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秋季,我接任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了解孩子们的情况,我要求他们写篇自我介绍。结果,从孩子们的习作中,我发现大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如,选材单一、内容空洞、结构雷同、语言贫乏等。有的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连个通顺连贯都做不到,更谈不上题材新颖、立意深远了。我感到很纳闷。按理说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多姿多彩,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习作素材,本应是常写常新,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经过冷静的思考,我觉得还是要从我们习作教学中去寻找原因。马克思曾经说过,“老师能把学生教得聪明,也能把学生教得愚笨。”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必须打破“做”作文的观念,启发诱导孩子们开阔思路,注重训练他们创造思维,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孩子们浓厚的习作兴趣,让他们乐于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下面就谈谈我在中年级习作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点拨诱导 激发兴趣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现在孩子们经常哭诉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他们认为每天读书学习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没必要写进作文里。有的教师在考试命题时也以重大的题材为主,“什么难忘的事”“最尊敬的人”……而遗忘了凡人琐事、四时景物、亲情友爱等等。这样使孩子们的习作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眼界越来越狭窄,甚至“眼空无物”,“熟视无睹”。其实,大千世界,天下万物都是习作的素材。培养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我认为首先要把他们的眼光拉到生活中来。在平时教学时,我经常和孩子们拉家常,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自己生活小圈子以内的事。他们津津乐道的一般都是“我怎样怎样”“我会什么什么”……一说到“我”脸上就闪动着兴奋的光彩。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动情点”。于是,我决定以“我”为突破口,通过点拨诱导,及时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在低年级只要求孩子们写一段话。到了三年级,新课标规定:学生需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不作过高要求,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同时,对他们的习作也不规定题目,只提出内容范围,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无拘无束地漫谈,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特别喜欢写的内容。如,有的孩子在《愉快的暑假生活》一文中说,“爸爸教我学游泳,收获满满”,有的说,“我和表哥到野生动物园玩得很开心”……这样就引来了源头活水。
另外,在习作课上,我还经常做一些新奇的小表演、小游戏、小实验等,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让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将观察与表达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初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了避免讲写脱节,每次学完一课,我都设计课堂小练笔,以课文中精彩段落为样板,仿照其写作方法来练笔,强化基本功训练,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样,孩子们的习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开始的不愿写,不会写,渐渐地转化为喜欢写,我要写。
二、“下水”导写 共尝乐趣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倘若将不强,弱兵必多无疑。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教师经常练笔,可“深知作文之甘苦,添教学之本钱”。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写作文,自己要先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刚开始上习作课时,我总喜欢从优秀作文选上精挑几篇范文读给孩子们听,可孩子们并不领情。因为别人写的作文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是很贴近,孩子们也不感兴趣,所以效果不尽人意。
后来,我便决定自己“下水”给孩子们引路,孩子们只有亲其师,信其师,才乐于跟老师合作。有时,我也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拿给孩子们传阅,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感想。“下水文“读起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孩子们乐学,乐写,可谓一举两得。师生共游,其乐融融。
三、注重修改 培养习惯
教师除了在习作方法上多做指导外,还要教会孩子们不厌其烦地修改作文,养成文不厌改的良好习惯。要想写出好作文,平时一定要勤读书,勤动笔,勤修改。“三分文章七分改”。 习作课上,我把孩子的作文原稿放在大屏幕上,用修改符号让全班同学共同修改,并谈谈修改的意图。修改好以后,读给同学听,让他们评评写得怎么样,并写出点评。孩子们在点评过程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另外,语文课本上,在每次的习作要求中都提到了“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于是,我就从孩子们的习作中选出优秀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欣赏。这样,把写、说、评、改与分享有機地结合起来。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坚持激励 共享快乐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所憎恨的老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老师。”可见,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是对他们进取心最有力的强化。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激励”的原则,让每位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快感。另外,针对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注重增强竞争意识,给他们显示作文能力创造条件。在学校,积极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出黑板报,自办队报。在校外,要求他们回家后,主动担任爸爸妈妈的家庭“小秘书”。每学期还举办一次作文竞赛,把获奖作文向县、市,或全国报刊杂志上推荐。每当孩子们手捧获奖证书,或报刊上刊登着自己的“大作”时,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精神振奋,更增添了他们写作的激情。
总之,要想提高习作教学水平,我认为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以外,还必须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品格上下功夫。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路子,为习作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一、点拨诱导 激发兴趣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和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但现在孩子们经常哭诉说“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他们认为每天读书学习的生活单调而枯燥,没必要写进作文里。有的教师在考试命题时也以重大的题材为主,“什么难忘的事”“最尊敬的人”……而遗忘了凡人琐事、四时景物、亲情友爱等等。这样使孩子们的习作越来越脱离生活实际,久而久之,孩子们的眼界越来越狭窄,甚至“眼空无物”,“熟视无睹”。其实,大千世界,天下万物都是习作的素材。培养孩子们的习作能力,我认为首先要把他们的眼光拉到生活中来。在平时教学时,我经常和孩子们拉家常,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自己生活小圈子以内的事。他们津津乐道的一般都是“我怎样怎样”“我会什么什么”……一说到“我”脸上就闪动着兴奋的光彩。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动情点”。于是,我决定以“我”为突破口,通过点拨诱导,及时让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在低年级只要求孩子们写一段话。到了三年级,新课标规定:学生需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我对孩子们说:“你们要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不作过高要求,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同时,对他们的习作也不规定题目,只提出内容范围,让孩子们有话可说,无拘无束地漫谈,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特别喜欢写的内容。如,有的孩子在《愉快的暑假生活》一文中说,“爸爸教我学游泳,收获满满”,有的说,“我和表哥到野生动物园玩得很开心”……这样就引来了源头活水。
另外,在习作课上,我还经常做一些新奇的小表演、小游戏、小实验等,引导孩子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让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会观察与思考,将观察与表达结合起来,更好地把握初写的方法和规律。为了避免讲写脱节,每次学完一课,我都设计课堂小练笔,以课文中精彩段落为样板,仿照其写作方法来练笔,强化基本功训练,起到了化难为易的作用。这样,孩子们的习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从开始的不愿写,不会写,渐渐地转化为喜欢写,我要写。
二、“下水”导写 共尝乐趣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倘若将不强,弱兵必多无疑。叶圣陶先生一贯主张,语文教师要写“下水文”。教师经常练笔,可“深知作文之甘苦,添教学之本钱”。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写作文,自己要先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会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刚开始上习作课时,我总喜欢从优秀作文选上精挑几篇范文读给孩子们听,可孩子们并不领情。因为别人写的作文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是很贴近,孩子们也不感兴趣,所以效果不尽人意。
后来,我便决定自己“下水”给孩子们引路,孩子们只有亲其师,信其师,才乐于跟老师合作。有时,我也把自己发表的文章拿给孩子们传阅,让他们也谈谈自己的感想。“下水文“读起来亲切自然,朗朗上口,孩子们乐学,乐写,可谓一举两得。师生共游,其乐融融。
三、注重修改 培养习惯
教师除了在习作方法上多做指导外,还要教会孩子们不厌其烦地修改作文,养成文不厌改的良好习惯。要想写出好作文,平时一定要勤读书,勤动笔,勤修改。“三分文章七分改”。 习作课上,我把孩子的作文原稿放在大屏幕上,用修改符号让全班同学共同修改,并谈谈修改的意图。修改好以后,读给同学听,让他们评评写得怎么样,并写出点评。孩子们在点评过程时,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写作能力。另外,语文课本上,在每次的习作要求中都提到了“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于是,我就从孩子们的习作中选出优秀的习作张贴在教室里,让同学们欣赏。这样,把写、说、评、改与分享有機地结合起来。经过一学期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坚持激励 共享快乐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儿童所憎恨的老师,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什么事情做得好的那些老师。”可见,教师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这是对他们进取心最有力的强化。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坚持“激励”的原则,让每位孩子都有获得成功的快感。另外,针对孩子们好胜心强的特点,注重增强竞争意识,给他们显示作文能力创造条件。在学校,积极引导孩子们在实践中锻炼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出黑板报,自办队报。在校外,要求他们回家后,主动担任爸爸妈妈的家庭“小秘书”。每学期还举办一次作文竞赛,把获奖作文向县、市,或全国报刊杂志上推荐。每当孩子们手捧获奖证书,或报刊上刊登着自己的“大作”时,都会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孩子们精神振奋,更增添了他们写作的激情。
总之,要想提高习作教学水平,我认为除了要做到上述几点以外,还必须在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在培养他们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品格上下功夫。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新路子,为习作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