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对穿越剧早已习空见惯的当下,我们也许都曾经幻想过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回到古代,去经历一段轰轰烈烈的传奇人生。当然,无论是何种方式的穿越,少不了的桥段是慢悠悠地醒来,然后傻乎乎地问一句“我这是在哪里?”而现实却往往是这样:“犯什么傻,快点起来,再磨蹭就要迟到了!”幻想的火焰瞬间被现实的话语浇灭。
是的,你没有穿越,至少这次没有成功,但你是否对醒来时那恍若隔世却又无比真实的感觉难以忘怀?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在睡醒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依然在梦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记忆的紊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这探寻背后的真相吧。
关于睡眠知多少?
想必你的第一反应,会猜测是因为做梦吧?要了解梦,我们还得从睡眠说起,简单地讲,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动)和非REM两个周期,每晚交替进行。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脑波活跃程度的不同,非REM周期脑波平缓不活跃,而REM周期脑波活跃度同清醒时相似,因此梦均发生在REM时期。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根据心理学中“激活—合成假说”,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而被合理化的素材来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无论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梦,都离不开你记忆的范畴(记忆可以是真实的生活,也可以是电视、电影、小说等一切你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最直观的表达便是梦到曾经的生活经历。
电影《盗梦空间》让我们认识到,梦里三年也许只是现实一瞬,我们无从验证这是否正确,但就个体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梦,是如此得真实,如此得漫长,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梦里的思维和感知,在醒来的刹那仍无法脱离,才会有瞬间时光交错的体验。
催眠其实并不神秘
如果把梦醒时的迷离之感称为梦的延续,恐怕很多人无法认同,他们的根据是,他们知道自己是醒着的,清楚且明白,此时他们所强调的是“自我意识”。
想要深入了解意识,那就无法避开潜意识,这也是要谈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识同潜意识的关系,简单来讲,潜意识决定了哪些内容进入意识,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潜意识。关于催眠有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此处只谈一些关于催眠结束时的体验。也许有些人看过催眠表演,会觉得很神奇,但绝大多数人并未经历过催眠,谈何催眠结束时的体验呢?
事实真的如此吗?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某节课上,望着窗外失神,直到老师喊你回答问题才回过神来,这期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你却一点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这其实便是催眠,属自我催眠的一种形式。再回想一下,在听到老师喊你名字时突然醒来的刹那,同早晨那恍若隔世的体验是否很相似?
我们认为催眠的状态是潜意识的状态,而这状态同做梦是很相像的(催眠时,如果催眠师施加“记得”的暗示,来访者便能记得催眠过程中的事情和对话,反之则不会记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曾刻意提醒去记,你很难记得梦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这些状态下控制大脑的是“潜意识”,而醒来的过程,便是潜意识把大脑“控制权”交还予意识的过程,显然这“交班”需要一点过渡时间,这也就为那段奇特却又常见的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关键记忆VS现实逃避
这种体验并不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又是特殊的,有人回到了童年的游乐场,有人回到了儿时祖母的怀抱,有人是温馨的亲情,还有人是悲伤的过往,有人哭、有人笑……根据记忆的法则,那些经历都曾带给我们强烈的情绪体验,或是欢喜,或是悲痛,因此显得特别深刻,我们亦可以称其为关键记忆点。
但是我们也不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状况,总是在某种现实情境下才会有“梦回”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现实逃避,或者压力转移。例如,当你面临考试的压力,成绩排名的苦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那个时刻,你不用考虑的成绩,不用在乎排名;你也很有可能“梦回唐朝”,因为在那里,你已经牛得不必考试了。所以,“梦回”的节点是由当下你的记忆所决定的。
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正如“打不过还躲不过嘛”的思维逻辑。做梦时,潜意识为了让大脑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放出来,便提取了记忆中那些显得美好和没有压力的片段,让睡眠中的大脑在“世外桃源”中暂避,休养。
最美莫过于回忆,最痴莫过于回到曾经。梦醒的早晨,从一场自己为自己营造的穿越之旅匆忙归来,即便不真实,感觉依然很美。
给自己些时间缅怀一下那些难忘的记忆,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时间到了,打开窗户,伸个懒腰,大大地吸一口新鲜空气,对着阳光笑笑,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吧。
是的,你没有穿越,至少这次没有成功,但你是否对醒来时那恍若隔世却又无比真实的感觉难以忘怀?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在睡醒的时候总是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依然在梦里,抑或是前世今生记忆的紊乱?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这探寻背后的真相吧。
关于睡眠知多少?
想必你的第一反应,会猜测是因为做梦吧?要了解梦,我们还得从睡眠说起,简单地讲,睡眠可分成REM(快速眼动)和非REM两个周期,每晚交替进行。区分两者的依据在于脑波活跃程度的不同,非REM周期脑波平缓不活跃,而REM周期脑波活跃度同清醒时相似,因此梦均发生在REM时期。
那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根据心理学中“激活—合成假说”,梦是大脑试图对支离破碎、歪曲的信息进行合理化的过程。而被合理化的素材来自于你日常生活中的经历,无论是多么荒诞不经的梦,都离不开你记忆的范畴(记忆可以是真实的生活,也可以是电视、电影、小说等一切你可能接触到的信息),最直观的表达便是梦到曾经的生活经历。
电影《盗梦空间》让我们认识到,梦里三年也许只是现实一瞬,我们无从验证这是否正确,但就个体感知而言,似乎就是如此。有些梦,是如此得真实,如此得漫长,以至于我们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梦里的思维和感知,在醒来的刹那仍无法脱离,才会有瞬间时光交错的体验。
催眠其实并不神秘
如果把梦醒时的迷离之感称为梦的延续,恐怕很多人无法认同,他们的根据是,他们知道自己是醒着的,清楚且明白,此时他们所强调的是“自我意识”。
想要深入了解意识,那就无法避开潜意识,这也是要谈到催眠的原因之一。意识同潜意识的关系,简单来讲,潜意识决定了哪些内容进入意识,而催眠的目的便在于接近潜意识。关于催眠有很多庞杂的知识,而此处只谈一些关于催眠结束时的体验。也许有些人看过催眠表演,会觉得很神奇,但绝大多数人并未经历过催眠,谈何催眠结束时的体验呢?
事实真的如此吗?试着回想一下,你是否曾在某节课上,望着窗外失神,直到老师喊你回答问题才回过神来,这期间少则几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你却一点也不记得看到了什么或想了些什么,这其实便是催眠,属自我催眠的一种形式。再回想一下,在听到老师喊你名字时突然醒来的刹那,同早晨那恍若隔世的体验是否很相似?
我们认为催眠的状态是潜意识的状态,而这状态同做梦是很相像的(催眠时,如果催眠师施加“记得”的暗示,来访者便能记得催眠过程中的事情和对话,反之则不会记得,如同睡眠中,如果不曾刻意提醒去记,你很难记得梦中情境),因此可以假定,在这些状态下控制大脑的是“潜意识”,而醒来的过程,便是潜意识把大脑“控制权”交还予意识的过程,显然这“交班”需要一点过渡时间,这也就为那段奇特却又常见的体验提供了时间基础。
关键记忆VS现实逃避
这种体验并不特殊,绝大多数人都曾经历过,但每个人的经历却又是特殊的,有人回到了童年的游乐场,有人回到了儿时祖母的怀抱,有人是温馨的亲情,还有人是悲伤的过往,有人哭、有人笑……根据记忆的法则,那些经历都曾带给我们强烈的情绪体验,或是欢喜,或是悲痛,因此显得特别深刻,我们亦可以称其为关键记忆点。
但是我们也不会经常性地出现这种状况,总是在某种现实情境下才会有“梦回”的体验,我们称之为现实逃避,或者压力转移。例如,当你面临考试的压力,成绩排名的苦恼,那么你就很有可能“梦回”无忧无虑的童年,因为那个时刻,你不用考虑的成绩,不用在乎排名;你也很有可能“梦回唐朝”,因为在那里,你已经牛得不必考试了。所以,“梦回”的节点是由当下你的记忆所决定的。
对现实压力的转移和逃避,正如“打不过还躲不过嘛”的思维逻辑。做梦时,潜意识为了让大脑暂时从现实压力中解放出来,便提取了记忆中那些显得美好和没有压力的片段,让睡眠中的大脑在“世外桃源”中暂避,休养。
最美莫过于回忆,最痴莫过于回到曾经。梦醒的早晨,从一场自己为自己营造的穿越之旅匆忙归来,即便不真实,感觉依然很美。
给自己些时间缅怀一下那些难忘的记忆,一分钟也好,十分钟也好,时间到了,打开窗户,伸个懒腰,大大地吸一口新鲜空气,对着阳光笑笑,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