝着目标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获得成功。
真正的友谊
埃莱娜与莉拉的性格截然不同,埃莱娜是按部就班的乖乖女,而莉拉果决勇敢,甚至带着点儿“邪恶”气质。埃莱娜与莉拉既是朋友也是对手,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你甚至会担心这两个女孩的友谊会走向黑暗。所幸,像所有女孩的友谊一样,两颗细腻敏感的心在强烈地嫉妒和排斥对方的同时,又深深地被对方所吸引。从埃莱娜的描述来看,她深爱莉拉,但同时也常常因为莉拉的优异而感到自卑和痛苦,对于她来说,莉拉就像是一根刺,总是在她“轻敌”的时候往她身上用力扎下去。跳出埃莱娜的视角,我们不难发现,两个女孩都怀有相似的心思:当埃莱娜成功升学之后,失去求学机会的莉拉也不甘落后,仍然一边帮家里做工一边坚持学习;而当埃莱娜的拉丁语学得吃力时,莉拉又主动找到埃莱娜,向她展示自己的拉丁语水平,以此来激励埃莱娜。埃莱娜与莉拉的竞争,是充满了细碎温情的良性竞争,在这种竞争关系下,她们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各自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感知】埃莱娜与莉拉的友谊非常真实,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友谊也正是如此,既有友爱,也存在其他复杂的情绪。当我们处于一段友谊中时,应常常自我检视:这份友谊是否是健康的呢?对方是否是一个可靠的朋友呢?我们彼此是否能从这段友谊中受益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段友谊便值得我们好好呵护。
人生与境遇
埃莱娜与莉拉的人生在小学毕业之后就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埃莱娜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她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心灵也愈加丰满,小时候那个跟在莉拉后面的小女孩也逐渐拥有了独立的个性、成熟的思维。少女莉拉成了父亲鞋铺的帮工,她梦想做出一双了不起的手工鞋,却屡屡被现实打击,最后,小时候那个颇有骨气的女孩妥协了,她借助未婚夫的钱势实现了自己和哥哥创立一家手工鞋店的梦想。
【感知】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是啊,我们难以确定此时此刻的选择对于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因为每一个不经意的选择都有可能使人生的帆船驶向不同的航道。
片段赏析
因此,几乎是为了驱赶我当时内心的不快,为了强调我的价值,以及我在她生活里不可取代的位置,我忽然对她说,我要去上高中了。我是在铺子门口告诉她的,当时我已经走到了路上。我告诉她,这个决定是奥利维耶罗老师强加给我父母的,她还说要为我搞到上学用的课本,以及一些不要钱的旧书。我这么说是因为我想让她意识到:我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她可能会和里诺一起做鞋子发财,但她永远都会离不开我,就像我永远都离不开她一样。
【赏评】埃莱娜的一句“我要去上高中了”仿佛是一种宣誓:我要去做一件你永远都做不到的事了,我是你最独一无二的、优秀的朋友。她非常害怕失去莉拉这个朋友,想要强调自己的价值,却用这种带刺的话狠狠地扎着莉拉的心。心智未成熟的少女难免会有这种不成熟的做法,作者对少女心态的把握十分到位。 ……她总是三言两语岔开话题,抹杀了任何深入交谈的可能性。她会转而给我展示斯特凡诺送给她的礼物:订婚戒指、项链、新衣服、新帽子。那些我感兴趣的东西——那些可以让我在老师面前表现一番、让他们认为我很优秀的东西,被搁置在角落里,没有任何意义。我不再谈论理想和书籍,转而开始欣赏那些礼物。那些礼物和鞋匠费尔南多的破房子产生了极大的反差。
【赏评】这时莉拉的心态已经发生了转变,她不再对知识感兴趣,而是陶醉于未婚夫送给她的丰富的礼物。对于埃莱娜来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是她最宝贵、最特别的东西,但是对于莉拉来说,她的价值却是依靠她现在所拥有的物质财富来体现,所以她不想听埃莱娜谈论理想与书籍——那对于她来说已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了。莉拉的悲剧在此已初现端倪。
【在线阅读】
我之前已经提到过了,她将那天发生在她身上的事称为“界限消失”。她告诉我,那就好像一个海上的月圆之夜,忽然天空乌云密布,暴风雨来临,吞没了所有光亮,把那轮皎洁的圆盘打回了原形,让它变成了一团没有任何意义的粗糙物质。莉拉想象、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就好像是真的:她哥哥在破碎,里诺在她眼里失去了本来的面貌。那是她一直记得的面貌——一个慷慨、诚实的小伙子,脸上的轮廓看起来让人很放心,她从记事起就喜爱那张面孔,他曾经逗她乐、帮助她、保护她。但在那里,在寒風和猛烈的爆炸声当中,在弥漫的刺鼻的硫黄味中,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打破了她哥哥的身体结构,施加在他身上的压力那么大,以至于他的形状和轮廓破裂开来,露出了本来的面目。那个节日的每一秒都让她感到恐怖,她看到里诺在移动,他周围扩散开来的物质也在移动,他身体的界限在消失。她自己身体的界限也越来越柔软、易碎。她很难控制自己,但最后努力做到了,没有把自己的焦虑和崩溃展示出来。说真的,在鞭炮的震天响声和缤纷的烟花中,我并没有注意到她。但我觉得她的表情越来越恐惧,这让我很震撼。我发现她盯着她哥哥的影子看——里诺是最活跃、最放肆、最大放厥词的那个,他对着索拉拉家阳台的方向,骂得非常起劲——莉拉用很厌烦的眼神看着哥哥。
《别让我走》
作者:石黑一雄(英国)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一群孩子在一所特别的学校里长大。他们之间有友谊、妒忌、取笑、欺骗……与正常的孩子别无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从小被灌输了一套关于自己人生责任的学说: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向外面世界的人提供器官。一次次捐赠后,他们会越来越虚弱,最终光荣地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离开人世。与此同时,学校的监护人努力培养他们进行艺术创作,试图用优秀的作品告诉外人,这所学校并非一个器官农场,克隆人也并非器官农作物。但即便如此,孩子们的未来依旧不容乐观——艺术或爱的力量,只不过为他们争取到“缓刑”罢了。
《别让我走》中关于未来克隆人的故事,在皮肤细胞取代胚胎细胞成为研究新宠的今天,显得如此伤逝。这大概与作者石黑一雄虽在英国长大,骨子里却深受东方文化影响关系甚大。小说以最前沿的科学进展为背景,人物身上却不太有西方推崇的诚实、友爱、进取、追求自由等价值,反倒有不少日本文化的影子。
《小团圆》
作者:张爱玲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主人公九莉仿佛就是张爱玲的化身,熟悉且喜爱张爱玲的读者都将此书视为窥视作者隐秘内心的窗口。书名“小团圆”颇有些讽刺意味,一来,在现实生活中与张爱玲息息相关的人物都在小说中有所投影,这似乎是在文字的世界中实现了一次“团圆”,二来,就小说的故事情节而言,却看不见“团圆”的踪迹。在这本书出版之前,人们只能通过胡兰成的《今生今世》来探知胡兰成和张爱玲的爱情故事,直到《小团圆》在2009年出版后,张爱玲才终于得以为这段恩怨史发声。有人说,仅仅将这本书当作自传体小说来阅读的话可能会导致小说成为一则讨趣的“八卦传闻”,从而拉低小说的文学性。话虽如此,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熟悉张爱玲的读者们都会不自觉地将她的人生带入主人公九莉的经历之中。其实,在阅读这本书时,熟知张爱玲的故事的人可以通过小说更好地了解、理解作者,对张爱玲不甚了解的人也不必紧张,书中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也一定能够使你深受感染。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的开头,小说家R在41岁生日之际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这封信足足有二十多页,是一个濒死的女人对自己爱情的告白。女人暗自爱了小说家十余年,直到临死前才将这份爱全盘托出,令人唏嘘不已。斯蒂芬·茨威格擅长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刻画人物心理,是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的好手。他借助意识流手法,在叙述上打破了时空界限,将一些看似絮絮叨叨的话组合在信中,一层层地放大了女主人公的痛苦和痴情,写透了这份无望的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这一本《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本小说集,其中还按时间顺序收录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火烧火燎的秘密·里昂的婚礼》《马来狂人》等名篇。
《放学后》
作者:东野圭吾 (日本)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放学后》是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成名作,曾于1985年荣获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故事发生在一座女校之中,主人公前岛老师在放学后险遭暗算,在这之后,学校里又发生了一系列诡异的事件……这本小说较之作家后期的作品,在内容方面显得有些单薄,但其注重逻辑推演的情节、精巧的叙事时间线以及出人意料的结局,都使这本小说成为东野圭吾早期本格推理的代表作品。东野圭吾的小说推理性强,他不仅把故事写得精彩,还把对人性的剖析融入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案件之中。除了《放学后》,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幻夜》等小说都是值得一读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