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2岁那年,我遇见了一位叫Beatrice的少女。
我是在一本儿童读物中与她相遇的。书中有一段介绍但丁和《神曲》的浅显文字,大约是说,但丁9岁时在遇到了比他小一岁的小姑娘Beatrice(文中是一个拙劣的译名),一见倾心。但Beatrice过早逝世,但丁悲痛万分。后来,但丁让她在《神曲》中复活,成为引领他的天使。
这不是童话中那种王子公主的完美爱情,却别有动人之处,只是过于简略。好奇之下,我设法从图书馆找来了一部《神曲》,似懂非懂地读着,尤其是Beatrice出现的那些诗行。后来又读到《新生》和一些考证,知道了更详细的故事全貌——那已是好几年之后了。
Beatrice大概姓Portinari,出身于佛罗伦萨的贵族家庭。18岁时,但丁与她再次相逢,她亲口的问候宛如仙乐,令他童年的爱慕重新复活。此后他们在一些社交场所频频见面。或许由于门第和婚约的压力,或许只是少男的羞怯,但丁从没表白过他的爱情,只是默默地为她写下哀伤的诗句。几年后,但丁娶了从小定下的未婚妻,Beatrice也由家里安排嫁给了一个丧偶的银行家,24岁就病故了。
两人有过更亲近的交往吗?(看上去仅是一般的相识)那几年但丁的诗名已经开始传播,她读过但丁的诗吗?在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又或者她对此丝毫不感兴趣?
Beatrice爱过但丁吗?几乎无迹可寻,只在《新生》中有一个地方写到,当听到但丁和其他女郎打得火热的谣言后,Beatrice一反常态,对他板起脸不理不睬。这是嫉妒的表现吗?又或许只是单纯的鄙薄?她是否一度觉察过但丁的爱火,为此烦恼抑或是暗喜?
在少年时代,我被这个几百年前的哀婉故事打动,一直在想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我将自己代入但丁的位置,仿佛回到了700年前的古城,追寻着Beatrice的身影。
对于在内地县城长大的我来说,生活在中古欧洲的Beatrice却并不遥远,反比同时代的女神近得多。那些同龄人挂在嘴边的名字,张曼玉、周慧敏、酒井法子、席琳·迪翁……她们住在海外的大都会,在全世界飞来飞去,过着一个小城少年无法想象的精彩生活。她们的美艳和才华令我炫目,但和我的世界没有交集。
Beatrice正相反。中世纪的佛罗伦萨是一座只有几万人的城镇,和我长大的县城正相仿;虽然门第高贵,但可以在街头不时相遇,也与平民少女无异;至于那种压抑着无法表白的氛围,90年代中学里的男生女生就更容易体会了。
Beatrice没有许多女名人的才华、功绩或风流韵事,她仿佛只是一位普通的少女,就像隔壁班上的美丽女孩一样。她的身影也时常与我暗自倾慕的一位少女重叠。我问自己:是她吗?不是她吗?
然而Beatrice又绝不普通。可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1283年12月31日开始的,那天,在中世纪阴郁的教堂之畔,白衣飘飘的她对少年但丁轻轻说了一句“你好”。有了那次街头的问候,才有了但丁对世俗生活和语言的激情,有了《新生》和《神曲》,有了彼特拉克和蒙娜丽莎,有了后来的一切。
她是美好人性的萌芽。对世界历史如是,对千百年来的每一个少年亦如是。
尽管但丁对这段情史的描绘已经小心翼翼地剔除了爱欲的成分,描绘成神爱般的抽象,但最初的相逢仍然能感到有血有肉的爱欲,这不是高尚精神的对立面,却在政治与历史的风雨飘摇中呵护和滋养着它,令但丁在几十年后有力量去建构重整世界的不朽的史诗,只为与她再一次的相逢。
也令我在她的目光下成长,学会爱与被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斯塔夫·多雷为《神曲》做的古典版画,这也是我对Beatrice惟一的具象感知。尤其是Beatrice在天女的簇拥中,出现在地上乐园的那一幅画——她头戴花冠,温柔地凝视着书外的我,美得令人心醉,令人心碎。
我是在一本儿童读物中与她相遇的。书中有一段介绍但丁和《神曲》的浅显文字,大约是说,但丁9岁时在遇到了比他小一岁的小姑娘Beatrice(文中是一个拙劣的译名),一见倾心。但Beatrice过早逝世,但丁悲痛万分。后来,但丁让她在《神曲》中复活,成为引领他的天使。
这不是童话中那种王子公主的完美爱情,却别有动人之处,只是过于简略。好奇之下,我设法从图书馆找来了一部《神曲》,似懂非懂地读着,尤其是Beatrice出现的那些诗行。后来又读到《新生》和一些考证,知道了更详细的故事全貌——那已是好几年之后了。
Beatrice大概姓Portinari,出身于佛罗伦萨的贵族家庭。18岁时,但丁与她再次相逢,她亲口的问候宛如仙乐,令他童年的爱慕重新复活。此后他们在一些社交场所频频见面。或许由于门第和婚约的压力,或许只是少男的羞怯,但丁从没表白过他的爱情,只是默默地为她写下哀伤的诗句。几年后,但丁娶了从小定下的未婚妻,Beatrice也由家里安排嫁给了一个丧偶的银行家,24岁就病故了。
两人有过更亲近的交往吗?(看上去仅是一般的相识)那几年但丁的诗名已经开始传播,她读过但丁的诗吗?在诗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吗?又或者她对此丝毫不感兴趣?
Beatrice爱过但丁吗?几乎无迹可寻,只在《新生》中有一个地方写到,当听到但丁和其他女郎打得火热的谣言后,Beatrice一反常态,对他板起脸不理不睬。这是嫉妒的表现吗?又或许只是单纯的鄙薄?她是否一度觉察过但丁的爱火,为此烦恼抑或是暗喜?
在少年时代,我被这个几百年前的哀婉故事打动,一直在想这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不知不觉中,我将自己代入但丁的位置,仿佛回到了700年前的古城,追寻着Beatrice的身影。
对于在内地县城长大的我来说,生活在中古欧洲的Beatrice却并不遥远,反比同时代的女神近得多。那些同龄人挂在嘴边的名字,张曼玉、周慧敏、酒井法子、席琳·迪翁……她们住在海外的大都会,在全世界飞来飞去,过着一个小城少年无法想象的精彩生活。她们的美艳和才华令我炫目,但和我的世界没有交集。
Beatrice正相反。中世纪的佛罗伦萨是一座只有几万人的城镇,和我长大的县城正相仿;虽然门第高贵,但可以在街头不时相遇,也与平民少女无异;至于那种压抑着无法表白的氛围,90年代中学里的男生女生就更容易体会了。
Beatrice没有许多女名人的才华、功绩或风流韵事,她仿佛只是一位普通的少女,就像隔壁班上的美丽女孩一样。她的身影也时常与我暗自倾慕的一位少女重叠。我问自己:是她吗?不是她吗?
然而Beatrice又绝不普通。可以说,欧洲的文艺复兴正是从1283年12月31日开始的,那天,在中世纪阴郁的教堂之畔,白衣飘飘的她对少年但丁轻轻说了一句“你好”。有了那次街头的问候,才有了但丁对世俗生活和语言的激情,有了《新生》和《神曲》,有了彼特拉克和蒙娜丽莎,有了后来的一切。
她是美好人性的萌芽。对世界历史如是,对千百年来的每一个少年亦如是。
尽管但丁对这段情史的描绘已经小心翼翼地剔除了爱欲的成分,描绘成神爱般的抽象,但最初的相逢仍然能感到有血有肉的爱欲,这不是高尚精神的对立面,却在政治与历史的风雨飘摇中呵护和滋养着它,令但丁在几十年后有力量去建构重整世界的不朽的史诗,只为与她再一次的相逢。
也令我在她的目光下成长,学会爱与被爱。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古斯塔夫·多雷为《神曲》做的古典版画,这也是我对Beatrice惟一的具象感知。尤其是Beatrice在天女的簇拥中,出现在地上乐园的那一幅画——她头戴花冠,温柔地凝视着书外的我,美得令人心醉,令人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