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11年6月10日
被访者:梁斌
访谈者:褚泽
访谈者按:梁斌是辽宁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在接受采访前,梁斌刚刚主持完报社的员工转制签约会,报社内一批原本享受事业编待遇的职工,以签订新劳动合同的方式,身份转成企业编制。梁斌说,这意味着他们报社转企改制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实在他心里,对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报刊转企改制有着非常复杂的感受,“我能成为一名新闻人,要感谢新闻出版行业多年来的渐进改革。但遗憾的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当年的一个小梦想无法实现了。”
与我有关的盗窃案
这个所谓的“小梦想”,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一家钢铁企业上班。“当时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了。家里人好不容易才帮我找到这家企业,可上班没两个月,心就凉了。”
当时国企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1993年社会平均工资400多元。我所在的这家钢铁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老职工每个月也只能开180元左右,还总拖欠工资。我开始和父母闹着要辞职,可他们坚决不同意。
上班半年后,厂里发生了一宗盗窃案。
一天夜里,一个在厂子里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领着自己16岁的儿子用三轮车从单位食堂偷了两袋半大米,100多斤白菜。在从厂围墙的豁口往外运时,被厂保卫处当场抓获。
职工们求情说这位老职工妻子患病多年,家里确实困难。但由于当时厂内接连发生职工偷盗行为,这次厂领导决定不再内部处理,将这名老职工扭送到公安局。这位职工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我终于和家里人摊牌,我对我爸说:“你总不希望若干年后有一天,我带着你的孙子靠偷东西度日吧?”
我办了停职去异地寻找机会,选择去沈阳发展,沈阳和南方比还相对落后,但至少在北方,已经是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当时的沈阳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新北站开发区、张士开发区等正在孕育之中,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但我都不感兴趣,我的理想是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稳定。
很幸运,来沈阳不久,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某报社因为全面改版,招聘编辑记者的广告。上面说,招聘职工是合同制,如工作出色,可转为事业编。
从1993年开始,沈阳传媒产业也迈出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原本直属于各个机关的机关报开始尝试着走向社会。因为对于一半靠财政拨款,一半靠自己创收的机关报而言,必须要考虑先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这次面向社会招聘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工作出色,可转为事业编”这句话很吸引我。我很向往事业编那种铁饭碗,没有下岗的忧虑,没有对未来的恐慌。而且有了编制就可以真正在这个城市扎根,成为沈阳人。
7年
因为当时这家报社也是第一次面向社会扩招,本身也没有经验。我依靠自己在大学内刊上发表的文章,就轻松被录取了。
我成为了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每天都奔跑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昼夜不分地采访、写稿。
报社内部一半是体制内职工,一半是我这样的聘任制职工。聘任的职工在竞争机制下工作刻苦努力,很快成为报社中坚力量。而体制内职工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但由于工薪体系不同,收入却明显高于聘任制职工。
可让我们这批聘任制职工失望的是,在报社工作了两年多,报社却再没有提当初“工作出色转为事业编”的承诺。
后来我才意识到,并非是报社食言,而是整个新闻行业的方向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公开向社会招聘,聘任制职工在新闻行业内的数量翻倍增长,成为新闻行业的主力军。但那么多的人,不可能都转为体制内员工的,换句话说,时代大潮变了,新闻行业不会再有“工作优秀转为事业编”这个说法了。
1998年开始,沈阳新闻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报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报社相继出台了残酷的竞争淘汰制度。2000年3月,我竟遭到报社的末尾淘汰。
干了7年记者竟然失业了。我已经30岁了,在沈阳没有亲人,接下来要怎样谋生?更糟糕的,我本来有个当小学教师的女友,我们感情很好。教师的待遇是参照事业编的,毫无下岗的危险。可在我被报社辞退不到一周的时间,女友就提出分手。
我不理解,甚至有一次追到了女友的家里。女友的父母问我是不是在报社犯了什么错误才被辞退。经我详细解释,女友的父母听愣了,半天才说,你不是报社的正式员工啊,我们家里一直以为你是报社的正式职工。
编制的浮云
2000年到2002年,我干过企业宣传员、企划公司文案、广告公司业务员,换了10多个职业。2002年春,沈阳迎来了第二轮报业竞争大潮,多家新的报社、杂志社开始涌现。屡次报考公务员失败的我重新开始应聘,重新成为记者。
经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我比过去更拼命、更疯狂,也更成熟。
2004年,因工作出色我被报社聘为部门主任。2005年,被聘任为采访中心副主任。2008年,又成为采访中心主任、总编助理、编委会成员。2010年,我跳槽至另一家报社,担任该报社副总编辑。
有人说我开始走运,但我不这么认为。帮助我成功的是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从第二次重新当记者开始,我就把所谓的稳定当成了一个梦想,而不再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我将自己定位在一生都需要奋斗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看待世界,人就变得积极了很多。
2011年年初,我所在的报社展开转企改制工作。这意味着,报社内原有体制内职工和聘任制职工并存的现象将彻底改变,报社将变成企业。那些体制内职工要么选择回到上一层事业单位,要么留下来,但身份将变成企业编制。
绝大多数事业编的编采职工,都选择了留下来和报社一同转为企业。因为大家都知道,转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且时至今日,成为企业职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保障了。我们现在都有完备的五险一金,收入也不低于事业编制。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通过这次转制,我终于撇开了多年前留下的阴影,这些年来,无论取得什么成绩,上升到什么位置,都觉得自己并不稳定,是这个城市的一棵浮萍。我时时担心2000年的那一幕在自己身上重演。可如今,不怕了。
这并不是因为已经稳定,而是因为我明白,从今往后,这个行业都不会再有永远的稳定,都要靠竞争和实力生存。既然大家是平等的,那就表明我已经成为这城市中的一员,就不必再恐慌。
十年一觉编制梦。还好,它让所有人都醒了。我并不孤独。
责编/ 王深
ws@lnddgr.cn
被访者:梁斌
访谈者:褚泽
访谈者按:梁斌是辽宁一家报社的副总编。在接受采访前,梁斌刚刚主持完报社的员工转制签约会,报社内一批原本享受事业编待遇的职工,以签订新劳动合同的方式,身份转成企业编制。梁斌说,这意味着他们报社转企改制的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实在他心里,对这次全国范围内的报刊转企改制有着非常复杂的感受,“我能成为一名新闻人,要感谢新闻出版行业多年来的渐进改革。但遗憾的是,随着改革的推进,我当年的一个小梦想无法实现了。”
与我有关的盗窃案
这个所谓的“小梦想”,要从1993年说起。
那一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黑龙江省一家钢铁企业上班。“当时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了。家里人好不容易才帮我找到这家企业,可上班没两个月,心就凉了。”
当时国企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1993年社会平均工资400多元。我所在的这家钢铁企业由于连年亏损,老职工每个月也只能开180元左右,还总拖欠工资。我开始和父母闹着要辞职,可他们坚决不同意。
上班半年后,厂里发生了一宗盗窃案。
一天夜里,一个在厂子里工作了20多年的老职工,领着自己16岁的儿子用三轮车从单位食堂偷了两袋半大米,100多斤白菜。在从厂围墙的豁口往外运时,被厂保卫处当场抓获。
职工们求情说这位老职工妻子患病多年,家里确实困难。但由于当时厂内接连发生职工偷盗行为,这次厂领导决定不再内部处理,将这名老职工扭送到公安局。这位职工被判处一年有期徒刑。
我终于和家里人摊牌,我对我爸说:“你总不希望若干年后有一天,我带着你的孙子靠偷东西度日吧?”
我办了停职去异地寻找机会,选择去沈阳发展,沈阳和南方比还相对落后,但至少在北方,已经是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当时的沈阳正处在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新北站开发区、张士开发区等正在孕育之中,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但我都不感兴趣,我的理想是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因为只有这样才算是稳定。
很幸运,来沈阳不久,就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某报社因为全面改版,招聘编辑记者的广告。上面说,招聘职工是合同制,如工作出色,可转为事业编。
从1993年开始,沈阳传媒产业也迈出了体制改革的步伐,原本直属于各个机关的机关报开始尝试着走向社会。因为对于一半靠财政拨款,一半靠自己创收的机关报而言,必须要考虑先在体制上进行改革,这次面向社会招聘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工作出色,可转为事业编”这句话很吸引我。我很向往事业编那种铁饭碗,没有下岗的忧虑,没有对未来的恐慌。而且有了编制就可以真正在这个城市扎根,成为沈阳人。
7年
因为当时这家报社也是第一次面向社会扩招,本身也没有经验。我依靠自己在大学内刊上发表的文章,就轻松被录取了。
我成为了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每天都奔跑在突发事件的现场,昼夜不分地采访、写稿。
报社内部一半是体制内职工,一半是我这样的聘任制职工。聘任的职工在竞争机制下工作刻苦努力,很快成为报社中坚力量。而体制内职工的工作量相对较少,但由于工薪体系不同,收入却明显高于聘任制职工。
可让我们这批聘任制职工失望的是,在报社工作了两年多,报社却再没有提当初“工作出色转为事业编”的承诺。
后来我才意识到,并非是报社食言,而是整个新闻行业的方向已经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报社开始公开向社会招聘,聘任制职工在新闻行业内的数量翻倍增长,成为新闻行业的主力军。但那么多的人,不可能都转为体制内员工的,换句话说,时代大潮变了,新闻行业不会再有“工作优秀转为事业编”这个说法了。
1998年开始,沈阳新闻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报纸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报社相继出台了残酷的竞争淘汰制度。2000年3月,我竟遭到报社的末尾淘汰。
干了7年记者竟然失业了。我已经30岁了,在沈阳没有亲人,接下来要怎样谋生?更糟糕的,我本来有个当小学教师的女友,我们感情很好。教师的待遇是参照事业编的,毫无下岗的危险。可在我被报社辞退不到一周的时间,女友就提出分手。
我不理解,甚至有一次追到了女友的家里。女友的父母问我是不是在报社犯了什么错误才被辞退。经我详细解释,女友的父母听愣了,半天才说,你不是报社的正式员工啊,我们家里一直以为你是报社的正式职工。
编制的浮云
2000年到2002年,我干过企业宣传员、企划公司文案、广告公司业务员,换了10多个职业。2002年春,沈阳迎来了第二轮报业竞争大潮,多家新的报社、杂志社开始涌现。屡次报考公务员失败的我重新开始应聘,重新成为记者。
经过了两年颠沛流离的生活,我比过去更拼命、更疯狂,也更成熟。
2004年,因工作出色我被报社聘为部门主任。2005年,被聘任为采访中心副主任。2008年,又成为采访中心主任、总编助理、编委会成员。2010年,我跳槽至另一家报社,担任该报社副总编辑。
有人说我开始走运,但我不这么认为。帮助我成功的是这些年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从第二次重新当记者开始,我就把所谓的稳定当成了一个梦想,而不再是人生奋斗的目标。我将自己定位在一生都需要奋斗的位置上,从这个角度看待世界,人就变得积极了很多。
2011年年初,我所在的报社展开转企改制工作。这意味着,报社内原有体制内职工和聘任制职工并存的现象将彻底改变,报社将变成企业。那些体制内职工要么选择回到上一层事业单位,要么留下来,但身份将变成企业编制。
绝大多数事业编的编采职工,都选择了留下来和报社一同转为企业。因为大家都知道,转制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而且时至今日,成为企业职工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也并不是没有保障了。我们现在都有完备的五险一金,收入也不低于事业编制。为什么不留下来呢?
通过这次转制,我终于撇开了多年前留下的阴影,这些年来,无论取得什么成绩,上升到什么位置,都觉得自己并不稳定,是这个城市的一棵浮萍。我时时担心2000年的那一幕在自己身上重演。可如今,不怕了。
这并不是因为已经稳定,而是因为我明白,从今往后,这个行业都不会再有永远的稳定,都要靠竞争和实力生存。既然大家是平等的,那就表明我已经成为这城市中的一员,就不必再恐慌。
十年一觉编制梦。还好,它让所有人都醒了。我并不孤独。
责编/ 王深
ws@lnddg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