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笔者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与2010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进行了比较。从分析中可知2015年版《中国药典》将无菌检查法完善成为更加科学并与国际接轨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 中国药典;2015版;无菌分析法
0 引言
无菌检查法是针对无菌或灭菌药品、敷料及器械等的无菌可靠性而建立的检查法, 即药品、敷料和器械等的无菌可靠性可通过无菌检查来确认, 而无菌检查的可信度与抽样量、检验用的培养基质量、材料、操作环境和无菌技术等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国药典的无菌检查法在每一新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无菌检查法自20 世纪60 年代载入《中国药典》, 在以后的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版、2015版药典中,对培养基种类及质量要求、样品的分类及检验量、检验方法等均进行了不断改进。
1 之前几版药典改动分析
1985年版将1977年版中的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合二为一,有利于细菌的检出,也减少了工作量。培养基质量检查用菌种增加了藤黄微球菌, 其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非致病菌, 它对营养要求较严格,生长较慢,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代表菌株有更多优点;1985年版还删除了1977年版中处理抗生素供试品的离子交换树脂法,保留了青霉素酶法。1990年版将薄膜过滤法的冲洗量修订为每次100 mL。1995年版在对制备好的培养基的要求中加入了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在无菌检查接种前,培养基指示剂氧化层的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约1/5。否则,需经水浴煮沸加热,只限加热1次”;1995年版在对供试品进行无菌检查时要求“取1支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作阴性对照”,尽管这样的阴性对照无法考察操作过程的污染,但较前几版药典仍是一个可喜的突破。2000年版规定“凡无菌检查中,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阴性对照”,这样的阴性对照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培养基、溶剂和相关器具灭菌不彻底和操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误判现象。2005年版较前几版药典在无菌检查的方法上有了质的飞跃,规定了当进行药品的无菌检查时应进行方法验证,通过方法验证(即抑细菌和抑真菌试验),确定供试品的检验条件和方法,保证了无菌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细化了样品的处理,增加了油膏和软膏类供试品、气(喷)雾剂类供试品、装有药物的注射器供试品、具有导管的医疗器械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方法;对无菌检查中使用的所有阳性对照菌的传代次数均要求控制在5代以内。
2010年版《中国药典》及之前版本收录的无菌检查法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在检查理念、培养体系、方法要求等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国家药品安全规划与标准提高的目标下,2015 年版《中国药典》借鉴国外药典先进技术经验,以新的控制理念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对无菌检查法的检测范围及环境要求、培养体系、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偏差调查与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做了较大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无菌检查法,修订后的无菌检查法正逐步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笔者对比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解读201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增修订概况,以推动新版药典的贯彻实施。
2 检测范围和环境要求的变化
2.1 检测范围
2010 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的相关内容统一为新的标准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各部之间相同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其检查范围增大,要求更明确、严格。除了规定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原料、辅料、生物制品及其他品种外,还将无菌医疗器具明确纳入检查范围。无菌医疗器具与无菌药品的使用密切相关,影响着无菌药品的安全使用。医疗器具在提高救治质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环境病原菌的传播工具,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新的要求必将严格无菌医疗器具的监管,降低安全风险。
2.2 环境要求
新版药典无菌控制理念要求检测环境应与检测需求相适应,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目前,国际上对无菌检测环境无明确要求,但原则上无菌检查的试验环境应不低于无菌药品的生产关键区域环境。相比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的要求,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无菌检查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环境必须达到无菌检查的要求”。无菌检查条件和无菌检查具体要求应是什么呢?2015年版《中国药典( 四部) 》通则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无菌检查应在B级背景下的A 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隔离系统中进行。新版药典这一要求比之前的环境要求更严格,在无菌操作、预防措施、洁净度确认、隔离系统验证和环境监控等方面要求一致。新版药典在通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和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对试验环境和环境监控有更详细、具体的指导,增强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靠性和规范性。
3 方法适用性试验的变化
3.1 名称的修订
2015 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将方法验证试验修订为方法适用性试验。验证与适用性均是为保证方法的合理、有效而对方法进行的测评,然而其侧重点不同。方法学验证是通过实验证明方法的运行符合分析应用要求的过程,侧重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适用性把仪器确认、电子系统、分析方法、操作、样品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评价,控制分析条件诸因素的影响,使检测活动能达到预期目标。方法适用性试验包含方法验证试验,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为全面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和确认的概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确认的目的是证明药典分析方法或法定分析方法适用于被测样品,被测样品的质量可控,方法可行,同时还证明方法使用人员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药典分析方法或法定分析方法。新版药典将原来的“验证、证明”的表述修订为“确认”,更准确。
3.2 菌种及菌液制备
增加了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为菌液制备中的稀释剂和洗脱剂,pH7.0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除了能提供适宜的渗透压、良好的细胞修复环境外,还消除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代谢产物引起的酸碱度变化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方法适用性试验使用的菌种与培养基灵敏度使用的菌种略有不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大肠埃希菌代替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对很多抗生素都天然耐药,药物敏感度不高,不适合做方法适用性。但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对培养体系的营养要求高,所以适合做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3.3 薄膜过滤法
薄膜过滤法是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无菌检查法的首选方法,其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尤其是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具有不易污染的优势而在薄膜过滤法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版药典删除了“取出滤膜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改良马丁培养基中”,淘汰了开放式薄膜过滤的操作方式。另外,在培养时间上要求不得超过5d,对方法适用性试验进程提出了比较灵活的要求。
3.4 直接接种法
当样品的性状不允许,且经多种方法前处理后仍无法采用薄膜过滤法的供试品,可采用直接接种法,由于培养体系的不同,方法适用性试验所使用的培养基的接种管数也与2010 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接种管数有差异。2010年版规定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8管,改良马丁培养基4 管;2015年版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各6管。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四部) [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36-140.
[2] 范一灵,冯震,钟玮,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核心区微生物污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事,2014,28( 6):586-590.
关键词: 中国药典;2015版;无菌分析法
0 引言
无菌检查法是针对无菌或灭菌药品、敷料及器械等的无菌可靠性而建立的检查法, 即药品、敷料和器械等的无菌可靠性可通过无菌检查来确认, 而无菌检查的可信度与抽样量、检验用的培养基质量、材料、操作环境和无菌技术等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国药典的无菌检查法在每一新版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和提高。无菌检查法自20 世纪60 年代载入《中国药典》, 在以后的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版、2015版药典中,对培养基种类及质量要求、样品的分类及检验量、检验方法等均进行了不断改进。
1 之前几版药典改动分析
1985年版将1977年版中的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合二为一,有利于细菌的检出,也减少了工作量。培养基质量检查用菌种增加了藤黄微球菌, 其是自然环境中常见的非致病菌, 它对营养要求较严格,生长较慢,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代表菌株有更多优点;1985年版还删除了1977年版中处理抗生素供试品的离子交换树脂法,保留了青霉素酶法。1990年版将薄膜过滤法的冲洗量修订为每次100 mL。1995年版在对制备好的培养基的要求中加入了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在无菌检查接种前,培养基指示剂氧化层的颜色不得超过培养基深度约1/5。否则,需经水浴煮沸加热,只限加热1次”;1995年版在对供试品进行无菌检查时要求“取1支好氧菌、厌氧菌培养基作阴性对照”,尽管这样的阴性对照无法考察操作过程的污染,但较前几版药典仍是一个可喜的突破。2000年版规定“凡无菌检查中,均应取相应溶剂和稀释剂同法操作,作阴性对照”,这样的阴性对照从根本上避免了因培养基、溶剂和相关器具灭菌不彻底和操作人员操作失误造成的误判现象。2005年版较前几版药典在无菌检查的方法上有了质的飞跃,规定了当进行药品的无菌检查时应进行方法验证,通过方法验证(即抑细菌和抑真菌试验),确定供试品的检验条件和方法,保证了无菌检查方法的科学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一步细化了样品的处理,增加了油膏和软膏类供试品、气(喷)雾剂类供试品、装有药物的注射器供试品、具有导管的医疗器械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方法;对无菌检查中使用的所有阳性对照菌的传代次数均要求控制在5代以内。
2010年版《中国药典》及之前版本收录的无菌检查法与国际通用的标准在检查理念、培养体系、方法要求等诸多方面有显著差异。在国家药品安全规划与标准提高的目标下,2015 年版《中国药典》借鉴国外药典先进技术经验,以新的控制理念為指导,结合我国国情对无菌检查法的检测范围及环境要求、培养体系、方法适用性、检查方法、偏差调查与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做了较大修订,进一步完善了无菌检查法,修订后的无菌检查法正逐步与国际通用标准一致。笔者对比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解读2015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增修订概况,以推动新版药典的贯彻实施。
2 检测范围和环境要求的变化
2.1 检测范围
2010 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的相关内容统一为新的标准方法,解决了长期以来各部之间相同方法要求不一致的问题,其检查范围增大,要求更明确、严格。除了规定药典要求无菌的药品、原料、辅料、生物制品及其他品种外,还将无菌医疗器具明确纳入检查范围。无菌医疗器具与无菌药品的使用密切相关,影响着无菌药品的安全使用。医疗器具在提高救治质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环境病原菌的传播工具,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新的要求必将严格无菌医疗器具的监管,降低安全风险。
2.2 环境要求
新版药典无菌控制理念要求检测环境应与检测需求相适应,体现科学、合理的原则。目前,国际上对无菌检测环境无明确要求,但原则上无菌检查的试验环境应不低于无菌药品的生产关键区域环境。相比201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 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单向流空气区域内进行的要求,2015年版《中国药典》中规定“无菌检查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环境必须达到无菌检查的要求”。无菌检查条件和无菌检查具体要求应是什么呢?2015年版《中国药典( 四部) 》通则9203 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中给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无菌检查应在B级背景下的A 级单向流洁净区域或隔离系统中进行。新版药典这一要求比之前的环境要求更严格,在无菌操作、预防措施、洁净度确认、隔离系统验证和环境监控等方面要求一致。新版药典在通则9203药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指导原则和9205 药品洁净实验室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对试验环境和环境监控有更详细、具体的指导,增强了方法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靠性和规范性。
3 方法适用性试验的变化
3.1 名称的修订
2015 年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将方法验证试验修订为方法适用性试验。验证与适用性均是为保证方法的合理、有效而对方法进行的测评,然而其侧重点不同。方法学验证是通过实验证明方法的运行符合分析应用要求的过程,侧重于方法本身的科学性。适用性把仪器确认、电子系统、分析方法、操作、样品等因素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评价,控制分析条件诸因素的影响,使检测活动能达到预期目标。方法适用性试验包含方法验证试验,范围更广,层次更高,更为全面的质量控制策略。分析方法验证、转移和确认的概念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方法确认的目的是证明药典分析方法或法定分析方法适用于被测样品,被测样品的质量可控,方法可行,同时还证明方法使用人员有能力成功地操作药典分析方法或法定分析方法。新版药典将原来的“验证、证明”的表述修订为“确认”,更准确。
3.2 菌种及菌液制备
增加了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作为菌液制备中的稀释剂和洗脱剂,pH7.0无菌氯化钠- 蛋白胨缓冲液除了能提供适宜的渗透压、良好的细胞修复环境外,还消除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积累的代谢产物引起的酸碱度变化而带来的不利影响。方法适用性试验使用的菌种与培养基灵敏度使用的菌种略有不同,方法适用性试验以大肠埃希菌代替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为假单胞菌属菌种,对很多抗生素都天然耐药,药物敏感度不高,不适合做方法适用性。但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对培养体系的营养要求高,所以适合做培养基适用性检查。
3.3 薄膜过滤法
薄膜过滤法是历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无菌检查法的首选方法,其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等优点,尤其是全封闭式薄膜过滤器具有不易污染的优势而在薄膜过滤法中得到广泛应用,新版药典删除了“取出滤膜接种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改良马丁培养基中”,淘汰了开放式薄膜过滤的操作方式。另外,在培养时间上要求不得超过5d,对方法适用性试验进程提出了比较灵活的要求。
3.4 直接接种法
当样品的性状不允许,且经多种方法前处理后仍无法采用薄膜过滤法的供试品,可采用直接接种法,由于培养体系的不同,方法适用性试验所使用的培养基的接种管数也与2010 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接种管数有差异。2010年版规定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8管,改良马丁培养基4 管;2015年版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与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各6管。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四部) [M].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136-140.
[2] 范一灵,冯震,钟玮,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核心区微生物污染调查与分析[J].中国药事,2014,28( 6):58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