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以不同于其它艺术的存在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及千年不衰的风格。带给人类无尽的享受。音乐是一位闪烁着美的光环的使者。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的最伟大的一个,是最深入心灵的艺术,只有音乐的力量才能使我们返回本真。”
关键词:外国音乐史;形式美;旋律;节奏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如模仿说、劳动说、节奏说、愉悦说等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运动形成了美妙的音乐,整个宇宙是一个结构和谐的能发出乐声的物体,我们之所以听不到这个声音,是因为刚产生宇宙时就有了这个声音。声音和它相对立的寂静完全区分不出来。德漠克利特认为:在许多重要事情上,人类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跟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斯多德亦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同是模仿。只是攀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中世纪后,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声音,是上帝自身性质的体现。音乐的美“是上帝为音乐打上的烙印。”
作为音乐,她起源于什么,她所具有美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人们继续探讨的课题。我们认为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求得答案是唯一科学可行的。既然是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那么一切人的行为也是由劳动而产生。音乐即是产生于劳动,而音乐的美是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音乐之所以具有美的品味,首先是构成音乐的诸要素已具备了美的元家,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本身在经过组织后,产生了形式美的法则,即:和谐、对比、比例、整齐一津、对称均衡、调合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等、音乐从古至今,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其中形式美的法则仍在按传统的轴线发展,当代音乐家柯普兰在《阿伯拉契亚的春天》里所采取的各种手法。也是在遵循着形式美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其鲜明的旋律和节奏中体味出来。
二、音乐的表达
音乐是怎样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传感的?历史上以汉斯立克的自律论为焦点展开了不休的争辩。自律论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表现确定的情感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汉斯立克所持的论据是不确切的。李斯特不能容忍音乐自律论的说法,在《柏辽慈和他的<哈罗尔德文响曲)》中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媒介,”“只有在音乐里,由于那自由自在的,充满力量的感情激流。使我们从Thought(思想)魔力下解脱出来,使我们发皱的额头从思想的重负下得到暂时解脱。只有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能使我们从理性及其支配下得到暂时解脱。”他认为音乐就是情感的“化身”,使我们感觉到表现不确定的激情完全是音乐的艺术职能。音乐是情感的无度的宣泄。这种“感情美学”的源头是盛行于18世纪的“激情论”。我们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可以探求出音乐的流变。音乐在不同时代所具的历史持续性与可变性,风格体系及现代音乐的特征。
三、西方音乐史中音乐与舞蹈的渊源
早在1600年以前,古希腊和罗马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已充满了对音乐舞蹈的描绘。当时音乐的传播方式及范围只限于教士僧侣中,主要是使用了格里哥里圣咏这一曲调。圣咏的速度是随意的,重音就是歌词中的重音位置。世俗音乐也悄然兴起,主要是应民间生活所需,表达人们的爱情、幽默。同圣歌一样,都是单声部的。10世纪后,复调—两个以上声部作品被创造出来,称为奥尔加农。后来渐渐加上第三、四声部、而且重要的是世俗音乐的曲调被应用到圣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非自然性的音乐,音乐是通过入的生活、思维创造出的音响。是人在自然中发现乐音,继而把它们组合成一种简单的规律顺序,又在人们不断探家完美和谐的创造中得以发展和不断丰富。当然教会对世俗音乐的渗入是极为恐慌的,他们怕人们思想得到自由,以致不受其摆布,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曾禁止这种教会圣咏出现,认为新教咏的出现是有读神灵的。14世纪。文学、视觉艺术在意大利形成文艺复兴浪潮,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当代先驱派画家大胆利用了透视法,把哥特绘画中平板的无景深的绘画,给予距离、深度、宽度的感受。人物的表情也由无生气的平面图而变成了丰富表情的活灵活现的面孔。人文主义的思想由古希腊进入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人成为替代上帝的主角;艺术、哲学、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做为题材被纳入作品中。人们的理想是和谐与平衡。这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哥特建筑中的高尖入云的尖顶,已被圆顶替代,至令我们还可以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领略出那自然逼真的神情及肌肉的完美写照。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音乐中世俗的旋律被引到了弥撤中。
在巴洛克时期,封建制度的大厦即将土崩瓦解,这是大规模改革,充满暴力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再以和谐为准,美术作品使人们不再是旁观。而是参与。建筑中采用彩色玻璃及镀金饰条,学院派绘画大师鲁本斯的精细刻画的肌肤及调棉的纹理处理,使人们处于沉浸在一种情工细作之中。音乐以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为精华。严谨、华丽,今至不衰。复调音乐逐渐由主调配以和声,形式了大小调系统。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定,人们在理想上,求一种信仰。拿破仑带给人们的希望之光,又无情的成为瞬间即失的欺骗。卢梭说:人的原始的人的享受的理想被文明掺了假,人们不再着意赞美君主。作曲家们在大众的声音里听到了支持的呼喊。作品《浪子的历程》在霍高斯笔下成为道德美的说教画,和莫扎特《唐璜》一起,表现出罪有应得的教诫。法国大革命后。人们压抑的感情成为艺术主题,我们可以从一代大师、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贝多芬的作品精神中发现与时代吻合的迹象。反对封建的思潮对作曲家影响颇深,“音乐应使人的思想爆出火花”,成为他的心声。他的具时代感及民族特点的作品,无处不在陈述着他对理想的渴望,他的奏鸣曲中矛盾主题的发展,正好应了心绪的需求。《英雄交响曲》正是表达了时代精神。虽然他的理想成了泡影,但是,作品中向往和平、希望改革及敏锐观察了社会的结论,已构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
关键词:外国音乐史;形式美;旋律;节奏
一、音乐的起源
音乐的起源有诸多说法,如模仿说、劳动说、节奏说、愉悦说等等。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运动形成了美妙的音乐,整个宇宙是一个结构和谐的能发出乐声的物体,我们之所以听不到这个声音,是因为刚产生宇宙时就有了这个声音。声音和它相对立的寂静完全区分不出来。德漠克利特认为:在许多重要事情上,人类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的,跟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亚里斯多德亦认为:一切艺术实际上同是模仿。只是攀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中世纪后,宗教神学占统治地位。认为音乐是上帝的声音,是上帝自身性质的体现。音乐的美“是上帝为音乐打上的烙印。”
作为音乐,她起源于什么,她所具有美的本质是什么,至今仍是人们继续探讨的课题。我们认为用科学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来求得答案是唯一科学可行的。既然是劳动创造了人的本身,那么一切人的行为也是由劳动而产生。音乐即是产生于劳动,而音乐的美是产生于主客观的完美结合之中。音乐之所以具有美的品味,首先是构成音乐的诸要素已具备了美的元家,旋律、节奏、和声、音色,本身在经过组织后,产生了形式美的法则,即:和谐、对比、比例、整齐一津、对称均衡、调合对比、节奏韵律,多样统一等等、音乐从古至今,从古典主义发展到现代主义,其中形式美的法则仍在按传统的轴线发展,当代音乐家柯普兰在《阿伯拉契亚的春天》里所采取的各种手法。也是在遵循着形式美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其鲜明的旋律和节奏中体味出来。
二、音乐的表达
音乐是怎样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传感的?历史上以汉斯立克的自律论为焦点展开了不休的争辩。自律论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运动的形式,表现确定的情感完全不是音乐的职能。”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汉斯立克所持的论据是不确切的。李斯特不能容忍音乐自律论的说法,在《柏辽慈和他的<哈罗尔德文响曲)》中说:“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既不借‘比喻’的外壳,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媒介,”“只有在音乐里,由于那自由自在的,充满力量的感情激流。使我们从Thought(思想)魔力下解脱出来,使我们发皱的额头从思想的重负下得到暂时解脱。只有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能使我们从理性及其支配下得到暂时解脱。”他认为音乐就是情感的“化身”,使我们感觉到表现不确定的激情完全是音乐的艺术职能。音乐是情感的无度的宣泄。这种“感情美学”的源头是盛行于18世纪的“激情论”。我们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背景中,可以探求出音乐的流变。音乐在不同时代所具的历史持续性与可变性,风格体系及现代音乐的特征。
三、西方音乐史中音乐与舞蹈的渊源
早在1600年以前,古希腊和罗马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中已充满了对音乐舞蹈的描绘。当时音乐的传播方式及范围只限于教士僧侣中,主要是使用了格里哥里圣咏这一曲调。圣咏的速度是随意的,重音就是歌词中的重音位置。世俗音乐也悄然兴起,主要是应民间生活所需,表达人们的爱情、幽默。同圣歌一样,都是单声部的。10世纪后,复调—两个以上声部作品被创造出来,称为奥尔加农。后来渐渐加上第三、四声部、而且重要的是世俗音乐的曲调被应用到圣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非自然性的音乐,音乐是通过入的生活、思维创造出的音响。是人在自然中发现乐音,继而把它们组合成一种简单的规律顺序,又在人们不断探家完美和谐的创造中得以发展和不断丰富。当然教会对世俗音乐的渗入是极为恐慌的,他们怕人们思想得到自由,以致不受其摆布,罗马教皇约翰二十二世曾禁止这种教会圣咏出现,认为新教咏的出现是有读神灵的。14世纪。文学、视觉艺术在意大利形成文艺复兴浪潮,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当代先驱派画家大胆利用了透视法,把哥特绘画中平板的无景深的绘画,给予距离、深度、宽度的感受。人物的表情也由无生气的平面图而变成了丰富表情的活灵活现的面孔。人文主义的思想由古希腊进入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使得人成为替代上帝的主角;艺术、哲学、文学作品中,现实生活做为题材被纳入作品中。人们的理想是和谐与平衡。这在建筑中也有所体现,哥特建筑中的高尖入云的尖顶,已被圆顶替代,至令我们还可以自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中领略出那自然逼真的神情及肌肉的完美写照。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一种空前的思想解放。音乐中世俗的旋律被引到了弥撤中。
在巴洛克时期,封建制度的大厦即将土崩瓦解,这是大规模改革,充满暴力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再以和谐为准,美术作品使人们不再是旁观。而是参与。建筑中采用彩色玻璃及镀金饰条,学院派绘画大师鲁本斯的精细刻画的肌肤及调棉的纹理处理,使人们处于沉浸在一种情工细作之中。音乐以巴赫、亨德尔的作品为精华。严谨、华丽,今至不衰。复调音乐逐渐由主调配以和声,形式了大小调系统。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定,人们在理想上,求一种信仰。拿破仑带给人们的希望之光,又无情的成为瞬间即失的欺骗。卢梭说:人的原始的人的享受的理想被文明掺了假,人们不再着意赞美君主。作曲家们在大众的声音里听到了支持的呼喊。作品《浪子的历程》在霍高斯笔下成为道德美的说教画,和莫扎特《唐璜》一起,表现出罪有应得的教诫。法国大革命后。人们压抑的感情成为艺术主题,我们可以从一代大师、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贝多芬的作品精神中发现与时代吻合的迹象。反对封建的思潮对作曲家影响颇深,“音乐应使人的思想爆出火花”,成为他的心声。他的具时代感及民族特点的作品,无处不在陈述着他对理想的渴望,他的奏鸣曲中矛盾主题的发展,正好应了心绪的需求。《英雄交响曲》正是表达了时代精神。虽然他的理想成了泡影,但是,作品中向往和平、希望改革及敏锐观察了社会的结论,已构成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