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素质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种,后天的素质也称素养。数学素养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形成的,它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相融合,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人的品德行为全面发展。数学本身的特点会使受教育者受到优良品质的熏陶。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于是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然后纷纷在练习本上凭经验试探着画图。有的同学会先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然后以BC为一边,B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从而得到△ABC。有的同学还可能会有另外的画法。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判定刚才作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应当进行论证。随后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定理进行证明。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是让学生凭经验画图而得到的,那么就产生了“画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便得出了判定定理。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此外,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应重视上好每章开头的起始课,注意向同学交待以下几个问题:(1)承上启下,即这一章内容建立在已有某些知识的基础上,又是学习后续某些知识的基础;(2)指出不同,即指出与其它类似知识的区别;(3)需要解决的问题;(4)全章的结构。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
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 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在数学活动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
数学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就本质而言,就是围绕这个思维活动的教学。假若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这种思维活动,就不可能学好数学。为了强化数学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用眼看老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老师的讲授和同学的问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诸多问题;开口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
在数学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动脑,是大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路、搭桥。此外,数学课还应担负起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任务,以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为此,应把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参与中受到科学的思维训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数学活动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
一、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思想建设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要求教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不能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育人于教书中,树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使数学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成为数学化的教育,让学生学习、参与数学化过程,充分发挥数学的形式训练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教师应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课堂气氛,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激发手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稳定的兴趣是一个人个性表现的重要方面,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营造生动、新颖的情景而激发出来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稳定兴趣或是由他们学习数学的成功、或是由老师生动而引人入胜的讲解等诸多因素带来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创设问题情景是数学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这一堂课上,我首先复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设计了这样一段开场白——
有这样一个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请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请大家试试看。
于是学生们先画出残余图形,然后纷纷在练习本上凭经验试探着画图。有的同学会先用量角器量出∠C的度数,然后以BC为一边,B为顶点,画出∠B=∠C,∠B与∠C的另一边相交得到顶点A,从而得到△ABC。有的同学还可能会有另外的画法。
这时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以上两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是不是等腰三角形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判定刚才作出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应当进行论证。随后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全等定理进行证明。
在这里,等腰三角形是让学生凭经验画图而得到的,那么就产生了“画出的图形究竟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便得出了判定定理。这样就改变了过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
此外,为了减少学生在学习中的盲目性,应重视上好每章开头的起始课,注意向同学交待以下几个问题:(1)承上启下,即这一章内容建立在已有某些知识的基础上,又是学习后续某些知识的基础;(2)指出不同,即指出与其它类似知识的区别;(3)需要解决的问题;(4)全章的结构。
三、发现数学中的残缺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也“有惑”,激发学生想学习下去的欲望
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残缺不全”,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思维的机会。当然,这儿指的“残缺不全”是指数学知
识因为认知能力的不够而不完整,在我们的教课书中,数学始终在自我矛盾中发展的。还有指数学中的不和谐“比比皆是”,也构成了数学的残缺美,为丰富数学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比如:某教师在教学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使用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题:某市体委从甲、乙两名运动员中选拔一名运动员参加全运会,每人射击5次,打中的环数为:甲:7环、8环、9环、8环、8环;乙:5环、10环、6环、9环、10环。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选 谁参加全运会比较合适?于是同学们对甲乙二人的成绩作了分析:(1)平均数:两人都是8环;(2)中位数:甲是8环,乙是9环;(3)众数:甲是8环,乙是10环。明显从中位数和众数两项指标上看,乙都优于甲,但是市体委领导却选中了甲运动员参加全运会,你认为公平吗?谈谈理由。学生激情高涨。是啊,都觉得应由乙参加全运会,因为运动员的成绩主要指标是平均数,在平均数相同的条件下,为什么不让乙运动员去,因为乙的发挥极不稳定。成绩的稳定性要用另一种量来表示。于是学生迫切想继续研究能够表现成绩稳定的量——方差。但是教师却并不急于讲解,只对学生说在以后的教材中会学习到,这样留下一个不完美的结局,让学生去研讨、解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习的兴趣。
四、在数学活动教学中重视素质教育
数学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教学就本质而言,就是围绕这个思维活动的教学。假若学生在课堂上不参与这种思维活动,就不可能学好数学。为了强化数学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即让学生用眼看老师的板书和演示;动耳听老师的讲授和同学的问答;动脑思考课堂上的诸多问题;开口回答老师的提问;动手演算例题、习题和作图。
在数学课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动脑,是大脑所进行的思维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指路、搭桥。此外,数学课还应担负起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任务,以达到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目的。为此,应把数学教学设计成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在数学活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参与中受到科学的思维训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真正达到全面优化学生素质的目的。数学活动教学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对数学教师来说,只有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中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这一形势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