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鋉霞写词

来源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fy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周为我找到一封平襟亚写给郑逸梅的信,说字好品相好,我见了一定开心得不得了。老周知道我老早喜欢周鋉霞,电话里故意摆谱说信里提到了她的名字。我听了真的高兴,天天念、时时盼,终于等来他的挂号邮件。
  “逸梅兄:连朝阴雨,忽放阳光,红日高照,天朗气清,甚觉快慰!今晨老友陈子谦兄来访,以好久未见澹安兄觉得不快,因与他约定在后天三月十八日星期天邀请澹安兄来秋斋叙谈。小弟已去函邀请他在星期天上午十时左右来舍,谅不见却;同时专函约吾兄后天上午屈临舍间便餐,由老伴秋娘略煮粗肴,幸勿见哂。后天在座者,只澹安、辣霞、子谦,余无生客,望勿见笑。专此,顺颂春祺。并祝健康百福!小弟襟亚上,秋芳随叩。三月十六日上午寄。”
  我年纪不大,却深深陷在旧人旧事旧情怀之中,写字刻印之余不忘捡几片凋零的老叶子,为清寂的读书生涯更添上几许清愁。读着这些名字,郑逸梅、陈子谦、陆澹安、周鋉霞、平襟亚,这些从民国走来的老文人,就像一位位久违的老朋友,在寒冽的冬夜,围坐竹炉,喝酒谈天,温暖如春。虽然信中只略微带过“鋉霞”二字,也够让我倾心了,信我自然要了下来。
  平襟亚是作家、出版家,周鋉霞最早的新文学创作就刊登在1941年7月平襟亚主办的《万象》创刊号上,散文《女性的青春美》,此后在《万象》接连刊出小说《宋医生的罗曼史》、“螺川小品”《露宿》和《秋猎》等。1942年5月平襟亚创刊《万象十日刊》,周鋉霞应《万象》主编陈蝶衣之邀,担任了《万象十日刊》的编辑,这大概是她唯一一次参与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平襟亚的女儿平初霞还跟这位竦霞阿姨学过画画。
  我其实有一封周鋉霞的书信,1977年7月写给她的朋友张开勋。信文大意,张先生前阵子带了萧老师的词作去探望周鋉霞,约她再叠前韵填词一首,并定下改天要陪萧老师一起来看她。周鋉霞先是推托词约,说:“萧老师颇有挑战之意,只是我有自知之明,少年懒学,老大健忘,常要张冠李戴,往往闹笑话。所以对于萧老师的磐磐大才,当然要退避三舍。”继而婉拒拜访,张先生于是气冲冲走了。周鋉霞接着说:“叫您也不回头,知道您一定错怪我,‘搭什么豆腐架子’,说不定一直气下去,那才罪过罪过。”周鋉霞遂写成《洞仙歌》小词一首向他赔不是:“风流子野,递梅坡消息:宋艳班香等闲摘,况千言倚马,只手雕龙。人世事,万态尽归诗笔。殷勤挑战起,惭愧空城,寸铁全无那堪敌?多病女相如,憔悴罗衫,原不是、梁园宾客。倘文字、推敲有前因,又何必相逢,定曾相识?”末尾不忘安抚一句:“一俟我病痊愈,当造府喝茶,因为您有杭州九溪茶,不像我两袖清风,什么也没有的啦!最后再一次向您致歉。”老太太有意思,用词行文嗲嗲的,又文雅,又调皮,谁看了都像化入春风、酥酥的,张先生读后如何还会生得了气?如知堂老人所说,中国尺牍向来好的很多,文章与风趣多能兼具,最佳者还能显出人的性格来。一点不假。
  郑逸梅《艺坛百影》提到一首周鋉霞填的《清平乐》,关于烟:“泥金镶裹,闪烁些儿个,引得神仙心可可,也爱人间烟花。多情香草谁裁,骈将玉指拈来,宠爱胭脂一吻,不辞化骨成灰。”那时候旧上海刚有过滤嘴香烟卖,张开勋知道周竦霞爱抽烟,买了两包兴冲冲去周府献“宝”,谁知“鋉师娘”早已抽过,对着他随口念道这首词,张先生当场“厥倒”。张先生曾对友人大加赞叹周鋉霞不应做画家,该去拍电影:“上海的大明星胡蝶、陈云裳、白杨都没有她漂亮。”我看老先生并非生气,借机会在寻美人开心倒是真的。
  信中提到的萧老师无从查寻,好坏随信附了一页写给萧老师的词:“光照户,穿窗。竹见影,视生芒。胜他灯烛,竞尔辉煌。读书偷凿壁,乞火借燃香。试问谁传锦字,却是堂堂平张。日月星辰不愁尽,青囊自有夜珠藏。”张开勋是拙翁,号拙斋,解放前在“出租汽车大王”周祥生的祥生出租汽车公司里做过内务处主任和经理,喜欢诗文书画,与吴湖帆、唐云、江寒汀等画家多有深交,最要好的是来楚生,他的后人前两年为他出了一本《拙翁翰墨》。老先生能写诗,词大概是不作的,周鋉霞那首《洞仙歌》前有段话 “虽不是叠韵,总算用原韵,您出的题目没交白卷,还能给您消消气吧!同时请您多看几遍,就会觉得您认为怕碰的‘词’,并不怎样难碰了吧?”我把这首《洞仙歌》默默读了好几遍,一句“多病女相如,憔悴罗衫,原不是、梁园宾客”,典出李商隐《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当是老太太其时生活捉襟见肘的写照,婉拒张开勋和萧老师拜访的原因我是全明白了。不过老太太毕竟词人风骨,经历文革那么苦,身处劫后那么难,写起词来依然清丽,写起信来显然乐观,虽然隐隐藏着落寞、藏着凄楚:那段缥缈岁月的风华不在了,空留下些沧桑纷繁的旧梦,叫人看了心疼。画家徐子鹤说:“当年周鋉霞与吴湖帆两人合乘一辆黄包车在南京路上跑,路人都会行注目礼。”
  我不禁痴心念想,如果周鋉霞永远是周瘦鹃、郑子褒“香雪园”中的周鋉霞,每每灯昏月浓时候,便有那一点红艳的“朱砂”深深浅浅,为晚风染上薄薄一层动人的妩媚,周鋉霞玉指拈香倚声月下:“几度声低语软,道是寒轻夜犹浅;早些归去早些眠,梦里和君相见。丁宁后约毋忘,星华滟滟生光;但使两心相照,无灯无月何妨。”多好……1980年,周鋉霞远赴美国,与分离整整四十年的丈夫团聚了,从此再没回来,2000年在大洋彼岸安然而逝。
其他文献
2015年4月21日上午,时值农历乙未上巳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42名绍兴市中小学生悦耳、动听的《兰亭集序》吟诵声中,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系列活动在新落成的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拉开了帷幕。本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绍兴市人民政府、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绍兴市旅游集团、绍兴市文联承办。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李屹,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期刊
刘艺先生是当今书坛的泰斗,但在当今浮躁的书法界,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完全被人所了解和认知,为此,走近大师、重新认识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乃是当今书坛的需要。  入古出古、博采众长  刘艺先生擅行、楷、隶诸体,尤精于今草和章草。宋代大书家米芾说,学书须入晋人格,即是说,学书要取法乎上,从”二王”的晋人法帖学起。刘艺先生的书法艺术即从传统中来。他对历代书家作品都有过精深的研究,尤其是对王羲之的《十七帖》
期刊
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急症,以老年人多见,因骨质疏松,轻微暴力即可引起骨折。此类病人病情急,并发症多,除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外,护理工作亦十分重要,其护理质量与疾病愈合关系密切。我科2000年1~10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32例,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平均年龄69岁,手术32例;其中股骨头置换术20例,空心钉
期刊
刘艺  原名王平,别署实子,1931年生,原籍台湾台中。中国书协顾问。刘艺自幼受家庭熏陶,七岁起开始练习书法,至今习书七十余年。刘艺少年时开始接受党的影响,抗战胜利后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48年穿过封锁线进入华北解放区,入华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学习,后分配到太行老区任中学老师。1955年奉调赴越南接办华侨中学,任教导主任。1958年回国,任中央侨委《侨务报》主编。1975年调国家地震局,任地
期刊
关键词 产后出血 宫缩乏力 胎盘滞留 护理资料与方法    我院自1995年元月~2005年12月共收治产后出血病人60例。其中经产妇28例,初产妇31例,年龄22~43岁;职工3人,农民53人,其他4人。转入我院病人6人。出血量400~1000ml 29例,1000~1500ml 25例,1500ml以上者6例。60例产后出血患者通过临床抢救治疗与精心护理,60例患者痊愈出院,其中1例基本痊愈出
期刊
《翰墨天下》:您对当代的书法现象关注的面很宽,同时见解也很独到。比如说1989年第四届国展综述的时候其实您就提到过关于设计化明显,急功近利等问题,现在这些问题还在延续,中国书协也在展览评选中对此现象有所纠正,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艺:我认为引导是很重要的,因为大多数作者并不能准确把握书坛动向,所以作者往往通过模仿获奖作品的方式来投稿。问题在于获奖作品是否分量够足,这是个问题。五颜六色的拼接形式
期刊
一、秦始皇东巡首刻  古人云“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所说的东山即指峄山,与泰山南北对峙,位于山东省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被誉为“岱南奇观”。  峄山,古代也作绎山,群山连绵、络绎不绝的意思,现统称为峄山。峄山不高,海拔不足600米,但由于它距离儒家圣地仅30公里,所以在《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对峄山的记载,并在秦汉时期著称于世。在历史上,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了许多帝王,诸如秦始
期刊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书法家协会决定与各团体会员联合举办中国书法公益流动大讲堂,选派专家到各地巡讲,弘扬传统,传导书法文化,提升书法艺术发展的正能量,推动书法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高雅、健康、积极向上而多彩多姿的书法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  各团体会员分设大讲堂,授课时间一般为两天,第一天由中国书协选派专家主讲,上午为“书法与文化”,下午为“创作评论”;第二天由
期刊
探幽寻微钩深致远  4月22日上午9时,作为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的重头大戏,也是本届兰亭奖活动最大亮点的“兰亭论坛”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开讲。为提升本届兰亭奖的学术含量,促进学术研究成果向书法创作领域的转换,本届兰亭奖特别增设了此次“兰亭论坛”,作为国内外书学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共同搭建的书学研究学术平台。  本次“兰亭论坛”的主题是“王羲之的真相”,五位来自国内外王学研究领域的顶尖专家应邀在论坛上
期刊
在一个多元时代讨论国画之正脉,虽然有点纯粹化,但绝非保守。  曩岁黄宾虹先生感慨时人之画远离宋元笔墨之正脉,时至今日。人们早已无此“忧患”,不正是以多元的藉口而渐渐地“道法自然”了吗?  我说的国画确实有“纯粹”的意思,一如国剧,必持正念,定有传承,不守“原真理”遑论“原创性”,自然会走腔滑板,不伦不类,当然,你说有新意也罢,但已非京剧。一如国画,宋元笔墨之精神丧失,中西合璧也罢,博采众长也好,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