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雅经纬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北马南舟”,舟是古人旅游南方最便捷的工具。唐人由水路坐船赏景,水尽登山放歌,于是有了“山水”,“山川”,“江山”、“河山”这样的合成词。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入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甬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水由地载,山以水分,水是古今行政設置的主要依据之一。海拔1110米的天台山华顶峰及其西起关岭、东止鄞县的山脊连线,是越州,明州与台州的分水岭,分水岭向南流有多条溪河,其中:始丰溪至临海段,是唐诗之路干线。始丰溪源发大盘山和华顶峰,在天台县城汇合成大溪,国清寺,赤城,桐柏宫、寒岩,都在始丰溪流域内。始丰溪向南流约46公里达临海,有龙兴寺,圭峰,委羽山以及南面的李商隐客寓地。分水岭北流的水,各支流汇注成剡溪,唐《续高僧传》云:“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天台山记》写道:“石桥长七尺,龙形龟背,桥两侧崖壁对立,瀑布水从桥下飞奔而下,令观者目眩心悸。”李白“侧足履半月”是对它最为形象的描述。而白居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则是对晚上观瀑景观的描写。
过石桥向南四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八大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孟浩然《宿立公房》咏道:“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过支遁岭有兰沿村。在新嵊盆地上,兰沿村是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比较兰沿与小黄山两地的海拔高度和文物遗存,可以大略看出在第三次海侵时期,越族居民为逃避海侵而从平原向南退缩到天姥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过程。后来海侵退去,留下许多湖泊沼泽,形成了极为畅通的剡溪。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大自然营造了这神秀世界!
“浙东唐诗之路”的范围,在钱塘江以南,浦阳江以东,包括苍山山脉以北至东海这一地区。总面积约两万余平方公里。这个面积,比起历史上勾践越国最稳定时的疆土要小一些,比唐代肃宗乾元元年(758)“浙江东道”的建置所辖范围,也少了几个州,而与今天的“浙东”地域相合。
“北马南舟”,舟是古人旅游南方最便捷的工具。唐人由水路坐船赏景,水尽登山放歌,于是有了“山水”,“山川”,“江山”、“河山”这样的合成词。浙东的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这三座山脉水系汇注成的剡溪,灵江和位于宁波,绍兴平原上的浙东运河,勾勒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干线和支线。干线全长247公里,北起浙江钱塘江进入浙东运河,到曹娥江折向南入剡溪,然后翻过天台山至始丰溪:从新昌向东行经奉化溪口到宁波,余姚的路线称支线,支线长136公里。支线西起新昌进入四明山和天台山水系汇注成的甬江到宁波,与浙东运河合江而出海;位于浙东运河上的余姚接上虞一段水路也称支线。
水由地载,山以水分,水是古今行政設置的主要依据之一。海拔1110米的天台山华顶峰及其西起关岭、东止鄞县的山脊连线,是越州,明州与台州的分水岭,分水岭向南流有多条溪河,其中:始丰溪至临海段,是唐诗之路干线。始丰溪源发大盘山和华顶峰,在天台县城汇合成大溪,国清寺,赤城,桐柏宫、寒岩,都在始丰溪流域内。始丰溪向南流约46公里达临海,有龙兴寺,圭峰,委羽山以及南面的李商隐客寓地。分水岭北流的水,各支流汇注成剡溪,唐《续高僧传》云:“此乃会稽之天台山也。”
华顶峰北面的溪水,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向北流数里,有石桥(又名石梁飞瀑)。《天台山记》写道:“石桥长七尺,龙形龟背,桥两侧崖壁对立,瀑布水从桥下飞奔而下,令观者目眩心悸。”李白“侧足履半月”是对它最为形象的描述。而白居易“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则是对晚上观瀑景观的描写。
过石桥向南四公里,有慈圣村。慈圣村往南,河床平缓,千山水注,始成剡溪。孟浩然从襄阳老家舟行经越州至此,有诗云:“高高翠微里,遥见石梁横。”从慈圣向北顺剡溪行18公里,就到了著名的沃洲。
一种文化被另一种文化所吸收,就像输血与受血那样,有一个血型选择的过程。白居易说的“十八高僧”,是推动外来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并推动佛教发展的带动人,而戴逵,许玄度、郗超,孙绰,谢万石,王羲之等十八名士,则都是耸壑智士,名驰千年的历史人物。唐代诗人追慕晋贤而纷纷来到这里,《唐才子传》所载八大诗僧,均曾亲履于此,吟咏不绝,在《全唐诗》中,“沃洲”,“天姥”一词出现的频率竟比“泰山”一词还要多!
沃洲向北2.5公里有支遁岭,《世说新语》、《高僧传》记述的东晋高僧支遁向竺道潜买山的典故就产生在这里。孟浩然《宿立公房》咏道:“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过支遁岭有兰沿村。在新嵊盆地上,兰沿村是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比较兰沿与小黄山两地的海拔高度和文物遗存,可以大略看出在第三次海侵时期,越族居民为逃避海侵而从平原向南退缩到天姥山,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等海拔较高的山区的过程。后来海侵退去,留下许多湖泊沼泽,形成了极为畅通的剡溪。
“湖上水渺漫,清江初可涉”,“落日花边剡溪水,晴烟竹里会稽峰”,大自然营造了这神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