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马克思将“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基点,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蕴含深刻的本质内涵,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57-02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黑龙江大学研究成果,名称为“东欧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理论”(编号:UNPYSCT-2020020)。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回归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国“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本主义的理论渊源
  每个思想的产生都与其所在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都会受到前辈思想的影响。因此,研究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要追溯到其所在的历史环境以及对其思想影响比较大的哲学思想中。在与人本主义有关的哲学研究中,柏拉图是实现人本转向的重要学者,他以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为基础,提出了客观唯心主论,认为理念是世界的主宰者。他认为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种物质构成的,其中灵魂是人的根本属性。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的人本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较大,康德肯定了人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人学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首先,体现在认识论层面上。康德提出了“人为自然立法”的看法,但由于他在研究人的认识问题时,采用的是较为直观的方式,使得人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出现混乱。而马克思用实践的方式展开他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这使人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实现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要有自我意识,并在自我意识的推动下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
  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中扬弃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思想。黑格尔的人本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意识,人的生命过程就是神的过程,只不过是通过人所表现出来。而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和感性,虽然马克思也很重视人的自我意识,但是,他并没有夸大人的自我意识,他认为人的意识与自然界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将人的自我意识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作为其研究的重中之重。正如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所说的:“自我意识永远具有一个双面的要求:其中一面针对着世界,另一面针对着人本身。” ①他也曾在《神圣家族》中提到:“黑格爾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而不是把自我意识变成人的自我意识。” ②
  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也是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影响比较大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为核心展开研究的,他认为人的自身决定了人的本质和价值。受到了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影响,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朝着唯物历史观的方向发展,辩证地继承发展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马克思指出人类解放的问题本质上属于社会问题,并不是纯粹的宗教问题或者政治的问题。社会变革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无产阶级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的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二、马克思人本主义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在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中的核心问题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曾这样写道:“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基本内容包含了人的本质、人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人的基本特点等内容,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思想具有实践性和革命性。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实践性。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决定认识。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人类存在的前提,也是人类的一个社会属性。人是通过劳动来实现其自身生活的需要的,人在意识的引导下,主动认识世界,并能动地改造世界。人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获取人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确保人类获得衣食住行以及其他需要的满足。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具有革命性。马克思认为,人应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不应该被异化等问题所控制,应该是先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提出构建一个生产力高度发达,消除异化,没有阶级差别,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他认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关系、劳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劳动能力的发展的存在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的个性是人类在历史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特征,人的个性主要体现在人的性格、精神与社会生活状态等层面。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学说,还可以指导社会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才能使工人以及普通人获得解放,因为“归根究底,是由于工人所处的生产关系关涉到整个人类奴役制度”④。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是要以无产阶级掌握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占领统治阶级的位置掌握政权。只有通过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方式,才能使国家逐渐消除,进而消除专制统治、消除阶级剥削,实现民主,使人类彻底获得解放。就像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的那样:“在德国,不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摧毁。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⑤ 共产主义的使命就是要消除政治、经济的异化,实现人类的解放,达到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例如1848年的欧洲革命,以及巴黎公社运动等社会革命,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性实践活动,目的都是要取得全人类的解放,凸显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革命性特征。   三、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贯穿了其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始终,是探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条重要线索。准确把握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深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分析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的本质内涵,追溯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马克思人本思想的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为我国“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思想根基,提供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根基。人不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更是我国一切工作、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团结群众,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华谋复兴,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也因此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
  通过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一切工作本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标,造福百姓,依靠人民群众、信任人民群众,才能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才能使我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发展成为世界大国,才能实现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成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涵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根基、灵魂和实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中也被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使中国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
  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不仅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提供了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加快了实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两个百年目标的速度。因此,在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也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的本身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
  刘天麟,女,汉族,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其他文献
【摘要】 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迅速,文化与人们的生活相互交融,文化创意产品变得尤为重要,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亦能够传承历史。本文从研究吉林高句丽文化的背景入手,分析了高句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从设计的角度提出了文化产品的创新元素并进行设计,从而推动高句丽文化产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此文化。  【关键词】 高句丽文化;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元素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
期刊
【摘要】 韩国文学的社会参与意识浓郁,社会问题的书写一直是当代韩国文学的重要母题。小说家徐廷仁的作品《后送》对于韩国社会结构与资本问题具有鞭辟入里的批判力。从社会学范畴的社会资本内涵出发,以信任、互惠性规范和社会关系网络层面的解析考察徐廷仁《后送》文本中所揭示的韩国社会的结构与行动原理问题,尝试社会资本理论角度的韩国现代文学研究。  【关键词】 社会资本;信任;互惠性;社会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由恩格斯提出的“充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深刻影响后世的现实主义创作。细节真实、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作家的进步倾向等成为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原则。当代媒介环境呈现出虚拟性、仿真性等特点,消费主义催生文学的娱乐化,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产生不同程度变化。“非虚构文学”体现当代现实主义重艺术真实的特点。从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为起点进行思考,以探寻媒介环境影响下的现实主义及文学创作的流变。
期刊
【摘要】 安托瓦内特 · 福克是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女性出版社的创办者,“妇女解放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两性》是福克的演讲稿集,里面集中阐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较之福克,法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女性主义运动的旗手西蒙娜 · 德 · 波伏娃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两性》作为女性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被奉为东西方女性的“圣经”。国内学界对福克的关注比较有限,关于二者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研究更是寥寥
期刊
【摘要】 诗歌《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艾青“深沉”热爱祖国与土地的“家国情怀”,但在“深沉”的理解上,不能将其看作外显的直接表达,而应运用聯系的眼光对隐性内涵加以了解,这既与这首诗中核心情感“爱”的特征要求相符,亦与意象及情致脉络理解的要求相契合,以“深沉”为切入点,有利于理解艾青对于家国独特的“深沉”。  【关键词】 艾青;《我爱这土地》;鸟;深沉;爱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汉初百余年,在无为而治政策指导下,经济快速恢复,但同时又带来了一些其他隐患。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是在秦和汉初的制度基础之上,鉴于当时监察制度存在的弊端,为加强专制集权而采取的举措。  【关键词】 汉武帝;刺史;监察;原因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1-0046-02  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
期刊
【摘要】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阴谋与爱情》被认为是他在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期间的市民悲剧代表作。本文分析《阴谋与爱情》中女主人公露易丝、贵族情妇弥尔芙特夫人和女主人公的母亲三个女性角色形象,从她们的性格及行为方式,揭示十八世纪德国女性的生存状态,突出市民阶层和宫廷贵族之间的差异与冲突。  【关键词】 《阴谋与爱情》;德国市民悲剧;女性角
期刊
【摘要】 《围城》是钱钟书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作品,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塑造的人物形象充实饱满、传神,富有个性,令人情感共鸣。本文围绕《围城》的思想艺术成就展开,根据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并就《围城》中的特殊艺术表现方式赏析作品的独特性。  【关键词】 《围城》;思想内涵;艺术手法;钱钟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将数字媒体艺术和艺术设计相关联,可以使设计的实用性得到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设计的美观程度,增强了设计的质量。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媒体技术,分析了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到展示设计中的优势,并探究了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希望能够为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为数字媒体艺术
期刊
【摘要】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新時代外交的重要理念,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性的思想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的新形势中展现出巨大的道义价值,本文将通过伦理学的视角,深入探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立足的人性假设与道德诉求,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其他共同体的在伦理价值上的超越性,不仅仅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简单理解为利益共同体,而是突出其蕴含的独特的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