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黄昏谁是伴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isabo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媽妈常常说她老了。是啊,八十四岁的她,被岁月夺走了许多,她的容颜、老伴、邻居、她熟悉的环境、还有她的健康……
  妈妈随着儿女不断地迁徙。她从我们出生的那个偏僻小山村,跟着我们到县城陪读,再后来来到我们生活的大城市。随着我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妈妈再跟着我们,从小房子到大房子再到更大的房子。迁徙的结果是她丢掉一批又一批的熟人,丢掉好不容易熟悉的一个又一个环境。最后,再也找不到可以说话唠嗑的朋友,也基本丧失了结交新人的能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妈妈不认识路了。有时候跟着我在街市中穿行,她会用非常崇拜的语气对我说:“闺女,你真了不起,这么大的城市都不迷路!”
  百无聊赖的她总爱睡觉,睡起来就望着对面的高层建筑发呆。有时候和我絮絮叨叨说起曾经的日子,感慨年轻时候的岁月,一群嗷嗷待哺的孩子,忙成陀螺的日子,怎么那么开心!现在好吃好喝的日子怎么像坐了牢?
  有时候她也抱怨:“住在这么高干什么,看看外面就头晕!”她对电梯打怵,我们一遍又一遍教她怎么用电梯,当我们以为终于讲清楚的时候,她突然说:“太难了,我学不会!”
  妈妈唯一热衷学的是手机,妹妹在她的电话上将六个儿女的电话按排行分别设置为一、二、三……六。刚刚设置好那些天,她就一个接一个,一遍接一遍去打,打通了,再一一告诉:“妈妈就试一试手机,没事!”
  在屋子里走动,妈妈都会把手机攥在手里。她每每会弄颠倒接听键和挂断键,常常一惊一乍说她的手机坏了。每一天她都从期盼中开始,只要手机屏幕闪烁,就会一脸兴奋,但大部分时间,那是骚扰电话或短信。
  我们忙的时候,也常常会告诉妈妈:没事不要轻易打电话,我们上班,不要打扰!她嘴里应着,一转身,她又打给二哥:“中午过来吃饭!”听到二哥在电话里说:“今天不过去了。”她握着手机,蜷缩在阳台的藤椅上,蔫蔫得半天没有动静。
  妈妈总被一种说不清的情绪笼罩着,就像雾霾,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这种情绪有时候来势汹汹,排山倒海般被席卷其中;有时候,仿佛温水煮青蛙,当被淹没在其中时,会有溺水的无助。
  妈妈不停地寻找打电话的各种由头,像是自救。过年前,亲戚从老家捎了一些小米,她立即分成六份。我不以为然地说:“现在也没有人稀罕这东西,谁过来就给谁,不急。”她哪里肯听,开始理直气壮、大声给她的孩子们打电话,她把自己关在她的屋子里,隔着门都可以听到她欢天喜地地叮嘱:“你舅舅给你们的小米,快过来取!”
  妈妈最爱给妹妹打电话,有一次电话没有打通,话筒里传来“您拨打的电话正忙,请稍后再拨”,她以为打通了,顺着说:“忙吧,忙吧,不打了!不打了……”
  妈妈给我讲,有一次,手机“嘟——嘟——”响起来。有个陌生的声音传来:“你好,我不知道你是谁,随便拨通这个号码,没有什么事,就想找人说说话。”她听出来了,对方也和她一样是一位老龄妇人。于是说:“没事的,老姐妹,有话就说吧!”对方说:“我是山西人,跟女儿来城市生活已经好几年了,我吃的,穿的,住的都很好,就是觉得孤单,没个人说话。”对方的话一下子打动了她,她说:“可不是,我也是和闺女生活在一起,孩子们照顾得好哇,就是一个人,也没有人说话,就常常想起农村老家,村里的人一起拉拉家常,说说笑笑的日子。就是那些养的狗呀、鸡呀的叫声现在想起来都有意思。”对方老姐妹的声音迫不及待地传来了:“是啊,是啊,我一天天就待在家里,听见楼下树上鸟叫都喜欢,盼着它们在树上多待一会儿,多叫一会儿。”两个老姐妹的对话持续了很久,当电话挂断的时候,妈妈还在兴奋高兴。后来妈妈和我复述这些情节,活灵活现,时隔很久后,妈妈说她还盼着那位老姐妹再来电话,可是一直没有盼到。
  我帮她查过通话记录,终究没有找到,于是怀疑是不是妈妈老糊涂了或者原本就是做了一个梦。
  三八节前夕,妹妹兴冲冲召集兄妹们聚会。一见面,她就迫不及待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她说妈妈孤独的问题现在有办法解决了。有托老机构推出一种我们地区新的养老模式:老人日间照料。具体就是,我们可以像幼儿园的家长一样,把老妈送到托老机构,白天有年龄相仿的老年人一起生活、游戏,晚上再把老妈接回来。
  老妈听了非常开心,就像迎来了久违的阳光。
其他文献
寒窗吟  雨夜。我想起妈妈。  那年,我十二岁,刚读初中。  礼拜五傍晚,秋雨准时降临  我在泥泞山路飞快地奔跑  家还有多远?  怎么还没到啊!  我饿了......  我想吃妈妈做的——  大白菜烧豆腐  一贫如洗的家庭  被这雨水洗刷得更清冷  妈妈一定在等我  妹妹一定跑出门  遥望过多次 她一定也  虚张声势地喊过多次——  哥哥回来了!哥哥回来啦......  那是过往的三轮车  带给
期刊
文明  我与陌生人交谈早已被遗忘的话题  思绪与宽广交织  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  只知道,我向往着海的彼岸  那是一片未经揉搓的世界  权杖与正义的意志,被潮水掩盖  我手握破旧的鱼竿  坐在平静的海岸  表兄和他养的那只狗,奔跑在昏黄的天际下  直到太阳带来文明。  途见  我坐着烤火  四周有旅人,不语。  腾瑞公路的尽头是一座繁华的城市  人们衣着光鲜,我身披褴褛  路边卖糖果的商店  一个
期刊
在这样炎热的下午,万物都疲倦地垂下了头,林家的砖瓦房从远处就闻到它在空气里因为炙烤而发出的咸味。如果有人在这样的日子里闭门不出,那他马上就会感到有股逼仄的力量让他的太阳穴紧得发痛,失去对一切事物做出主张的能力。经过向四周反射光和热的塑料大棚,林家人走进里屋。  如同所有焦渴的植物,林家的大女儿躺在床上呼吸。孤独密密麻麻地包围着她,四周升腾的热气正在收集病人的生命。林艾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身体的变
期刊
弗兰茨·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卑微的保险公司职员,在生活中感受着粉碎自己的力量,进而获得一种“比一般人深刻得多的体验”的失败者。  瓦尔特·本雅明写道:  “要想公正地评价卡夫卡这个人并认识他纯洁、特殊的美,人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失败的人……一旦他确认了这一最终的失败,对他来说,一切都半途而废,就像梦中发生的事情那样。没有什么比卡夫卡强调自己的失败所表现出的那股狂热劲头更令人难忘了。”
期刊
傍晚  一个有雨的傍晚  倦鸟归来,山林起雾  雨滴和落叶,同时投向大地  炊烟,火塘  久长的傍晚  我们对坐着,未曾开口  火苗照着你的侧脸,我不时偷看  屋外的雨下着  屋里的火烧着  我们静静听着  柴火被點燃的声音  静静听着万物  被滋润的声音  眼神碰撞,一切台词  似乎已经交换过了  一朵白茶花  那白  是清苦的叶子开出来的精灵  有一个个黎明闪烁的影子  那白从雨水里来  从层
期刊
小的时候,常跟上父亲看“打玩意儿”,看《走西口》。一男一女,唱得声泪俱下、肝肠寸断,父亲看得如醉如痴,散戏后回家还在一路哼唱,我却懵懵懂懂。也常听父亲讲家史,讲他“走西口”逃命而来的爷爷及爷爷的爷爷,等我仔细问询起来,没上过一天学的父亲,总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只是告诉我听老人们讲过河曲府谷,讲过尧峁,提到过合河都九甲。  明代,出于军事的需要,修筑了一条长城。从宁夏盐池,经陕北定边、安边、靖边、
期刊
我的家乡在阴山山脉大青山北麓。  燕子刚来,布谷遍野,将别的春暖接着初起的夏风,这是我们这儿的“人间五月天”。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但比起春节和中秋节来,其又只是一个小节,现在给了它一个假日,人情味十足。年年此节,梦回家乡,倍感温馨。  我小时候,我的乡村。  端午节的头天晚上,村里的家家户户就都做好了凉糕,放在案板上,盖一层薄布,凉一晚,端午一早吃。比起现在来,那
期刊
1  “停!”随着范汝杰的一声号令,一队人马立即停止了行进。  那是清咸丰五年(1855)春天,太平军范汝杰部为配合石达开西征军在江西的作战,沿徽饶驿道从休宁经浙岭进入时属徽州的婺源地界。他们刚刚行军至虹关村口,没有遭遇清兵与团勇的阻击,却让一位身高约莫有一丈的长人挡住了去路。本来,从广西带兵转战皖南的范汝杰是一路疾行,进入“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的虹关心里就没底了,村口突然冒出这样一位
期刊
骨头在响  每日凌晨必如厕,昏昏然饮水润喉。在起床瞬间,骨头“咯吧咯吧”响完后,身子才能起来。我不知是哪条哪块骨头在响,响得清脆。有人说,人老了缺钙,何止是缺钙,何止是缺水,心,肯定也缺东西。  从庚子到庚子,轮回了60年,身上的骨头也跟着忙乎了60年,忙于生长,忙于奔跑。骨头为了支撑这部肉身不得不从小长到大,从柔软长到硬铮,让我这部肉身该弯曲的时候,面对贫穷,面对尊严,把头低下,把腰躬下。骨头跟
期刊
1  那年我八岁,放学回来,饿得难受,姥姥熬好了秫米饭,米香味儿虫子一样钻到全身各处。我巴不得一口吞下去,长身体的年龄,又没多少吃的。我端着“二大碗”秫米饭急匆匆地往屋外走,一脚把姥爷特意做的“关门”踢开,结果门弹回来,一碗烫乎乎的秫米饭整個扣在胸前。我疼得直喊姥姥,一边不知所措地乱抓,愣是在胸前挠出了三道印。  这种伤一般不找医生,都是用土法子治,姥姥用香油调了草木灰,糊到伤口上,然后让我在礓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