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eey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多次强调,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就可以达到“不需教”的境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以下习惯是学生必须养成的,我们应在这些方面花点力气。
  
  一、规范书写的习惯
  
  现在学生用电脑的机会多了,但手写绝不可弃。汉字是一种主要以形表意的文字,手写其形,能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也能更好地体会到汉字的美感。所以,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练字,每天必练一百字以上。这还带来了意外收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端正了许多。
  
  二、用普通话文明得体地交流的习惯
  
  有语言学家指出,语言就是思维,就是文化,说不同的语言就是用不同的思维按不同的文化说话。所以,我们强调学生必须说普通话,用普通话多交流,不但要求课堂上如此,课外也要这样做。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开展“课前演讲”、“疑难辩论”、“先说后写”、“课外自由交流”等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养成其出口成章的纯正的汉语言语能力,这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养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三、用心聆听的习惯
  
  聆听能力的培养往往为我们所忽视。其实,聆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听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让学生听别人发言、听课文录音、听戏剧、听电影电视录音、听歌等等,要求边听边记下一些关键词,听出对方的逻辑线索、情感倾向、“言说”技巧、论证充分否、论据可靠否、观点全面深刻否等等。多做这样的聆听练习,学生的聆听能力能有所提高,能从听中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促进了读写说能力的提高。
  
  四、查工具书的习惯
  
  这个方面,大家应该比较重视。但在这方面我们还须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快速查工具书、不同内容查不同工具书、正确选择释义、善于积累运用等能力。身处当今信息化社会,我们以为互联网也是一本巨大的“工具书”,要教会学生如何查找信息、如何辨析信息、如何运用信息。
  
  五、课外读好书的习惯
  
  课外多读书的重要性已不待多言,但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却不容乐观。学生不愿读书,实在是民族的悲剧。我们以为语文教师要在以下方面做些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向不同学生推荐合适的书、教给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注重阅读的师生与生生间的交流、注重学生阅读成果的总结与展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与督促。
  
  六、熟读背诵美文的习惯
  
  背诵是传统语文教育的好传统,我们不能抛弃。背诵有助于形成语感,有助于形成全面的语文素养,其重要性不必多言。因此,我们必须舍弃一些不必要甚至失当的讲析,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让纸上的死文字变成学生口中的活言语,真正让语文入学生之心,化学生之魂。
  
  七、细读文章的习惯
  
  文本细读是一种能力,更是学生应该养成的语文学习的好习惯。读一本小说如果只得到一个粗略的故事,读一篇文章如果只得到一个简单的道理或好像体会到一点肤浅的情感,对语文能力提高的作用就很有限。要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文体规范和不同的作品风格去细细推敲作品,从语言的表层看到语言的深层,挖出其深义与妙处,不但要知其妙更要知其所以妙。有时,互相的质疑论辩也是不可少的,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八、写日记随笔的习惯
  
  大家知道,写作能力的养成非一日之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让他们多写。我们一直强调让学生写日记、随笔,简单的写成日记,复杂一点的写成随笔。天天写天天练,学生的写作就能由多到熟,由熟到巧,写作能力能有大的提高。当然,这方面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求教师多练笔,深谙写作甘苦,才能给学生提供切实的指导,促其较快提高。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方尝试的一点粗浅体会,我们以为上述八大习惯是必须让学生养成的,简述如上,求教于大家。
  
  冯小兵,王春红,教师,现居江西遂川。
其他文献
理解教育所提倡的“创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的“实读”而言的。所谓“实读”即实实在在地读,直到读懂了“知识文本”的原意为止,真正的做到领会文本的精神毫不走样。创读就是自觉地创造性地读,是鼓励学生大胆地超越文本的框架努力地创造性地动脑筋思考探究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站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上去发现文本的原义。而且掌握到文本原义之外的更丰富的与现实社会密切关系的更实用、更新的“意”。要读出新意的创读法是以实读为基
前不久笔者在深圳洗耳聆听了余映潮老师的《行路难》和陈钟樑老师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两节专家示范课,不禁为两位语文大师浓浓的“语文味”折服。回到学校笔者又进行了“推门听课”和观摩了“同课异构”展示课。前者粗糙却本真,后者精彩却失真,不免让我陷入了沉思。究竟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离回归本色、崇尚自然的常态课有多遥远呢?可喜的是,众多的语文届同人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有目共睹,但依然有些课堂丧失了语文的味道和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读的训练是很不够的,差生的出现许多是由于不重视读造成的。如果会读,要记的就会记住,差生也就会更少。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一、创设良好的朗读环境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拓宽语文朗读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语言环境。为此,教
师爱,是教好学生的基本条件之一。然而,许多教师虽对学生有着满腔的爱,却不善于传导,以至学生不能理解、感受,甚至还造成师生感情上的障碍。所以,师爱的传导,要讲究方法。    一、委婉批评法     即用语言表达教师之爱。教师在说话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柔硬,以及手势、表情和眼神的运用,都可以传导爱生之情。比如,一个学生因挠乱课堂纪律造成很坏的影响,主动要求在班上检讨,他检讨完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名和字有什么内在联系吗?又怎样使用名和字?其实,了解这些,不但增长了我们的古文知识,更有助于我们阅读古文。    (一)什么是名、字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
语文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需要一个开放的教学形态。“对话、平等对话、多重对话……”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时尚用语,它们蕴涵着新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新的价值追求,提倡实行新的教学策略。那么,如何实施开放式阅读教学?  一.重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读更多的书,读完整的名著,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课堂上
在学校,对“双差生”的管理较严,而对品学兼优的学生管理则较松。据我多年的教学观察,在一些优秀学生中往往更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对三好生、优秀生的管理教育,是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引起重视的话题。  好学生发生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究其犯错误的根源,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他们自身年龄特点所致。他们思想不成熟,经不起挫折。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的过程中,各方面都没有定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时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自我超越,自主发展的必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不断开发、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此,笔者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例,来谈一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不“讲”。换句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海无涯,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当今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效果明显,总的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运用工具的习惯  大多数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照老师讲的一字不漏的
戴翰林,男,汉族,1961年生于江苏射阳,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任江苏省射阳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学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盐城市“中青年专家”,盐城市首批中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盐城市首届“优秀教师”。    在传说的后羿射日之地,有一所诞生于抗日硝烟中的流动学校。时至今日,她已发展成占地300亩,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