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语文老师要有“语用”意识,把“语用”贯穿于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并将“语用”理念渗透给学生,让阅读教学课堂绽放异彩。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把目标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语用意识,把“语用”贯穿于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一、 因“材”施教,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
叶圣陶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阅读教材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名作,语句规范、优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文质兼美,我们要站在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语文教材作一个全方位的解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课文中所独有的语言魅力和优秀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教材内容才是“语用型”教学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提高语用训练的时效性。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这个单元的这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因此教学时我便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山中访友》主要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带到文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优美的语句,进行语言的积累。最后再进行课堂练笔,进行仿写,并当堂交流。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能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感受的句子,再让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的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并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最后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在写法上的不同,并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仿写。这样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因“材”施教,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效性。
二、 言意融合,理解感悟与领悟表达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他所说的“再语文一点”指的就是语文味,也就是语文课中所特有的语言个性和本色。“语文味”的内涵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的是文本的“言”,就是通过语文本身所独有的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打动学生;第二方面指的是课文的文本所承载的“意”,即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趣、意蕴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染学生;第三方面指的是“言”“意”想通,即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交融汇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言”“意”兼得,言意融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画面,把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接着再让学生把想到的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来,实现了形象到语言的转换;最后,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课文并想象画面,感受琴声旋律的变化。这样,通过图画、音乐、语言再现情景,渲染情景,描绘情景,把音乐、美术、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感染了学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言意融合的境界。
三、 抓训练点,促进语言文字训练落在实处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個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树立“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文本中有许多语言训练点,抓住文中的某个重点词、某个句式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做法。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真正有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课程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去发现和挖掘文章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教学《尊严》一课时,我把训练点放在“品读言行,感受尊严”上,让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到年轻人身上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杰克逊大叔真诚善良待人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本,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到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人文内涵,同时渗透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语言的表达。
四、 重视检测,有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它必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交际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换句话说,即语文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在日常的运用过程中获取并巩固的。因此,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特别要注意选取一些“运用”层面的内容,来检测学生的语用水平,进而发挥考试测评的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如:“王亮和刘明,为了一点小事,在自习课上大声争吵起来,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假如你是班长,你该如何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阻,请你写一段话。”这道题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也是不少学生都曾经遇到过的现实问题,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在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写出的答案当然就异彩纷呈、精彩绝伦了。在这一测评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就得到了真正的运用,所获得的语文价值也得到了真正地体现,通过测评学生感受到原来学好语文有这么多的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解决难题,还能够沟通人际关系,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就促使他们喜欢语文,想更好地学好语文,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蒋丽萍,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其实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也就是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把目标指向语言文字运用。新课改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语文老师要有语用意识,把“语用”贯穿于我们的阅读课堂教学中。
一、 因“材”施教,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实效性
叶圣陶曾经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语文阅读教材大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家名作,语句规范、优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文质兼美,我们要站在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语文教材作一个全方位的解读,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文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课文中所独有的语言魅力和优秀的表达技巧,这样的教材内容才是“语用型”教学的内容,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提高语用训练的时效性。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与自然”,这个单元的这四篇课文在表达上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因此教学时我便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山中访友》主要是“以读为主、以读代讲”,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接触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带到文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摘抄优美的语句,进行语言的积累。最后再进行课堂练笔,进行仿写,并当堂交流。教学《草虫的村落》时,我首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能表现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感受的句子,再让学生调动脑海中的已有的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会,并说说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最后回顾、总结本课和《山中访友》在写法上的不同,并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仿写。这样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和因“材”施教,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时效性。
二、 言意融合,理解感悟与领悟表达相结合
著名教育家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还要再语文一点,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语文教育。”他所说的“再语文一点”指的就是语文味,也就是语文课中所特有的语言个性和本色。“语文味”的内涵指的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指的是文本的“言”,就是通过语文本身所独有的语言文字内在的魅力打动学生;第二方面指的是课文的文本所承载的“意”,即通过文本的意象、意趣、意蕴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感染学生;第三方面指的是“言”“意”想通,即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交融汇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达到“言”“意”兼得,言意融合。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月光曲》第九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想象画面,把语言和形象有机结合;接着再让学生把想到的画面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来,实现了形象到语言的转换;最后,再让学生边听音乐边读课文并想象画面,感受琴声旋律的变化。这样,通过图画、音乐、语言再现情景,渲染情景,描绘情景,把音乐、美术、语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感染了学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达到了言意融合的境界。
三、 抓训练点,促进语言文字训练落在实处
崔峦先生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個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语言训练为中心,特别指出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树立“语用训练”的意识,并以此来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文本中有许多语言训练点,抓住文中的某个重点词、某个句式适时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做法。语言文字训练点确定得好,语言文字训练才会真正有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根据课程的年段目标、单元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字、词、句、段、篇等方面去发现和挖掘文章所蕴含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如教学《尊严》一课时,我把训练点放在“品读言行,感受尊严”上,让学生找出描写年轻人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感受到年轻人身上的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以及杰克逊大叔真诚善良待人的高贵品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本,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到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尊严的人文内涵,同时渗透如何写具体的方法,学习语言的表达。
四、 重视检测,有效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是它必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交际过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换句话说,即语文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的,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在日常的运用过程中获取并巩固的。因此,对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测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特别要注意选取一些“运用”层面的内容,来检测学生的语用水平,进而发挥考试测评的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如:“王亮和刘明,为了一点小事,在自习课上大声争吵起来,影响了班级的正常秩序。假如你是班长,你该如何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阻,请你写一段话。”这道题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也是不少学生都曾经遇到过的现实问题,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历,在这样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生的思维就活跃了,写出的答案当然就异彩纷呈、精彩绝伦了。在这一测评过程中,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就得到了真正的运用,所获得的语文价值也得到了真正地体现,通过测评学生感受到原来学好语文有这么多的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自己实现理想,解决难题,还能够沟通人际关系,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样就促使他们喜欢语文,想更好地学好语文,从而实现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作者简介:
蒋丽萍,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城关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