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科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该模块学习的好坏,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影响生物学科在高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如何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后续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结合北师大版教材,本人谈谈自己的教学感悟。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模块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8-01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及变化特点,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模块2、3相比,该模块从微观的细胞解读生命,宏观可以感知,“微观”的生命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抽象,涉及的内容相对枯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细胞”,把细胞讲“活”,把课堂讲“活”,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挖教材,寻找“活”的入手点
细胞微小,但却是有生命的。在授课时,挖掘细胞的生命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使得学生在惊奇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学习兴趣。这些素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编排顺序,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去挖掘。
在讲《绪论》时,细胞学说提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很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是怎样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却是一个难点。结合初中内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绿眼虫等这些单细胞生物,都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悟细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加深同学们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再上《绪论》的时候,我引导同学们看目录,从整体把握细胞:同学们发现都是以“细胞的”的形式来表达的,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的同学看完之后,发出“细胞”的一生的感叹。再次体验细胞是“活”的。
在“细胞”结构章末总结时渗透。如同客观世界一样,细胞有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如: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的核心,它与其他结构一起,使细胞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功能。生物膜系统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将细胞分隔为各个小的空间。既能够分工也可以相互合作完成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分泌,承担起生物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线粒体的动力工厂、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的体现,都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
2 例子、图片增多,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确立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植根与学生生活的“土壤”,具體体现在:
模块教学中,图片较以前增加。仅北师大版《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标名的就有106幅。所选用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图文结合得非常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紧贴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构成生命的元素”中“患佝偻病的儿童”显示儿童缺钙的危害;“桃树的黄叶病”体现了果树缺铁的影响;“水是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中“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7%”体现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新鲜与枯萎的花朵”直观体现水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这些图片均来自于生活,同学们能有切身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模块教学中,实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如根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得到的启发,在“选学”内容中安排用各种人造纤维造成人工膜,对海水淡化的处理,制成的人工肾,血液透析膜等内容,在“开阔视野”小专栏中安排溶酶体与硅肺—— 工业上的职业病形成成因。涉及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提醒同学们对“开阔视野”、“选学”内容的关注,把图片、实例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
3 教学方式灵活,“活”动多起来
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由于多媒体的采用,使的教师动手绘图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平时的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黑板上勾勒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简笔画示意图,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同时要强调注意突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征,结构名称对照,使学生明白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少。生物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开展好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的内容此外,在本模块的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实验,而且尽量不要将探究性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
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微观的细胞,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抽象。因此,在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及比喻法等教学方法,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高中生物新课程各模块内容中的每节都用“问题探讨”来创设学习情境,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问题,让学生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和“自我检测”中, 也设有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目的是要构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加上教师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汪忠.走进高中新课改——生物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娜.利用模式图设置问题串复习模块一《分子与细胞》[J].中学生物学,2010(l2).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分子与细胞模块 教学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8-01
“分子与细胞”是高中生物学课必修内容的第一个模块。本模块以细胞这一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为纽带,讲述了细胞的物质组成及变化特点,让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和特殊性。与模块2、3相比,该模块从微观的细胞解读生命,宏观可以感知,“微观”的生命本质,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抽象,涉及的内容相对枯燥,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子与细胞”,把细胞讲“活”,把课堂讲“活”,结合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深挖教材,寻找“活”的入手点
细胞微小,但却是有生命的。在授课时,挖掘细胞的生命体现,使学生认识到: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使得学生在惊奇的刺激下,自觉产生学习兴趣。这些素材可能是一句话,一个编排顺序,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去找寻,去挖掘。
在讲《绪论》时,细胞学说提到“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句话,很多同学都能脱口而出,可是怎样理解“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却是一个难点。结合初中内容,我用多媒体展示了: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衣藻、绿眼虫等这些单细胞生物,都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既承接了初中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悟细胞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加深同学们对“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的理解。
高中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模块教学需要教师站在“整体把握”的角度,从模块内容的内在逻辑体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模块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再上《绪论》的时候,我引导同学们看目录,从整体把握细胞:同学们发现都是以“细胞的”的形式来表达的,大致可分为“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物质代谢”“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的信息传递”“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有的同学看完之后,发出“细胞”的一生的感叹。再次体验细胞是“活”的。
在“细胞”结构章末总结时渗透。如同客观世界一样,细胞有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既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如:细胞膜是细胞表面结构与功能的核心,它与其他结构一起,使细胞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从而物质交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和免疫反应等功能。生物膜系统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细胞膜将细胞分隔为各个小的空间。既能够分工也可以相互合作完成了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分泌,承担起生物的生命活动。此外,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糖蛋白的识别作用,溶酶体的消化作用,线粒体的动力工厂、叶绿体养料制造车间的体现,都给同学们展示了一个有生命力的细胞。
2 例子、图片增多,贴近生“活”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注重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确立生物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课程植根与学生生活的“土壤”,具體体现在:
模块教学中,图片较以前增加。仅北师大版《分子与细胞》教材中有标名的就有106幅。所选用的插图都非常精美,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图文结合得非常恰当,更为重要的是图片紧贴生活,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构成生命的元素”中“患佝偻病的儿童”显示儿童缺钙的危害;“桃树的黄叶病”体现了果树缺铁的影响;“水是生命活动的第一要素”中“水母的含水量高达97%”体现水在细胞中含量最多;“新鲜与枯萎的花朵”直观体现水对植物细胞形态的影响。这些图片均来自于生活,同学们能有切身感受。教学中充分利用图片,将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模块教学中,实例与人们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如根据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得到的启发,在“选学”内容中安排用各种人造纤维造成人工膜,对海水淡化的处理,制成的人工肾,血液透析膜等内容,在“开阔视野”小专栏中安排溶酶体与硅肺—— 工业上的职业病形成成因。涉及细胞的癌变、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对图片的理解,提醒同学们对“开阔视野”、“选学”内容的关注,把图片、实例与生活联系起来,是促进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教学方法。
3 教学方式灵活,“活”动多起来
绘制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由于多媒体的采用,使的教师动手绘图的机会大大减少。在平时的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黑板上勾勒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简笔画示意图,学生临摹。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刺激,记忆更加深刻牢固。同时要强调注意突出细胞各部分结构的特征,结构名称对照,使学生明白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原理。
实验、探究活动不能少。生物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开展好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模块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安排的实验、探究等活动占了全部必修模块的近一半的内容此外,在本模块的过程中,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尽可能的创造条件,完成教材中实验,而且尽量不要将探究性实验演变为验证性实验。
教学方法多样。对于微观的细胞,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抽象。因此,在基础理论模块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法、讨论法及比喻法等教学方法,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抽象事物具体化,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最好素材。“探讨细胞的衰老凋亡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高中生物新课程各模块内容中的每节都用“问题探讨”来创设学习情境,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取自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和问题,让学生依据所学生物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课后“练习”和“自我检测”中, 也设有大量的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目的是要构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氛围,创设一种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情境,加上教师的延伸和补充,能使学生把学习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华.高中生物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汪忠.走进高中新课改——生物教师必读[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周娜.利用模式图设置问题串复习模块一《分子与细胞》[J].中学生物学,2010(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