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秋原先生是著名思想家,湖北黄陂人,武汉大学前辈校友。2010年6月16日至17日,纪念胡秋原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院主办,来自海峡两岸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及胡秋原先生的部分家属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在开幕式上,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武汉大学前校长陶德麟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先生、哲学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胡秋原先生的女儿胡采禾女士、胡蜀山女士分别致辞,并颁发了“胡秋原、敬幼如奖学金”,与会学者参观了胡秋原藏书室。
本次研讨会的气氛自由热烈。围绕大会主题,与会学者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和探讨了胡秋原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胡秋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胡秋原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精深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以“自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参与了文艺自由论辩、社会史论战等,在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研讨会上,台湾佛光大学姜新立教授认为,胡秋原在长达七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多有自得之处,其主要的成果在于,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流变,其中,特别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的区别予以辨清,指出斯大林的马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混合物”。其次,胡秋原按照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修正了“唯物史观公式”,对《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说作了一定的理论补充。第三,“对于普列汉诺夫的研究,胡氏为中国最早之一人”。他肯定普列汉诺夫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同时,又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只具有草案性质,并不是完整的体系。
其他与会学者也讨论了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意义。其中,对于胡秋原是否为反马克思主义者,与会学者认为,应当将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的予以评析。姜新立教授认为“胡氏对马克思个人的评论是中肯的……绝未流于政治批判与谩骂”。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属于纯学术理论上的探讨,他的批判针对当时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的混淆。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认为,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他将“学术中国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俄化”等观点,需要进一步地讨论。
二、胡秋原与文艺自由论辩、社会史论战
文艺自由论辩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年胡秋原在这场论辩中引人注目,学术界对此已多有评析,而本次研讨会着重于重新回顾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空间,评析胡秋原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和意义。台湾政治大学尉天骢教授认为,这场论辩主要讨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今天,我们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时,以胡秋原为代表的“第三种人”所坚持的文艺自由立场,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艺政治化只能导向文化窒息,与提高国民品质的文化建设目标南辕北辙。广东商学院尹康庄教授认为,在这场论辩中,胡秋原与左翼有一致的基本立场,他并没有否认文艺的阶级性,而是认识到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张力,从而极力维护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对于这场论辩,现有的大多数文学史论著并没有真实客观地予以评析,对胡秋原文艺思想的认识仍束缚于政治批判的惯性思维,这不仅不利于我们准确地评价胡秋原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中的意义,而且滞碍了文艺思想研究的健康发展。
与文艺自由论辩同时开展的社会史论战,胡秋原亦参与其中。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分析了胡秋原“自由人”的封建论,认为胡秋原研习唯物史观自有心得,在社会史论战中,他对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作出的界定,“接近于中国历史的自身状态,也较为切合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和东方社会史论”。另外,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讲师葛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尹捷博士分别从胡秋原神州国光社及《读书杂志》编辑的身份和胡秋原对“五四”的认识出发,论述了胡秋原在当时复杂的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三、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思想
胡秋原是著名的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家,民族主义的立场和精神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的始终。本次会议讨论了胡秋原民族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华中师范大学何卓恩教授认为,胡秋原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矢志于民族主义”。何教授分别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不同文化领域的面相,认为这三个面相相互支持、关联,共同构成胡秋原逐步追问“中国向何处去”的民族主义思想历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谢远笋博士从“民族”的概念出发,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形态作了细化分析,并区分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认为“在胡秋原的思想体系中,‘民族’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胡秋原主张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分辨古今中西民族观念的同时,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叙述,唤醒民众的现代民族意识。
有学者回应认为,民族主义作为最复杂的近现代思想概念之一,必须谨慎地使用,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是应对近现代中国生存危机的产物,其学说的旨趣在于争取“民族尊严”,绝对不是那种浅薄的种族主义或民粹主义可比拟的。
四、胡秋原的文化观
对于胡秋原的文化观,本次会议也有多方面的讨论。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认为,胡秋原的文化之思建立在他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不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还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价值辨析,或是对中国文化创新的探讨,无不明显地表露出他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胡秋原的这种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最为值得我们尊重、肯定和学习。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以“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肯定民族利益的至上价值”,“高扬民族主义的旗帜,才能够团结所有的中华儿女,为共同的文化建设目标而不懈地奋斗”。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重点评析了胡秋原的西方文化观及其意义。他认为,胡秋原有游历欧美各国的经验,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所以他对西方文化的兴衰、优长和弊病都有相当全面的认识。基于此,胡秋原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的西化派多有中肯的批评。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来看,胡秋原的这些批评对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心理有匡正之功。胡治洪教授认为,即使在今天,胡秋原的“超越西化”思想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对于现在仍有西化人物肆意歪曲中国文化价值,放言中国文化的未来在于融入西方文化,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不在于盲目西化,而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敏生研究员以汉字学说的视域论述了胡秋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认为,胡秋原对汉字的本质、变化发展以及现状的认识,符合历史实际,其“尊重简化字、自由使用繁体字”的观点,与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提出的“识繁用简”、袁晓园提出的“识繁写简”等主张旨趣相同,都是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海峡两岸对话交流的文字应用主张。
五、胡秋原的科学、哲学思想
以往对胡秋原学术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文艺和民族主义的方面,鲜有对其科学、哲学思想作专门的研讨。本次会议上,台湾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详细地评析了胡秋原的科学观,认为胡秋原以是否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标准,准确地评价了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科学派未能认识到价值判断问题非科学所能解决,而玄学派亦未能明白地解释自己的命题。另外,胡秋原澄清了科学在中国生根与否的问题。胡秋原认为科学是天下之公器,在考较中西科技史的基础上,他批驳了“中国科学没有生根”的论断,认为中国科学只是自16世纪以来,因政策问题逐渐落后于西方。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胡秋原清晰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近现代特殊历史背景中知识分子的处境有深切的体验,他对知识分子担当道义的应然之论,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以公共知识分子自任的胡秋原,其生平和学说,启发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自身特色,其中良性制度的建构来自传统士人的抗争与积极运作;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了国家、民族的精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自己正道直行的精神与人格;民主政治架构可以保障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自由人格的申张,促进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发挥其积极作用;现当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发展自有其责,知识分子应当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成为真正的有自尊、有品格的中国知识分子。”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发掘出胡秋原哲学思想的心学特征,进而对胡秋原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归属予以定位。李维武教授认为,胡秋原的人论呈现出明显的心学特征,而这种心学特征正是对儒学核心价值的积极肯定和汲取。胡秋原的哲学思想与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开展有相似相通之处,表明儒学可以在现代新儒学之外开展,这值得我们在研究20世纪儒学史时关注和探讨。
胡秋原先生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学问视野开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和哲学等领域均成一家之言。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奔波谋划,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破冰之旅”,开启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伟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胡秋原先生百年冥诞之际,召开胡秋原学术研讨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相信通过开展对胡秋原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讨论与研究,有助于学术界更清晰地认识胡秋原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历程和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澄清中国现当代思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
作者简介:介江岭,男,1985年生,河南漯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陈金清)
本次研讨会的气氛自由热烈。围绕大会主题,与会学者从各个角度多方面地分析和探讨了胡秋原先生的思想和精神。会议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胡秋原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胡秋原对马克思主义有着精深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以“自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参与了文艺自由论辩、社会史论战等,在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次研讨会上,台湾佛光大学姜新立教授认为,胡秋原在长达七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多有自得之处,其主要的成果在于,首先,分析了马克思本人的思想发展变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流变,其中,特别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的区别予以辨清,指出斯大林的马列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虚无主义的混合物”。其次,胡秋原按照中国社会的历史实际修正了“唯物史观公式”,对《资本论》的剩余价值说作了一定的理论补充。第三,“对于普列汉诺夫的研究,胡氏为中国最早之一人”。他肯定普列汉诺夫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同时,又认为普列汉诺夫的艺术理论只具有草案性质,并不是完整的体系。
其他与会学者也讨论了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意义。其中,对于胡秋原是否为反马克思主义者,与会学者认为,应当将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客观的予以评析。姜新立教授认为“胡氏对马克思个人的评论是中肯的……绝未流于政治批判与谩骂”。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属于纯学术理论上的探讨,他的批判针对当时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的混淆。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认为,胡秋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值得商榷之处,如他将“学术中国化”等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同于“俄化”等观点,需要进一步地讨论。
二、胡秋原与文艺自由论辩、社会史论战
文艺自由论辩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年胡秋原在这场论辩中引人注目,学术界对此已多有评析,而本次研讨会着重于重新回顾20世纪3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空间,评析胡秋原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和意义。台湾政治大学尉天骢教授认为,这场论辩主要讨论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今天,我们在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时,以胡秋原为代表的“第三种人”所坚持的文艺自由立场,使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艺政治化只能导向文化窒息,与提高国民品质的文化建设目标南辕北辙。广东商学院尹康庄教授认为,在这场论辩中,胡秋原与左翼有一致的基本立场,他并没有否认文艺的阶级性,而是认识到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张力,从而极力维护文艺的相对独立性。对于这场论辩,现有的大多数文学史论著并没有真实客观地予以评析,对胡秋原文艺思想的认识仍束缚于政治批判的惯性思维,这不仅不利于我们准确地评价胡秋原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中的意义,而且滞碍了文艺思想研究的健康发展。
与文艺自由论辩同时开展的社会史论战,胡秋原亦参与其中。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分析了胡秋原“自由人”的封建论,认为胡秋原研习唯物史观自有心得,在社会史论战中,他对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作出的界定,“接近于中国历史的自身状态,也较为切合马克思的封建原论和东方社会史论”。另外,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讲师葛飞、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尹捷博士分别从胡秋原神州国光社及《读书杂志》编辑的身份和胡秋原对“五四”的认识出发,论述了胡秋原在当时复杂的文化场域中的位置。
三、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思想
胡秋原是著名的现代民族主义思想家,民族主义的立场和精神贯穿于他的学术生涯的始终。本次会议讨论了胡秋原民族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华中师范大学何卓恩教授认为,胡秋原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他“矢志于民族主义”。何教授分别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思想在不同文化领域的面相,认为这三个面相相互支持、关联,共同构成胡秋原逐步追问“中国向何处去”的民族主义思想历程。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谢远笋博士从“民族”的概念出发,对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不同形态作了细化分析,并区分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认为“在胡秋原的思想体系中,‘民族’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概念”,胡秋原主张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结合起来,在分辨古今中西民族观念的同时,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叙述,唤醒民众的现代民族意识。
有学者回应认为,民族主义作为最复杂的近现代思想概念之一,必须谨慎地使用,胡秋原的民族主义是应对近现代中国生存危机的产物,其学说的旨趣在于争取“民族尊严”,绝对不是那种浅薄的种族主义或民粹主义可比拟的。
四、胡秋原的文化观
对于胡秋原的文化观,本次会议也有多方面的讨论。武汉大学田文军教授认为,胡秋原的文化之思建立在他民族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不论是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考察,还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价值辨析,或是对中国文化创新的探讨,无不明显地表露出他坚定的民族主义立场。胡秋原的这种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最为值得我们尊重、肯定和学习。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以“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肯定民族利益的至上价值”,“高扬民族主义的旗帜,才能够团结所有的中华儿女,为共同的文化建设目标而不懈地奋斗”。武汉大学胡治洪教授重点评析了胡秋原的西方文化观及其意义。他认为,胡秋原有游历欧美各国的经验,并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了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所以他对西方文化的兴衰、优长和弊病都有相当全面的认识。基于此,胡秋原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潮中的西化派多有中肯的批评。从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来看,胡秋原的这些批评对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心理有匡正之功。胡治洪教授认为,即使在今天,胡秋原的“超越西化”思想仍不失其现实意义,对于现在仍有西化人物肆意歪曲中国文化价值,放言中国文化的未来在于融入西方文化,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现代建构不在于盲目西化,而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敏生研究员以汉字学说的视域论述了胡秋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他认为,胡秋原对汉字的本质、变化发展以及现状的认识,符合历史实际,其“尊重简化字、自由使用繁体字”的观点,与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提出的“识繁用简”、袁晓园提出的“识繁写简”等主张旨趣相同,都是从海峡两岸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有利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有利于海峡两岸对话交流的文字应用主张。
五、胡秋原的科学、哲学思想
以往对胡秋原学术思想的研究,多集中在文艺和民族主义的方面,鲜有对其科学、哲学思想作专门的研讨。本次会议上,台湾东吴大学刘源俊教授详细地评析了胡秋原的科学观,认为胡秋原以是否解决价值判断问题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分标准,准确地评价了20世纪20年代的“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科学派未能认识到价值判断问题非科学所能解决,而玄学派亦未能明白地解释自己的命题。另外,胡秋原澄清了科学在中国生根与否的问题。胡秋原认为科学是天下之公器,在考较中西科技史的基础上,他批驳了“中国科学没有生根”的论断,认为中国科学只是自16世纪以来,因政策问题逐渐落后于西方。
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认为,胡秋原清晰地分析了中国知识分子与传统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对近现代特殊历史背景中知识分子的处境有深切的体验,他对知识分子担当道义的应然之论,在今天仍不失其现实意义。以公共知识分子自任的胡秋原,其生平和学说,启发我们:“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有自身特色,其中良性制度的建构来自传统士人的抗争与积极运作;知识分子的精神代表了国家、民族的精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有自己正道直行的精神与人格;民主政治架构可以保障知识分子的地位与自由人格的申张,促进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发挥其积极作用;现当代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发展自有其责,知识分子应当检讨自己的思想言行,成为真正的有自尊、有品格的中国知识分子。”武汉大学李维武教授发掘出胡秋原哲学思想的心学特征,进而对胡秋原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归属予以定位。李维武教授认为,胡秋原的人论呈现出明显的心学特征,而这种心学特征正是对儒学核心价值的积极肯定和汲取。胡秋原的哲学思想与20世纪现代新儒学的开展有相似相通之处,表明儒学可以在现代新儒学之外开展,这值得我们在研究20世纪儒学史时关注和探讨。
胡秋原先生是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学问视野开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历史和哲学等领域均成一家之言。他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生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奔波谋划,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破冰之旅”,开启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伟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胡秋原先生百年冥诞之际,召开胡秋原学术研讨会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相信通过开展对胡秋原先生学术思想的深入讨论与研究,有助于学术界更清晰地认识胡秋原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历程和他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澄清中国现当代思想发展中的许多问题。
作者简介:介江岭,男,1985年生,河南漯河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陈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