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乃是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新世纪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成为中学学校教育的重大课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体和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种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至于检测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即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作用——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它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会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我以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上,换言之,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拔,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再次,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也是自主学习方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目标和归缩。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体和创造性是新课程改革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要求我们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生做为发现者和探索者,充分发掘自己的最大潜力。为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值得关注的一种模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以《世界近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哪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因而能诱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地转化为板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链(线)——知识板块(面)。
至于检测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力求题型多样,难易适度,即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迁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程序应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作用——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
学生自主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它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破除教师中心论,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大胆探索,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许会有人担心这样做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我以为教师主导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体现在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上,换言之,学生主体地位与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如此,就需要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热情爱护、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自始至终都充满期望,要充分相信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能行,对学习困难者则备加关心,适时加以启发点拔,而不能损害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再次,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学生提出问题,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样做不仅对学生理解教材开拓了思路,而且为学生明天走向社会,研究新情况,发现、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学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首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粗读、细读、精读”教材。所谓“粗读”,就是浏览教材,抓住章节子目,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逐句地读,掌握时间、人物、地点等历史基础知识;所谓“精读”,就是对背景、影响等重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成要点。通过阅读思考将教材内容问题化,答案内容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掌握历史知识结构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知识结构就从整体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线索,学习起来就会驾轻就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历史学科同样如此。这就要求我们进行结构教学,展示教材结构,勾勒教材线索,揭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认识,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也是自主学习方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目标和归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