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15个古老木本科中,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有10科20属47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关键词】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
崆峒山是耸立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该区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是华北、华中、横断山、蒙新、中国—喜马拉雅等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崆峒山植物区系古老性的分析,可以为对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相似性分析、崆峒山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等提供科学依据。
1.自然地理概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总面积182.52km2,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26′18″~106°37′24″和北纬35°23′24″~35°37′52″范围内。东起平泾公路甘家坟,西至大、小马圈一带,南至大阴山、十万沟,北至马屯山分水岭。根据气候区划分,该区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崆峒山年均气温8.6℃。空气湿度大,年均气压86600Pa。年平均降水511.2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为1430mm左右,是降水量的2倍多。冬季积雪较厚的时间较长,积雪平均厚度达25cm。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
2.植被条件
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崆峒山区植被成分复杂,具有十分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森林的建群种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中国沙棘、虎榛子、白刺花、榛、胡枝子、白羊草、长芒草等。由于崆峒山历代人为活动频繁,因此该区现有森林是其原生植被—原始森林经过长期人类干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林。
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蒙古荚蒾,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藨、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 、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藨、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Sinaru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
3.植物科的组成
根据调查,崆峒山地区有种子植物90科356属714种。其中野生种有88科345属680种[1](本文仅分析野生种子植物的性质和特点),栽培种2科11属34种。在所分析的野生种中,有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30%、7.50%和2.59%。被子植物85科342属67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29.24%、11.07%和2.51%(表1)。崆峒山种子植物生活型中,木本11科,其中乔木8科,它们是柏科、松科、蔷薇科、杨柳科、榆科、忍冬科、鼠李科和桑科;灌木3科,即豆科、麻黄科、蓼科。木本科占总科数的12.50%,草本科占总科数的87.50%。其中裸子植物2科,被子植物9科,这些常绿木本植物在区内形成了针、阔叶混交林。
4.古老性分析
现代多数植物分类学家认为木兰目和毛茛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和演化起点。这2个目中有些科属本区也有分布。如木兰科(Magnoliaceae)可能是现存的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花的形态,包括花被、雌雄蕊的数目及排列方式、花药的形态、伸长的雄蕊轴及具有单沟的花粉管等,均处在较原始的水平。毛茛目在本区的种类很丰富,如芍药属、耧斗菜属、唐松草属、升麻属、毛茛属、翠雀属、铁线莲属等。另一派植物学家如A . 恩格勒認为,在双子叶植物中以葇荑花序最原始,而这一类中的主要科在本区均有分布。如桦木科,我国有6属,本区产4属,即桦木属、榛属、虎榛子属、鹅耳栎属;壳斗科在本区产1属,即栎属;榆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本区有2属4种。
就15个古老木本科而言,本区有10科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 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与祁连山8科16属40种、六盘山10科22属55种[2]较为接近,而明显少于太白山15科65属218种[3]及小陇山12科37属104种[4],略高于马衔山7科14属31种[5]及贺兰山4科7属11种[6],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表2),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5.结论
(1)太统山植物区系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324属、628 种,分别占我国同类别的27.58%、10.40%和2.32%。
(2)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有10个古老木本科,含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 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参考文献:
[1] 高维衡.崆峒山植物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87.
[2] 王香亭.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 张志英.太白山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研究,1984,4(1):22—28.
[4] 彭泽祥.甘肃小陇山区种子植物名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4.
[5] 孙国钧,张鹏云,赵松岭.甘肃省马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1):49—56.
[6] 狄维忠.贺兰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1988,8(4):242—254.
作者简介:
程伟(1973-),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学。
【关键词】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古老性
崆峒山是耸立在陇东黄土高原西部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该区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是华北、华中、横断山、蒙新、中国—喜马拉雅等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因此对崆峒山植物区系古老性的分析,可以为对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的相似性分析、崆峒山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等提供科学依据。
1.自然地理概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境内,总面积182.52km2,地理坐标界于东经106°26′18″~106°37′24″和北纬35°23′24″~35°37′52″范围内。东起平泾公路甘家坟,西至大、小马圈一带,南至大阴山、十万沟,北至马屯山分水岭。根据气候区划分,该区处暖温带半湿润区,崆峒山年均气温8.6℃。空气湿度大,年均气压86600Pa。年平均降水511.2mm,且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为1430mm左右,是降水量的2倍多。冬季积雪较厚的时间较长,积雪平均厚度达25cm。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
2.植被条件
与上述气候水热条件相适应,崆峒山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落叶阔叶林和草甸草原,与之相应,土壤主要划分为山地棕壤土、灰褐土和红土。崆峒山区植被成分复杂,具有十分明显的古老性、过渡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森林的建群种主要有油松、辽东栎、山杨、白桦、中国沙棘、虎榛子、白刺花、榛、胡枝子、白羊草、长芒草等。由于崆峒山历代人为活动频繁,因此该区现有森林是其原生植被—原始森林经过长期人类干扰破坏后出现的次生林。
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蒙古荚蒾,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藨、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 、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崆峒山主要植物群落为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灌丛和草甸草原。植物垂直分布层次性较明显,海拔1369~1496m,分布有稀疏的辽东栎、榆、小叶朴、山桃,还有少量的少脉雀梅藤、白刺花、酸枣等形成杂木林,或形成白刺花、小叶朴、酸枣等群落。海拔1796~1946m分布有胡枝子、接骨木、宝兴茶藨、油松、华山松、鹅耳枥等植物,形成了茂密的针阔混交林。海拔1946~2046m分布有辽东栎、白桦、木梨、中国沙棘、红花忍东、李、箭竹(Sinaru等。
本区植被受环境影响,阴坡、阳坡植物成分有明显差异。阳坡植物受干旱影响,植被低矮,根系发达,分布着一批抗旱性很强的植物,占优势的树种有白刺花、山桃、少脉雀梅藤、木梨、榆、中国沙棘、胡颓子、栾树、虎榛子等;阴坡植物生长茂密,特别是海拔1456~1956m的坡地、河谷、土层厚而肥沃,湿润、背风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植物种类最多,主要有苦木、青榨槭、辽东栎、胡桃楸、华山松、水榆花楸、托叶樱桃、臭檀、漆树、白蜡树、三裂叶蛇葡萄等植物。
3.植物科的组成
根据调查,崆峒山地区有种子植物90科356属714种。其中野生种有88科345属680种[1](本文仅分析野生种子植物的性质和特点),栽培种2科11属34种。在所分析的野生种中,有裸子植物3科3属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30%、7.50%和2.59%。被子植物85科342属675种,分别占全国同类别的29.24%、11.07%和2.51%(表1)。崆峒山种子植物生活型中,木本11科,其中乔木8科,它们是柏科、松科、蔷薇科、杨柳科、榆科、忍冬科、鼠李科和桑科;灌木3科,即豆科、麻黄科、蓼科。木本科占总科数的12.50%,草本科占总科数的87.50%。其中裸子植物2科,被子植物9科,这些常绿木本植物在区内形成了针、阔叶混交林。
4.古老性分析
现代多数植物分类学家认为木兰目和毛茛目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型和演化起点。这2个目中有些科属本区也有分布。如木兰科(Magnoliaceae)可能是现存的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花的形态,包括花被、雌雄蕊的数目及排列方式、花药的形态、伸长的雄蕊轴及具有单沟的花粉管等,均处在较原始的水平。毛茛目在本区的种类很丰富,如芍药属、耧斗菜属、唐松草属、升麻属、毛茛属、翠雀属、铁线莲属等。另一派植物学家如A . 恩格勒認为,在双子叶植物中以葇荑花序最原始,而这一类中的主要科在本区均有分布。如桦木科,我国有6属,本区产4属,即桦木属、榛属、虎榛子属、鹅耳栎属;壳斗科在本区产1属,即栎属;榆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温带地区,本区有2属4种。
就15个古老木本科而言,本区有10科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 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与祁连山8科16属40种、六盘山10科22属55种[2]较为接近,而明显少于太白山15科65属218种[3]及小陇山12科37属104种[4],略高于马衔山7科14属31种[5]及贺兰山4科7属11种[6],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表2),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5.结论
(1)太统山植物区系共有野生种子植物83科、324属、628 种,分别占我国同类别的27.58%、10.40%和2.32%。
(2)崆峒山种子植物区系有10个古老木本科,含20属47种,分别是忍冬科(5属/20种)、桦木科(4属/8 种)、五加科(3属/5种)、槭树科(1属/4种)、榆科(2属/4种)、山茱萸科(1属/2种)、壳斗科(1属/1种)、木兰科(1属/1种)、樟科(1属/1种)、胡桃科(1属/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1.36%、总属数的5.80%、总种数的6.91%,说明本植物区系有一定的古老性。
参考文献:
[1] 高维衡.崆峒山植物志[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87.
[2] 王香亭.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3] 张志英.太白山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研究,1984,4(1):22—28.
[4] 彭泽祥.甘肃小陇山区种子植物名录[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4.
[5] 孙国钧,张鹏云,赵松岭.甘肃省马衔山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4,14(1):49—56.
[6] 狄维忠.贺兰山种子植物区系的特征[J].西北植物学报,1988,8(4):242—254.
作者简介:
程伟(1973-),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