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航天,志在少年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ya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7日23日12:40,海南省文昌市龙楼镇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将担任火星探测任务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从而开启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迈出了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再次唤醒了我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勾起了自己当年采访航天英雄杨利伟时的美好回忆。
  时光倒回2006年1月14日下午,由浙江省平湖市委、市政府和中国航天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飞向太空”中国载人航天展开幕式暨杨利伟科普报告会,在平湖市体育馆隆重举行。
  在开幕式现场,主席台的背景墙上悬挂着神州五号发射升空和杨利伟走出返回舱向人们招手情景的巨幅喷绘,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4000多名观众把体育馆汇成了人的海洋。“弘扬航天精神,激发爱国热情”等十多条横幅挂满了会场四周,平湖师范附属小学“杨利伟中队”的十几名学生举着“杨利伟叔叔,你是我们永远的英雄”的牌子,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反复播放着展现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的纪录片。

  14:30,当身着戎装的杨利伟走进会场,全场起立,掌声雷动,欢呼声不断,响彻整个会场。报告会上,杨利伟详细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7大系统的主要工作及航天员刻苦训练的动人故事。他说,航天员一些特殊项目的训练,都是在不断地挑战着人体的生理极限,特别是在进行离心机训练时,航天员一手拿着仪器,一手握着报警器,训练指标达到了8个G的最高标准,人的面部被拉长,眼泪被挤出,但8年来没有一个航天员按响过手中的报警器,全都坚持完成了每一次训练任务。
  当杨利伟讲到他在太空看到美丽的地球,在返回舱里写下“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时,全场再次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后,参加了国内外的许多社会活动。他在访问联合国时,安南秘书长就握着他的手说,中国虽不是第一个搭载联合国会旗的国家,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就搭载了联合国会旗,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向中国学习。
  杨利伟介绍说,在美国访问时,一位华侨曾对他说:“祖国的飞船飞得有多高,我们华侨的头就能抬得有多高。”说到这里,一种无比强烈的自豪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也激励和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按照活动的议程安排,报告会结束后,有一场杨利伟与记者见面会,时间只有半小时,而且只有三位记者可以出席。我以《科学24小时》编辑部记者的身份出席了见面会。我并没有先提问,而是与杨利伟拉起了家常。当聊到我是辽宁绥中人时,杨利伟说:“那咱们还是半个老乡呢!我家就在机场附近,我小时候经常去你们机场看飞机,看部队飞行,但老是被营门口站岗的警卫阻拦。后来,我们偷偷地从营门口旁边的苹果园里钻进去看飞机。”
  “没想到后来您自己真成了一名飞行员,还是一位闻名世界的航天英雄!” 现在看来,杨利伟从小就是一个充满好奇心,还有着飞行梦的少年。
  既然我是以科普杂志的名义出面,所提的问题自然离不开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普及问题。我的问题很简单:“杨主任,您对青少年的科普工作有什么期待与要求?”杨利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类探索太空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中国的航天事业也是不会停止的。落后就要挨打,要使中华民族不再貧弱,要使祖国繁荣强盛,一定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把生产力搞上去,也要把科普工作搞上去。”他接着说:“这些年来,我每到一个地方,内心都受到深深地激励和极大的振憾。有一位老航天科技工作者,一见到我就流着泪握着我的手说,他没有亲手把我送上太空,他的希望只有寄托在青少年身上了。”
  杨利伟继续说道:“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航天事业的未来。向青少年宣传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是我们航天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记者会结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报告会上的演讲,还是记者会上的对话,杨利伟反复勉励少年们要好好学习,刻苦钻研,多次表示欢迎大家到北京航天城参观学习,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航天事业中来,将来比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其他文献
本刊與8期为合刊
期刊
1903年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最初设想  1903年,俄罗斯火箭理论家、航天理论奠基者——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首次提出了建立空间站、制造人工重力的卓越设想。在人类最简单的飞机还没有上天之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充满激情地预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总是生活在摇篮里。”“在并不太遥远的将来,透过云雾将会出现令人无法想象的、极为美妙与壮观的前景……那时,人类将進入深邃的太空。这
垂直迁移去觅食  一提到动物迁徙,我们通常会想到塞伦盖蒂大草原上奔腾咆哮的角马大迁徙,或是4代帝王蝶耗时6个月飞翔4000千米穿越北美史诗般的迁徙之旅,又或是数十万只企鹅克服艰难险阻橫穿南极洲的长途跋涉。其实,海洋动物的迁徙也蔚为壮观,毫不逊色。在全球海域范围内,每天晚上,无数小型海洋生物在夜色的掩护下从海洋深处向上迁移数百米,游到海面获取浮游植物为食,其中有比米粒还小的甲壳动物、透明的水母、血红
对物质结构的探索物理学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科。几千年前,哲学家们就在思考世界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古希腊人从空间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继而想到了物质的结构。芝诺认为空间是无限可分的;留基伯则认为空间不是无限可分的,而是由无数“不可分”的微粒组成。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空虚的空间和物质组成的,而后者是由无数不能再分的、看不见的微小原子组成的。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
发现“氢行星”  假若你在太空使用望远镜观测地球,你就有可能找到地球表面存在生命的证据。你会从光谱中发现地球大气中存在丰富的氧和甲烷。氧具有高度的活性,能将甲烷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的副产品。甲烷则暗示着生命的存在,一小部分产生于地壳缓慢的地质学过程,大多数是各种古老微生物的排放物,还有一些来自于沼泽、农作物及动物的消化过程。  然而在宇宙中,和地球相似的行星并不是很多,于
“抗击病毒,从我做起”,对战胜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来说很重要。在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的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爆发的严峻形势下,一些简单的个人防护措施,如出门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不聚集,不扎堆,都已被证实是遏制病毒传播的有效措施。如今,研究人员通过测试,用实验数据证明了这些阻止病毒传播措施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阻止新冠病毒传播背后的
日前,我国科研团队从10名康复期新冠患者身上分离和识别出单克隆抗体,发现有3种抗体显示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其中一种被命名为4A8的单克隆抗体表现出高中和能力。中和抗体是机体应对抗原刺激而產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一类抗体。目前,全世界多个科研团队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设计和机理研究,聚焦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我国团队的此项研究则是通过识别刺突蛋白N端结构域的高效中和单克隆抗体,发现了N端结构
英國天文学家最近发现了一颗新型天体,正在与一颗遥远的恒星“共舞”。该天体可能是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内核,让他们得以首次管窥此类行星的“内心”,从而揭开其形成演化之谜。研究人员称,诸如木星和土星等气态巨行星被称为“类木行星”,在这些行星上,浓厚的氢气和氦气包裹着一个固体内核,但以前从未有人看见这些固体内核,最新天体据信是一颗气态巨行星浓厚大气层被剥夺后留下的固体内核。
近日,俄羅斯科学家从海星中分离出了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甾族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对乳腺癌和大肠癌细胞具有抗肿瘤活性。海星中天然的甾族化合物被视为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阻滞剂。目前科学家已查出,新发现的物质分子还阻止了肿瘤细胞的分裂。下一步,他们计划在甾族化合物的基础上研发具有改善药物特性的分子。
近日,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材料——锑晶体,可使锂离子电池在不牺牲电池寿命的情况下,拥有更多的能量。据介绍,锂离子电池通过在兩个电极(负电的阴极和正电的阳极)之间来回传输离子来产生电力。但在目前的状态下,增加锂离子流动的努力因阳极材料的老化而受阻,阳极材料在充电和放电过程中会膨胀和收缩,导致更大的压力,从而降低电池的寿命。而纳米材料锑晶体中空的空隙可以适应电池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同时提供稳定的外表面,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