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侏儒之舞》是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中的第二首,是炫技与音乐相结合的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创作于1861年,于1863年出版。升f小调,谐谑的急板。频繁变化的调性和节奏是这首曲子的基本特点。李斯特用及其快速的顿音奏法描绘侏儒体态矮小、腿脚短、步伐小但动作敏捷的特点,具有维妙维肖的艺术形象,诙谐幽默的主题旋律。本文通过整合资料与结合自身弹奏经历,对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演奏技巧进行细致分析,从李斯特的生平介绍与创作特征、作品的创作背景、细致的曲式结构特点、具体的演奏技巧分析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论述,从而展示出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风格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斯特;侏儒之舞;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一、李斯特及其创作作品分析
(一)李斯特生平介绍及创作特征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整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史中拥有无上的殊荣。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作曲方面,首先提出“标题音乐”这一名称;首创单乐章标题的“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开创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洪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奔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他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创作于1863年,分别是《森林的呼啸》和《侏儒之舞》。这两首都是为他的弟子普鲁克纳而作的。李斯特几乎所有带标题的练习曲的标题都是在即将出版时加上去的,只有这两首是李斯特先想好标题才着手写的。因为普鲁克纳钢琴演奏技巧出众,为了迎合他的风格与技术,《侏儒之舞》练习曲也有相当的难度。
二、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曲式分析
本文认为《侏儒之舞》的曲式结构为“回归曲式”[杨儒怀先生认为,如果乐曲的最终再现出现了调性的更改的话,那么这个曲式的结构则应被称为“回归曲式”。],因为最后再现时更改了调性,由#f小调改为了#F大调,所以将其归为回归曲式。《侏儒之舞》是一个回归曲式。节拍为6/8,为谐谑的急板,调式调性为#f小调。
三、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演奏技巧分析
《侏儒之舞》训练的重点是右手跳音装饰音的清晰颗粒性和快速跑动、左手同音重复等。
(一)带有装饰音的顿音的演奏
谱例1:
在这首作品中李斯特大量使用的倚音装饰音。例如谱例1就是由带有装饰音的顿音组成,前四小节左右手交替急速上行,力度从很弱到渐强再立刻变弱。速度是由慢渐快再至慢,在第4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下一乐句,进行左右手交替的跑动,由带有三度、六度双音装饰音的八分音符的顿音组成,双手交替急速跑动,这种形式被称为“托卡塔式”的技法[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节交替构成。]。谱面标有“Staccatoeleggierissimo”,译为“轻巧的跳奏”,力度为pp。主要的旋律音为装饰音后面作有顿音标记的音,每一个顿音要突出演奏,同时要注意每小节內三拍子“强弱弱”的特点,旋律要流畅抒情,音乐要有颗粒性,要清晰。注意倚音的轻巧。弹奏时应该把力量放在指尖,后背挺直、脚底踩牢地面,手臂放松,手指触键深而不虚,这样声音才会清晰轻巧又不虚。
(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
在这首作品中,和弦和琶音的结合使用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左手是柱式和弦,右手是琶音和音阶相结合。右手是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琶音和音阶相结合的快速跑动,左手为柱式和弦伴奏。谱面上标记有“legato”,主要的旋律线在右手的大拇指上,如图中圆点所示。演奏时右手应连贯突出旋律,注意手指不要抬得过高,手腕晃动不要过大,手臂放松,用指尖贴键演奏,声音切不可飘。左手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为顿音,演奏时应突出,左手和旋演奏应该逐渐渐强,虽然是同音演奏但不能同一个力度,没有对比的声音在听觉上笨拙且无趣,左手在强拍上给一次深的触键,之后的几个顺着这个力度如同余音一般,力度上也减弱一些。音乐有强弱和速度上的对比和才会令听者产生听觉的变化与想象,这就是音乐的可听性意义所在。
(三)左手重复音的演奏
左手为同音重复,表现了侏儒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舞蹈,人越聚越多,场面也越来越大。左手一直在同音重复速度较快但力度一定要轻,在演奏时使用轮指的来达到轻巧清晰的要求,并且要贴键,手臂放松,保持弹性的音响效果。弹奏时突出右手旋律。右手以1、2小节为动机,对其进行变化模进。11-14小节要着重突出右手旋律。右手一定要整齐,指尖同时下键。轮指应采用三个音一组为3、2、1,手指在下键时,第一个音触键要深一些,但力量不能过大,剩下的两个音依靠惯性来弹奏。手臂放松,靠手指尖的力度进行,触键时要尽量贴键,这样才能达到既要快速又是pp又清晰灵巧的力度。
《侏儒之舞》整首乐曲在练习时,重难点在于做到轻巧但不虚、快速而清晰。练习时应从慢到快,突出旋律线条,直到打好坚实的基础再加快速度,要注意细节的处理,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做到技巧性与音乐性相结合。
(四)八度的演奏
整曲的炫技部分与高潮部分,调式调性从g小调转为#f小调。始终跳奏并且力度不断加强,直到sf即突强,达到全曲的最高点。谱面出现“semprestaccato”,译为“始终跳奏”,谱面标记的力度不斷加强,“string”为持续渐强,直到sf即突强,达到全曲的最高峰,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场面。连续的大跨度的跳音、右手三和弦八度和左手三度音程上行音阶,力度达到突强。弹奏八度时手掌需张开,手腕放松,手臂不要僵硬,要有适当地弧线,但动作不易过大,要把力量通过大臂传到指尖,把重心放在第一个弹奏的音上,手掌尽量贴键。同时将身体的力量传到指尖,以至于做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语
通过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分析与探究,整曲主要是为了训练右手跳音的颗粒性和快速跑动的流畅性,左手同音反复的清晰度,八度的上行连奏和跨度较大的音程连接等技法,以此体会到这首曲子高超的炫技技法,从而认识感受到李斯特创作的特点以及他的高超技巧。我们不仅应做到谱面所要求的表情,还要结合演奏中自己的感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俞人悅.李斯特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姚亚平.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孙祎洁.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探析[J].大众文艺,2012,(23).
[4]管芳芳.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演奏技巧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5]李璟.浅析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侏儒舞>[J].黄河之声,2010,(11).
【关键词】:李斯特;侏儒之舞;曲式分析;演奏技巧;
一、李斯特及其创作作品分析
(一)李斯特生平介绍及创作特征
弗朗茨·李斯特(Franz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整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史中拥有无上的殊荣。
李斯特一生创作了700多首音乐作品,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发展了一种19世纪音乐会的炫技性演奏风格。作曲方面,首先提出“标题音乐”这一名称;首创单乐章标题的“交响诗”这一音乐形式;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开创了钢琴独奏音乐会和背谱演奏的先例;李斯特追求的是一种眩晕的、具有炫技特技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洪亮的音量、辉煌的技巧、奔放的气势令当时的人们为之陶醉,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他为浪漫主义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后世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创作背景
李斯特的《两首音乐会练习曲》创作于1863年,分别是《森林的呼啸》和《侏儒之舞》。这两首都是为他的弟子普鲁克纳而作的。李斯特几乎所有带标题的练习曲的标题都是在即将出版时加上去的,只有这两首是李斯特先想好标题才着手写的。因为普鲁克纳钢琴演奏技巧出众,为了迎合他的风格与技术,《侏儒之舞》练习曲也有相当的难度。
二、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曲式分析
本文认为《侏儒之舞》的曲式结构为“回归曲式”[杨儒怀先生认为,如果乐曲的最终再现出现了调性的更改的话,那么这个曲式的结构则应被称为“回归曲式”。],因为最后再现时更改了调性,由#f小调改为了#F大调,所以将其归为回归曲式。《侏儒之舞》是一个回归曲式。节拍为6/8,为谐谑的急板,调式调性为#f小调。
三、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演奏技巧分析
《侏儒之舞》训练的重点是右手跳音装饰音的清晰颗粒性和快速跑动、左手同音重复等。
(一)带有装饰音的顿音的演奏
谱例1:
在这首作品中李斯特大量使用的倚音装饰音。例如谱例1就是由带有装饰音的顿音组成,前四小节左右手交替急速上行,力度从很弱到渐强再立刻变弱。速度是由慢渐快再至慢,在第4小节的最后半拍开始下一乐句,进行左右手交替的跑动,由带有三度、六度双音装饰音的八分音符的顿音组成,双手交替急速跑动,这种形式被称为“托卡塔式”的技法[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节交替构成。]。谱面标有“Staccatoeleggierissimo”,译为“轻巧的跳奏”,力度为pp。主要的旋律音为装饰音后面作有顿音标记的音,每一个顿音要突出演奏,同时要注意每小节內三拍子“强弱弱”的特点,旋律要流畅抒情,音乐要有颗粒性,要清晰。注意倚音的轻巧。弹奏时应该把力量放在指尖,后背挺直、脚底踩牢地面,手臂放松,手指触键深而不虚,这样声音才会清晰轻巧又不虚。
(二)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
在这首作品中,和弦和琶音的结合使用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左手是柱式和弦,右手是琶音和音阶相结合。右手是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分解和弦、琶音和音阶相结合的快速跑动,左手为柱式和弦伴奏。谱面上标记有“legato”,主要的旋律线在右手的大拇指上,如图中圆点所示。演奏时右手应连贯突出旋律,注意手指不要抬得过高,手腕晃动不要过大,手臂放松,用指尖贴键演奏,声音切不可飘。左手每小节的最后一个音为顿音,演奏时应突出,左手和旋演奏应该逐渐渐强,虽然是同音演奏但不能同一个力度,没有对比的声音在听觉上笨拙且无趣,左手在强拍上给一次深的触键,之后的几个顺着这个力度如同余音一般,力度上也减弱一些。音乐有强弱和速度上的对比和才会令听者产生听觉的变化与想象,这就是音乐的可听性意义所在。
(三)左手重复音的演奏
左手为同音重复,表现了侏儒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欢快的舞蹈,人越聚越多,场面也越来越大。左手一直在同音重复速度较快但力度一定要轻,在演奏时使用轮指的来达到轻巧清晰的要求,并且要贴键,手臂放松,保持弹性的音响效果。弹奏时突出右手旋律。右手以1、2小节为动机,对其进行变化模进。11-14小节要着重突出右手旋律。右手一定要整齐,指尖同时下键。轮指应采用三个音一组为3、2、1,手指在下键时,第一个音触键要深一些,但力量不能过大,剩下的两个音依靠惯性来弹奏。手臂放松,靠手指尖的力度进行,触键时要尽量贴键,这样才能达到既要快速又是pp又清晰灵巧的力度。
《侏儒之舞》整首乐曲在练习时,重难点在于做到轻巧但不虚、快速而清晰。练习时应从慢到快,突出旋律线条,直到打好坚实的基础再加快速度,要注意细节的处理,最后再体会作者的情感,真正做到技巧性与音乐性相结合。
(四)八度的演奏
整曲的炫技部分与高潮部分,调式调性从g小调转为#f小调。始终跳奏并且力度不断加强,直到sf即突强,达到全曲的最高点。谱面出现“semprestaccato”,译为“始终跳奏”,谱面标记的力度不斷加强,“string”为持续渐强,直到sf即突强,达到全曲的最高峰,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场面。连续的大跨度的跳音、右手三和弦八度和左手三度音程上行音阶,力度达到突强。弹奏八度时手掌需张开,手腕放松,手臂不要僵硬,要有适当地弧线,但动作不易过大,要把力量通过大臂传到指尖,把重心放在第一个弹奏的音上,手掌尽量贴键。同时将身体的力量传到指尖,以至于做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结语
通过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的分析与探究,整曲主要是为了训练右手跳音的颗粒性和快速跑动的流畅性,左手同音反复的清晰度,八度的上行连奏和跨度较大的音程连接等技法,以此体会到这首曲子高超的炫技技法,从而认识感受到李斯特创作的特点以及他的高超技巧。我们不仅应做到谱面所要求的表情,还要结合演奏中自己的感受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俞人悅.李斯特钢琴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
[2]姚亚平.西方音乐通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3]孙祎洁.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之舞>探析[J].大众文艺,2012,(23).
[4]管芳芳.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侏儒舞>演奏技巧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5]李璟.浅析李斯特两首音乐会练习曲之一——<侏儒舞>[J].黄河之声,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