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漆工艺保护中的民族认同感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zi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漆工艺底蕴深厚,是亚洲各国漆工艺发展时间相对较长的国家,如今传统漆工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虽然在各地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都有发展,但是传统漆工艺在现今国民生活中接受认可度依然很低,与古时漆工艺的繁荣发展时期相差甚远。面对传统漆工艺保护过程中民族认同感的缺失,需要结合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学习借鉴亚洲其他国家的漆工艺保护措施,在院校漆工艺教育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过程中做出努力和改变。本文通过分析传统漆工艺的历史发展背景,从院校漆工艺教育现状、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发展情况以及现代设计思维与传统漆工艺结合三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漆工艺保护中民族认同感提升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漆工艺;民族认同感;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060-03
  【本文著录格式】方丽萍.中国传统漆工艺保护中的民族认同感[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60-62.
  漆艺在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门类,从河姆渡时期出现“髹漆”一词发展至今已经有七千多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漆工艺从最初的器物髹涂发展到绘画艺术,再到空间装置艺术,其表现形式上经历了很大的转变和发展。
  一、中国传统漆工艺的历史发展
  中国传统漆工艺最早在战国时被广泛应用,漆工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体现,也是从战国开始,中国的传统漆工艺开始拉开繁荣的序幕。在春秋末的《考工记》中虽没有单独把漆工艺列为单独的门类,但是在其他工艺种类的介绍中,都有提及,可见在那时漆工艺应用已经是相当广泛了。西汉时期,也是中国漆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那时的漆工藝主要应用在器物上,汉代的漆器除了供统治阶级使用外,还被作为外交礼品赠送给其他国家,也就是这个时期漆工艺被传入高丽(今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国家的。东汉末时由于手工业发展的滞后,以及瓷器的出现,漆器的数量开始明显减少,而且多为素髹漆器。唐朝时瓷器取代了漆器在日用器皿中的地位,从实用逐渐向装饰器皿发展,金银平脱、雕漆、螺钿镶嵌等漆工艺技术相继出现。宋朝时,小型民间作坊盛行,传统髹漆工艺在这个时期也有一定发展,到了元代,螺钿镶嵌、戗金、剔红等漆工艺类型发展也已经趋于成熟。明朝时,扬州漆器的发展更是让漆工艺迎来了鼎盛时期,著名的漆工艺著作《髹饰录》就是由明代黄成编撰的。清朝时,统治阶级追求繁复,漆艺工匠们为迎合统治阶级审美情趣,制作的漆工艺制品大多追求精美繁复,清朝的漆工艺制品的观赏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漆工艺到清朝时虽为统治者服务,但也被人们所熟知,甚至可以称作当时的奢侈品。纵观中国古代的漆工艺发展脉络,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的中国,传统漆工艺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有应用,虽然有时可能被统治阶级所垄断,但是整个中华民族对传统漆工艺的认同感是一直存在的。
  传统漆工艺在古时大部分时间是用在实用器物表面的髹涂,其主要功能是对器物的保护和装饰,主要以实用器物为主,后逐渐转变为观赏装饰功能。进入近现代社会后,随着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漆器由于其工艺的特殊性,更是失去了在实用器皿中的统治地位。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漆工艺逐渐从“以器为本”的造物理念上慢慢发生改变,开始出现从立体髹饰转向平面绘制,从装饰纹样转向装饰绘画,这个时候漆画作为漆工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中国的漆工艺历史中逐渐诞生了,漆画的出现是对传统漆工艺种类的丰富。
  二、中国传统漆工艺保护中的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中国传统漆工艺是中华民族工艺美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培养本民族对传统漆工艺的民族认同感是保护传统漆工艺传承发展的必要因素,传统漆工艺保护中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一方面是在院校的漆艺教学中实践,一方面是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
  (一)院校漆艺教育中传统漆工艺保护民族认同感培养的缺失
  在院校中首次将传统漆工艺引入教学课程是在20世纪50年代,是由沈福文先生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立的漆艺专业,这是漆工艺进入院校教育的先河,也为后期漆工艺进入院校奠定了基础。之后一些院校也相继开始开设漆工艺相关课程,但大部分的院校虽然有漆艺教育,但多是在工艺美术专业和美术学专业中开设漆工艺相关课程或者设立漆艺方向,到目前为止,把漆艺作为单独专业设置的院校仍然屈指可数,如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便是把漆艺作为专业进行办学教育。漆艺进入院校后,很多老师和学生由于本身是绘画出身,更注重绘画艺术,所以他们在接触漆艺后更倾向于漆画创作,漆画创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各大院校开设漆艺课程的主要教学课程。漆艺进入高校后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漆画在学术圈的普及,院校中的老师和学生们普遍热衷于漆画创作研究,但是从事漆器创作的老师和学生却相对较少,漆器工艺制作在一段时间处于被冷落的状态,在各个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发展。现今,随着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漆画展览,每年都在相继举办,院校中的老师和学生纷纷踊跃参加,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漆画作品的学术性,促进了漆画的发展。但是漆器工艺由于展览较少,在开设漆艺课程的院校中依然处于比较冷门的状态。
  如今在各个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设立传统漆工艺相关专业课程的院校虽然较之前有所增加,但是仍然不多,并且院校对其重视程度远不及其他大画种门类。从这方面其实可以映射出一个问题,高等院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振兴民族文化的孕育地,可是在这样的地方,对传统漆工艺保护的重视程度,却并不乐观,甚至在很多学校,有非常多的学生和老师,对传统漆工艺仍然知之甚少,甚至毫不了解,这样的现状是非常不利于传统漆工艺的发展保护的,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缓解,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传统漆工艺在中国大学教育中逐渐失去认可度。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对传统漆工艺保护民族认同感的培养,远远落后于日本、韩国和越南。例如日本的东京艺术大学,在漆艺教育方面做得就很好,东京艺术大学的漆艺专业有着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体系,在东京艺术大学漆艺专业学习的学生,学校为其提供非常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学习资源,设立奖学金,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一个国家高等人才的培养过程其实也是民族认同感培养的有利时机,中国作为漆工艺历史深厚的国家,不应该丢失对传统漆工艺在大学教育中的发展,在院校中普及漆艺教育,提高漆艺教育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制度,重视漆工艺人才教育的培养,是在大学漆艺教育中加强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漆工艺认同感的重要手段。   (二)非遗传承中对传统漆工艺保护民族认同感的培养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艺术市场一时相对火爆,此时的漆画以自身独有的优势,受到市场的欢迎,大量以传统绘画为题材的漆画作品进入市场,各类公共场所都可以看见漆画的身影。但是追求学术性的高校老师和学生,他们的漆画作品在此时由于缺乏生产力,并没有及时的进入市场,而此时的民间漆工艺从业者为了生存迎合市场需求,生产制作了大量的漆艺作品,并迅速流入市场,但是大多数的民间漆工艺从业者在创作上缺乏创新和设计,总是一味仿古,他们创作的漆艺作品很难体现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大漆材料本身制作成本就相对较高,所以很多民间漆工艺从业者和一些漆艺小作坊,为了节省成本,往往使用合成漆、腰果漆以及聚氨酯漆,这些化学物质的加入,使得漆器在当时的实用性能大大降低,漆器作为实用器皿的岁月更是一去不复返,这些行为是非常不利于传统漆工艺保护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普通民众对传统漆工艺制品的误解。
  如今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向往返璞归真的生活,回归传统,追求新的生活方式使得传统手工艺制品受到人们的广泛追捧,民间的漆工艺者们也发现了这个机会,纷纷开始使用天然大漆制作生活相关器具。这几年中国的非遗热潮兴起,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有效实施,这与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很相似,都是国家层面各种扶持政策和对各个门类的工艺美术知识进行推广宣传,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美术大师给予表彰和经济补助,但是中国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政策要比日本的人间国宝政策晚了将近40多年,日本政府在1950年就已经颁布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对工艺美术行业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和支持,1954年,日本政府创立了人间国宝制度,给予优秀的工艺美术从业者很高的经济保障与社会地位,并通过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本国民众重视传统工艺,使得很多日本年轻人积极投身到传统工艺美术行业。日本政府的这项制度使得日本的民间艺术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并促成了“日本傳统工艺美术展”,这个展览主要立足于将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虽然中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日本的民间国宝制度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国家大力扶持非遗的政策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很多民间漆工艺从业者对漆工艺创作研究的激情,可见只要国家层面给予鼓励和扶持,中国传统漆工艺就不会失去发展的活力。
  中国非遗传承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在创作传统的漆工艺作品时,也需要适应市场发展创作一些生活相关的物件,介入人们的生活,比如雕漆行业的工艺美术大师,通过创作传统的雕漆首饰、摆件及家具等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件,在非遗的展览和新闻报道中,向广大民众宣传推广,以得到百姓们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还有一些民间的漆工艺者,他们虽然没有非遗工艺美术大师的名气和宣传渠道,但是他们依然坚持通过在古文化街及一些手工艺作坊向普通民众销售一些漆工艺品,这些行为对于传统漆工艺在普通民众中民族认同感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目前传统漆工艺发展依然不是很成熟,在中国的社会市场中漆工艺的行业环境依然比较单一,与已经发展成熟的日本漆艺行业市场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如今传统漆工艺在中国民众心里的认同感培养,仍然需要更多的漆工艺创作者的加入和努力,才可能形成一个整体、多元的行业市场氛围。
  三、现代设计思维对传统漆工艺保护中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中国传统漆工艺想要得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必须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既要继承保留传统的工艺技术,又需要打开思维,开拓创新。现代生活日新月异,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对生活中的物件需求也更加的多元化和具有包容性。中国传统漆工艺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将现代设计与漆工艺制作相结合,创作出更多适应时代的物件对传统漆工艺保护中民族认同感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早在宋代时,素髹漆器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宋代的素髹与现代设计追求的极简风格十分相似的,自从瓷器出现后,漆器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制作周期长,材料成本高,很快被更快捷经济的瓷器生产所取代,现今时代发展更快,漆工艺制品想要打败工业化的批量生产,更是难如登天。如果漆艺想要更广泛的走进大众的生活,必须要有更高的价值和不可取代性。现在市面上很多的漆器大多是饮食器具居多,例如漆碗、漆盘、漆食盒、茶具等。虽说民以食为天,食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的一部分,但是在中国,漆器作为食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虽然市场上还有流通,但是中国本土的大漆食具普遍价格过高,又不如日本的大漆食具精致,这种状况下大漆制品想要被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必须从更多的角度出发,另辟蹊径。非遗传承的工艺美术大师,在创作漆工艺作品的时候不仅需要制作高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征创作出更多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漆工艺作品。例如从生活的家具类制品出发,制作更多设计简约,造型符合现代家居环境的漆艺家具,像漆桌子、漆柜子、漆椅子等,这些家具造型要与现代设计结合,切勿一味仿古;具有很强绘画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院校老师和学生在创作漆艺作品的时候可以更多的融入当代艺术理念,将漆艺与艺术巧妙融合设计制作出更好的漆艺术作品。例如绘画专业,充分利用漆性,将绘画与漆结合,创作出更多好的漆画作品;首饰专业可以结合当代首饰的设计融入漆工艺技法,创作出更多的符合现代审美情趣和现代服饰搭配的首饰;雕塑专业和公共艺术专业,可以尝试将漆与雕塑、公共艺术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漆艺相关的雕塑作品和空间装置作品。多方位、全面的将传统漆工艺从各方面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的生活中有更多接触漆工艺的机会,只有更多的人了解漆,漆工艺才会有长远的发展,保有现代设计思维会更有利于传统漆工艺保护,也更有利于漆工艺民族认同感的提升。
  四、结论
  传统漆工艺的保护迫在眉睫,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国民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与精神需求都在提高,此时是复兴漆工艺文化,培养漆艺保护民族认同感的好时机,传统漆工艺作为中国古老的工艺门类,在古时虽经历了朝代更迭,受到不同的文化思想和统治阶级的认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古时整体的民族认同感要远远高于现在。在当代,传统漆工艺保护能否很好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民族对它的认同,让非遗走进生活,将漆工艺与生活日用相结合,被普通民众所熟知;传统漆工艺走进高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漆艺,学习漆艺;鼓励其他专业用现代设计思维尝试结合漆工艺进行作品创作,让漆工艺制品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突破性,这不仅对漆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利,更重要的是有益于传统漆工艺保护的民族认同感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2]乔十光.漆画技法与艺术表现[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3]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
  [4]叶芳,丁密金.论漆画艺术之工艺性与绘画性[J].艺术教育,2008(12).
  [5]陈恩深.中国漆画发展现状思考[J].新美术,2011(1):70.
  作者简介:方丽萍(1989-),女,汉族,安徽淮南,硕士,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教师,研究方向为漆艺。
其他文献
【摘要】广西苗绣艺术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代表着苗族人民对自然界万物的精神理想,通过母传女的方式,已经传承了数百年之久。在清代的《开化府志》中,明确记载有苗族妇女“能织苗锦”,目前苗绣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将广西苗绣艺术和高校包装设计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能够促进课程内容丰富性和层次性的提升。对此,本文主要以广西苗绣艺术在高校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融合策略为中心展开论述,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
目的:研究乳腺手术患者在术后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探讨护理对策效果.方法:文章选取我院接受乳腺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回顾性分析,将2017年1月至12月手术后的50例患者纳为感染组,
【摘要】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本研究结合山西农业信息学院远景学院博雅教育的理念和育人目标,以古琴通识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依托审美需求、文化传承进行课堂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特色的挖掘,力求探索在线教学的新思路,对音乐通识课程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博雅教育;古琴;审美需求;文化传承;线上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9-092-
目的:探究粪便潜血试验和问卷调查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以期间在顺义区杨镇沙岭地区的15个村庄有意向参加筛查的478
刚刚落幕的全国两会,再次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现阶段国际国内经济受诸多因素影响,循环不畅.如何尽快启动经济内循环,缓解民生,促进经济规律
期刊
目的:分析手术室无菌物品间管理中应用6S管理法的临床价值.方法:设定2019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无菌物品300件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设定2020年1—12月我院手术室无菌物品300
目的:探究生物性可吸收缝线在妇产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50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本设计采用足浴罩保持患儿在进行足浴熏洗时药液的温度.优点:中药熏蒸用足浴罩,罩体的前表面开设有观察口对水温及脚部放置位置进行把控;罩体的内壁设置有防水层;根据患儿腿
西双版纳傣族章哈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研究聚焦西双版纳傣族章哈在其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章哈传播实践的田野考察,探究章哈传承传播与傣
目的:探讨运用PDCA质量循环模式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我院未采取PDCA质量循环模式期间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20年1—6月我院实施PD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