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也孕育着新的机遇。正确评估当前就业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和把握其中蕴藏的机遇,意义重大。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就业 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中国,一开始就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和就业。一方面,危机首先影响外向型企业和外部投资及其就业。由于外部需求骤降,订单锐减,出口增速迅速下降。表现为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受到直接冲击后陷入经营困境,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倒闭,一大批工人失业或放长假。同时,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外部投资也大幅减少,使外商在建和拟建投资项目受到影响,对实体经济和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在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为其提供能源、原材料、物流和服务的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其中资源性行业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和国内需求的减弱受损较大,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进而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及旅游等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对中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对经济尤其是就业的影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难以独善其身。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提出的重大挑战
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冲击凸显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得结构性矛盾尖锐化,急需出台组合性的政策予以解决。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工作岗位。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已重新就业,但薪酬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年下半年 500-600万农村新生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农村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需求减少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城镇群体的就业困难。当前尚有 30%多的大学生尚未找到工作,今后几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各地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破产人员安置问题不断出现,其他城镇新生劳动力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三是灵活就业群体受到冲击较大。灵活就业群体的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就业中 30%-40%是灵活就业,主要得益于社保补贴支撑,但目前只有约半数享受社保补贴。做好上述工作,特别是搞好政策的总体组合和长短结合,相当重要而紧迫,这对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构成重大挑战。
其次,对外需和投资过高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调整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健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同步增长。这就要求中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相同的人工成本创造更多价值。这意味着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就业形势充分说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一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企业就业存量减少了 8%,企业就业岗位增减相抵为净减少。新增就业的成果大部分被存量流失抵消。二是在实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就业本身就十分困难。因此,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是稳定就业局势的关键。三是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引擎,就业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维持就业存量,保住就业岗位,是维持社会产能、保民生促消费的重要途径,也是保稳定的基础。
三、从金融危机中找到中国就业工作的新机遇
首先,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就业优先的共识。各级政府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克服当前就业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如果不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不与就业政策相协调,将导致事倍功半的局面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其次,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急切呼唤,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首先,促进就业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仅要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还必须提供良好的职业介绍、维权和培训服务,凸显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针对当前乡镇、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建设,真正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做到基层平台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重要原因是内需不旺,而内需不旺源于劳动者对社会保障的信心不足,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当前,政府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包括提高城镇社保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等。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为缓解就业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冲击、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危机的重大挑战中,机遇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还需要做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oswell,W. R.,Roehling, M. V.,Boudreau, J. W.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Situational,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Predicting Job Search Among European Manager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6(40):783-794.
[2]Saks, A. M.,Ashforth, B. E.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Job Search Behaviors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Recent University Graduat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9(54 ): 335-349.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就业 挑战与机遇
一、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
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冲击之大,前所未有。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中国,一开始就严重冲击了实体经济和就业。一方面,危机首先影响外向型企业和外部投资及其就业。由于外部需求骤降,订单锐减,出口增速迅速下降。表现为大量出口加工型企业和外贸企业受到直接冲击后陷入经营困境,部分抗风险能力差的中小企业倒闭,一大批工人失业或放长假。同时,由于资金链的断裂,外部投资也大幅减少,使外商在建和拟建投资项目受到影响,对实体经济和就业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危机通过产业链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中国作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在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为其提供能源、原材料、物流和服务的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其中资源性行业因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大幅下滑和国内需求的减弱受损较大,不少企业陷入困境。进而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及旅游等行业,通过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展,对中国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见底,对经济尤其是就业的影响仍将持续较长时间。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为席卷全球的实体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紧密,难以独善其身。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提出的重大挑战
首先,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的冲击凸显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并使得结构性矛盾尖锐化,急需出台组合性的政策予以解决。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岗位大量流失,大批农民工失去原有工作岗位。虽然大部分农民工已重新就业,但薪酬下降,工作不稳定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年下半年 500-600万农村新生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农村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是需求减少使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堵塞,加剧了大学生及其他城镇群体的就业困难。当前尚有 30%多的大学生尚未找到工作,今后几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各地一批国有集体企业破产人员安置问题不断出现,其他城镇新生劳动力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压力也很大。三是灵活就业群体受到冲击较大。灵活就业群体的市场需求下降,新增就业中 30%-40%是灵活就业,主要得益于社保补贴支撑,但目前只有约半数享受社保补贴。做好上述工作,特别是搞好政策的总体组合和长短结合,相当重要而紧迫,这对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构成重大挑战。
其次,对外需和投资过高依赖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调整转向以内需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这对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推动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健增长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保持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途径是保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同步增长。这就要求中国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以相同的人工成本创造更多价值。这意味着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必然性,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在新增就业受到影响的同时,如何稳定就业、减少岗位流失成为影响全局的重要问题。严峻就业形势充分说明,稳定就业与新增就业同等重要。一是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企业就业存量减少了 8%,企业就业岗位增减相抵为净减少。新增就业的成果大部分被存量流失抵消。二是在实体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增加就业本身就十分困难。因此,采取积极措施稳定现有就业岗位,是稳定就业局势的关键。三是就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拉动就业的引擎,就业也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维持就业存量,保住就业岗位,是维持社会产能、保民生促消费的重要途径,也是保稳定的基础。
三、从金融危机中找到中国就业工作的新机遇
首先,危机的巨大压力有利于强化政府和全社会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就业与经济发展的进一步紧密结合。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就业优先的共识。各级政府以此为依据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克服当前就业危机,稳定和扩大就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应对危机的经济政策如果不将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优先目标,不与就业政策相协调,将导致事倍功半的局面或适得其反的结果。
其次,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急切呼唤,使其发展获得了新的动力。首先,促进就业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不仅要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务,还必须提供良好的职业介绍、维权和培训服务,凸显各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的作用。针对当前乡镇、街道和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建设,真正发挥劳动保障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做到基层平台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有钱办事。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的重要原因是内需不旺,而内需不旺源于劳动者对社会保障的信心不足,因此,完善社会保障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当前,政府从应对金融危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包括提高城镇社保覆盖面、继续推进农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逐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等。而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为缓解就业危机对社会稳定的冲击、统筹城乡就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保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这场危机的重大挑战中,机遇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要将挑战变为机遇,将机遇变为现实,还需要做很多扎实细致的工作,付出艰辛的努力。
参考文献:
[1]Boswell,W. R.,Roehling, M. V.,Boudreau, J. W. The Role of Personality, Situational,a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in Predicting Job Search Among European Manager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6(40):783-794.
[2]Saks, A. M.,Ashforth, B. E. Effect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Job Search Behaviors on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Recent University Graduat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999(54 ): 335-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