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专家与教学实践贴得更近些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831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经过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同伴互助以及专家指导这三个过程,而尤其是专家的指导,能够为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解疑答难,能够给我们提出切实的指导性意见,指明今后前进的方向,从而让我们有一种“如拨云雾见青天”的感觉。正是基于此,时下,很多地区都热衷于请专家来做讲座,以此来促进本地区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实际的效果又如何呢?笔者也聆听过不少次这样的讲座,每一次讲座,诺大的会场总是座无虚席,济济一堂。可是,仔细看一看,认真听讲座的人却没有几个,打瞌睡、小声讲话、看报纸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虽然在听着,脸上却是茫然的表情,根本就没有产生思想共鸣。为何会如此呢?笔者在工作之余与许多同事谈及此事,都有同样的感觉:这些讲座的内容理论性太强,有许多专业名词我们都听不懂,就如云里雾里一般;同时这些专家所讲的内容都是旁征博引,却没什么让我们感到“亲近”的教育教学事例,与我们自己的工作实践联系不大,给人一种食之无味的感觉,倒成了我们的“催眠曲”了。
  呵,专家讲座竟然成了催眠曲,讲座现场竟然成了睡觉聊天的场所,这是多么的荒唐!听讲座,本应该是重温讲座者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分享其丰富的经验,汲取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其精湛的教学技艺,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时候,但为何这些讲座引不起教师的共鸣,让教师无动于衷呢?那是因为这些讲座者并未考虑到“学情”(即听课教师理论素养有高低、知识经验有多少、关注的话题有差异等),如讲座者不能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不能关注我们的需要,以教育实践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理论,大谈理论,使我们如坠云雾之中;或讲座者求全求深,立意高远,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一大堆,但对于我们听众却感觉空洞、专而无用,如听天书一般;或只是新理念的传声筒,总以为教师是一张白纸,什么也不懂,其实所讲的内容教师们早已心知肚明,即使是举例子,也是一些老掉牙的例子,试问,这样的讲座怎能与听课教师产生共鸣?
  笔者不禁想起前不久在《人民日报》(2007年3月21日第四版)上所阅读的一篇题为《与大地贴得更近些》的文章。文章讲述了有两位堪称中国的骄傲的科学家(一位是袁隆平:从1964年就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水稻组合“南优1号”,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一位是李振声:从1956年起走上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研究之路,一走就是50年。他研究培育的“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已达50多个,效益巨大)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业绩的原因。其中文章中有这样一段令人感动的文字:是深入实际勤于实践的奋斗精神成就了他们的辉煌业绩。早在1969年,李振声就到陕西宝鸡农村蹲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下地。而年近八旬的袁隆平现在依然穿上水田靴,经常到水稻田里走一走,看一看。他有句著名的话就是“书本上种不出水稻”。这两位身上沾满泥点子的科学家,就像普通的农民一样,经常忙碌在田间地头。实践出真知、出成果。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锤炼出知识分子的真正本色,才能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李振声做研究时,从收集资料、选题、试验设计,到做调查、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论文,一步一个脚印。小麦育种,他平均需要8年时间才能育成一个新品种。而袁隆平“没有上班下班制,因为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大风大雨都要去”。探索和揭示规律,需要反复试验。没有踏实的作风,耐不住寂寞,是绝对不行的。
  “书本上种不出水稻”!这句话说得多好啊!笔者并不否认,我们教师应该多读一些书,包括理论书,但这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根植于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什么我们喜欢听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等名师的课堂教学?为什么我们喜欢听魏书生的讲座报告?因为我们这些一线教师心里最清楚:我们想听的是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能给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起具体指导作用的内容。如在新课程理论下,课该怎么备怎么上,小组活动该怎么组织,作文教学如何生活化,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而这些名师能够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从一线教师的客观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用自己生动的教育教学案例让我们懂得如何去解决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使我们能够从讲座中学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内容!
  如果专家们重论文、重观点,轻实践,坐在书斋里,印在杂志上,那么,他们的讲座内容就难以转化为我们教育教学的实际生产力。试问,如果讲座者只是采取单方面说教的方法对教师进行灌输,高高在上(“台上一人高谈阔论,台下一片埋头笔记”),空洞而不实际,说教而没有互动,这样的讲座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专家给我们的讲座内容都写在了纸上,那还需他们照本宣科读一遍干什么,只需复印一份给我们就行了,还需要浪费我们这么多人好几个小时的时间干什么?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就更远。”什么是大地?对于科学家来说,实践就是大地;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教育教学的实践就是大地;对于专家们来说,我们的实际需要就是大地(我们的需要自然就是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对于讲座来说,那引起我们的共鸣、发自我们内心的掌声就是大地!专家们,请别只是坐在主席台上敲击笔记本的键盘,请走下“神坛”,走近听课教师,因为你们讲座的真正目标应该为了我们需要,为了我们教育教学的实践!
其他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备课后精心设计的书面语言,是教师对教材理解程度的深浅及自身素质优劣的外在表现,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华,是教材中本课知识的筋骨,是辅助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体现,教师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连结点。科学的板书设计内容精练,概括,图文并茂,表达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突出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路,培育学生智力。学生似在欣赏一幅艺术作品,在愉悦的心
当前,课堂上流于形式的活动安排、低效甚至无效的行为指导俯拾皆是。此类课堂大多都有这样一个典型特征,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热闹,学生状态比较活跃,师生互动积极,但思维含量和教学效率相对偏低,没有数学思维参与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作为“万能”手段更是掺合其中,以致经常出现思维缺位的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拟透视当前热闹课堂中数学思维缺位的现象,权作参考。    一、 问题设定,无思维方向    案例1: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学体育课程愈加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其中田径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增强学生的体质,另一方面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学习兴趣
从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两个方面,对培智学校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培智学校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摘 要:语感对于英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小学阶段的英语语感培养为以后学生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就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感培养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使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培养深厚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感培养;方法;策略  对于现在的中国孩子来说,英语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起便开始接触英语,然而,英语教学虽然起步早,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考试成绩非常
在教师群体中肯定会夹杂着各种不同的声音,作为校长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以敏锐的眼光识别各种不同的声音,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感情因素所左右。    一、 高音未必“真豪杰”    华老师是一位数学老师,因为家属的原因去年刚调入一所新的学校。到新校后校长问他除了会教数学外还擅长教什么?是否可以考虑改行教语文?因为该校正缺少一位语文教师。从未教过语文的他竟然在校长面前一拍胸脯说:“语文是我的特长,在
对不同品种和树龄美国杂交柳树的化学成分、成浆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S625 2年生木素含量为17.49,综纤维素含量为77.07;AS25 2年生木素含量为21.18,综纤维素含量为74.23
不知从何时开始,阅读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令人费解的“怪现象”:语文老师上公开课,总是对第二课时情有独钟,这早已成为开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一大默契。论及原由,口径出奇的一致:第一课
介绍我国含铁、含锰地下水的分布情况,阐述了铁、锰过量与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的关系,回顾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对生物固锰、除锰技术作了分析,指出当前技术工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前预习越来越被学校、老师重视起来。尤其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有效的课前30分钟预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培养学生兴趣,还能大大提高课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