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变为开放包容的课堂,把阅读话语的自由权还给学生,同时给予信任和欣赏,学生就敢大胆想,自由说,随心所想而写,旁批作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就会逐渐被学生爱上并继续信笔涂鸦下去,涂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
关键词:阅读 精彩 旁批 浅析
在文章旁作些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写下你读到此处的所思所想,记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翻开学生的书,不论是初中生的还是高中生的,基本上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做讲解的记录,学生自己阅读时的理解、欣赏、心得的痕迹却踪影难觅。阅读中学生自己去了那里?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展现学生自己阅读的痕迹在哪里?
其实,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不是很难,就从认认真真做旁批开始。
旁批,可是对句段的,也可是对篇章的。可在阅读中进行,也可在回味时补充。可以古注今,洋为中用,也可以行约经典,自由地读,开放的想,创新地理解。
1.用古诗句做旁批。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的唱歌。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四周的一切披上银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用名人名言做旁批。
(1)博雷欣赏儿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胜不骄,败不妥。
(2)苏霍姆林斯基《致儿女的心信》——才之一字,所以粉碎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维系世界。
(3)张乡绅的攀谈。——团结就是力量
3.用名篇名句做旁批。
(1)苏霍姆林斯基《致儿女的心信》——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2)曹文轩《孤独之旅》。——高尔基《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3)《唐睢不辱使命》。——《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莱蒙托夫《祖国》。——郭沫若《炉中煤》:“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摸样!”
(5)《曹刿论战》。——《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用流行歌曲做旁批。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信乐团《死了都要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张惠妹“爱的很深,所以心会疼”。
5.用生活实例做旁批。
(1)“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牡丹花水(大西北人给滚开的水取的名字,满含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盼望)。
(2)王鼎钧《那树》。——高速公路间的唐槐;昔日伐木工,今日造林人。
6.用熟语做旁批。
(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得理不饶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手是朋友。
(3)“公将战,曹刿请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特别说明三处旁批。
一是“团结就是力量”。学生认为张乡绅的攀谈带有明显的目的,那就是竭力拉拢,形成新的势力群,以享受跟多利益。学生的这个旁批表达很新鲜,诙谐又灵活,褒语贬用。
二是“爱得很深,所以会心疼”。学生告诉我这是张惠妹的一首情歌。但用在这里,的却可以用最少的语言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为什么作者会“常含泪水”。
三是“死了都要爱”。这是信乐团的成名曲目,虽然是极口语化的一句话,却把感情表达得够味、够痛快。
学生在这三处所展现的旁批给人很大启示:教师的阅读语言和学生的阅读语言是不一样的。用正面意义的名言、用流行歌曲来如此注解经典篇目,没有框框限制的鲜活灵动的理解是多么富有生命力啊。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是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这些旁批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阅读、思考、表达,正是学生在慢慢地积极建构自己,养成自己。
学生不是没有进行自己的阅读,而是太习惯于从教师那里接受,没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很精彩。看来只要教师把课堂变为开放包容的课堂,把阅读话语的自由权还给学生,同时给予信任和欣赏,学生就敢大胆想,自由说,随心所想而写,旁批作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就会逐渐被学生爱上并继续信笔涂鸦下去,涂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
在阅读时,写阅读笔记也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总之,在阅读中运用好不同方法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与文本与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体验开阔视野,从而产生新看法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阅读 精彩 旁批 浅析
在文章旁作些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可以写下你读到此处的所思所想,记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翻开学生的书,不论是初中生的还是高中生的,基本上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所做讲解的记录,学生自己阅读时的理解、欣赏、心得的痕迹却踪影难觅。阅读中学生自己去了那里?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展现学生自己阅读的痕迹在哪里?
其实,重视学生自己的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也不是很难,就从认认真真做旁批开始。
旁批,可是对句段的,也可是对篇章的。可在阅读中进行,也可在回味时补充。可以古注今,洋为中用,也可以行约经典,自由地读,开放的想,创新地理解。
1.用古诗句做旁批。
(1)“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我来了,我走的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的唱歌。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四周的一切披上银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用名人名言做旁批。
(1)博雷欣赏儿子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胜不骄,败不妥。
(2)苏霍姆林斯基《致儿女的心信》——才之一字,所以粉碎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维系世界。
(3)张乡绅的攀谈。——团结就是力量
3.用名篇名句做旁批。
(1)苏霍姆林斯基《致儿女的心信》——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2)曹文轩《孤独之旅》。——高尔基《海燕》:“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3)《唐睢不辱使命》。——《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莱蒙托夫《祖国》。——郭沫若《炉中煤》:“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摸样!”
(5)《曹刿论战》。——《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用流行歌曲做旁批。
(1)“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信乐团《死了都要爱》。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张惠妹“爱的很深,所以心会疼”。
5.用生活实例做旁批。
(1)“我是贫穷,|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牡丹花水(大西北人给滚开的水取的名字,满含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盼望)。
(2)王鼎钧《那树》。——高速公路间的唐槐;昔日伐木工,今日造林人。
6.用熟语做旁批。
(1)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得理不饶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手是朋友。
(3)“公将战,曹刿请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里特别说明三处旁批。
一是“团结就是力量”。学生认为张乡绅的攀谈带有明显的目的,那就是竭力拉拢,形成新的势力群,以享受跟多利益。学生的这个旁批表达很新鲜,诙谐又灵活,褒语贬用。
二是“爱得很深,所以会心疼”。学生告诉我这是张惠妹的一首情歌。但用在这里,的却可以用最少的语言使学生深刻领会到为什么作者会“常含泪水”。
三是“死了都要爱”。这是信乐团的成名曲目,虽然是极口语化的一句话,却把感情表达得够味、够痛快。
学生在这三处所展现的旁批给人很大启示:教师的阅读语言和学生的阅读语言是不一样的。用正面意义的名言、用流行歌曲来如此注解经典篇目,没有框框限制的鲜活灵动的理解是多么富有生命力啊。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是并不能简单地由老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这些旁批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阅读、思考、表达,正是学生在慢慢地积极建构自己,养成自己。
学生不是没有进行自己的阅读,而是太习惯于从教师那里接受,没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很精彩。看来只要教师把课堂变为开放包容的课堂,把阅读话语的自由权还给学生,同时给予信任和欣赏,学生就敢大胆想,自由说,随心所想而写,旁批作为一种好的读书方法就会逐渐被学生爱上并继续信笔涂鸦下去,涂出属于学生自己的精彩。
在阅读时,写阅读笔记也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所以,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
总之,在阅读中运用好不同方法的旁批,才能更好的让学生体验与文本与编者与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体验开阔视野,从而产生新看法的过程。这也是我们教师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