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产优质多抗的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为材料,通过培育壮苗、精确基本苗、平衡精确施肥、浅湿灌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丰产高效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应用,667m2单产可稳定提高到700kg以上,比大面积增产15%以上。
关键词南粳44;栽培技术;示范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44-02
南粳44原名“宁4009”,属早熟晚粳稻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南粳38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2007年2月27日通过审定(苏审稻200709)。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9.5%(感病对照平均穴发病率87.6%)。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
1材料与方法
1.1示范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多抗早熟晚粳稻品种南粳44。
1.2示范地点
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姚家村、海南镇许马村、下圩镇刘文村,分别建成超高产攻关方、6.67hm2示范方和66.67hm2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区。
1.3种植方法
采用肥床旱育稀植、盘育小苗机插。
超高产攻关方:采用机插技术,5月24日播种,6月10~12日机插,行距30cm,株距12.8~13.7cm,单穴3~5株苗,密度1.65万穴/667m2,基本苗6.71万株/667m2。
6.67hm2示范方:机插方于5月24~26日分批播种,6月13日开始机插(叶龄3.5~4.0)移栽,平均行距30.0cm,株距12.9cm,密度1.72万株/667m2,基本茎蘖苗6.78万株/667m2;肥床旱育手栽方5月7~9日播种,6月10~13日移栽,平均行距27cm,株距14.8cm,密度1.67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03万株/667m2。大田期总施氮19.3kg/667m2,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8∶4.2。
66.67hm2示范区:机插示范区于5月26开始分批播种,6月13日开始机插(叶龄3.5~4.0)移栽,行距30.0cm,株距13.2cm,实插穴数1.68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6.92万株/667m2;肥床旱育手栽示范区5月8~10日播种6月12~17日移栽,平均行距26.7cm,株距14.8cm,密度1.69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52万株/667m2。
各层次示范方按Stanford公式确定施氮量,机插方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肥床旱方稀植方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并增施磷钾肥。
1.4观察和测定内容
移栽期考察秧苗素质,栽后定期定点考察苗情和叶龄进程、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测产、室内考种和实产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南粳44的产量及产量分布
通过钓鱼、海南和下圩南粳44典型田块进行理论测产与实产验收,南粳44机插17块田平均产量达到723.8kg/667m2,其中1.09hm2超高产机插攻关方实收产量777kg/667m2;肥床旱育22块田平均单产744.4kg/667m2。可以看出,南粳44在机插和育苗移栽的条件下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采取肥床早播育壮苗移栽,更有利于充分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从示范区南粳44产量分布情况来看(表1),调查的39块典型田块中,平均单产743.8kg/667m2,其中单产800kg/667m2以上有4块,面积占10.3%;单产750~800kg/667m2的有12块,占30.8%;单产700~750kg/667m2的有18块,占46.1%;单产700kg/667m2以下的有5块,占12.8%;最低单产为677.2kg/667m2。
2.4叶面积、干物质动态
典型田块调查,南粳44中苗移栽田孕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7.7~8.2,抽穗期有效群体叶面积指数6.9~7.5,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缓慢,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仍有3.4~4.0;小苗机插田够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为1.47,拔节期4.46,孕穗期7.95,抽穗期7.32,成熟期3.58。因此,合理的叶面积发展动态是实现南粳44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定南粳44物质积累动态,中苗移栽的南粳44产量750kg/667m2以上的典型田成熟期生物产量为1 386 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542.5kg/667m2;700~750kg/667m2类型田,成熟期平均生物产量为1 290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489.5kg/667m2。小苗机插田700kg/667m2的田块,够苗期生物产量平均56.85kg/667m2,拔节期平均242.6 kg/667m2,抽穗期平均805.9kg/667m2,成熟期为1 289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483.1 kg/667m2。由此可见,南粳44高产栽培条件下拔节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水平较高,特别是抽穗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3栽培策略与技术措施
3.1栽培策略
分析南粳44典型田块产量(Y)与穗数(X1)、每穗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的函数关系,小苗机插类型田为:Y=-2 304.066 84 30.961 34X1 5.755 68X2 8.241 01X3 29.277 5X4,X1、X2、X3、X4对Y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47、0.779、0.257和0.164,可见南粳44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有效穗;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中苗移栽类型田为:Y=-2 321.374 86 35.927 94X1 5.395 15X2 7.664 13X3 30.864 01X4,X1、X2、X3、X4对Y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36、0.479、0.282和0.259。在中苗移栽的情况下,以穗粒数、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较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关系相对较小。因此,在南粳44高产栽培策略应坚持穗粒共增,主攻大穗,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2技术措施
3.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粳稻抽穗期日均温25℃左右时,结实率最高;灌浆成熟期日均温21℃左右,千粒重最高。结合兴化市的气象资料,粳稻的适宜抽穗期为8月25日前后,南粳44播种至抽穗的天数为110d左右,从而推算出,南粳44在苏中稻区应立足早播,最适宜中苗移栽稻播期在5月上旬,机插稻应根据大田茬口坚持适期播种(5月下旬前),过迟播种不利于品种潜力的发挥。在育秧方式上强调采用肥床稀播旱育,秧大田比1∶12~15,秧田播种量35kg/667m2,机插采取盘育方式,每盘播种芽谷140~145g,同时及早施用断奶肥,适施送嫁肥,坚持适龄壮秧移栽。
3.2.2合理株行配置,优化群体。针对南粳44分蘖性较好、穗型弹性大的特点,在保证大田基本苗的前提下,合理株行配置,改善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拔节后的绿叶面积,延缓后期高效叶面积衰减速度。机插稻一般掌握株距13cm左右,密度1.7万穴/667m2,每穴4株苗;中苗移栽掌握行距27cm,株距14~15cm,密度1.65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5万株/667m2左右。控制栽插深度,掌握在整地漫田12~24h后开始栽插,机插田沉实时间必须在24h以上,以控制栽插深度在2~3cm,提高移栽质量。
3.2.3平衡施肥,精确运筹。平衡施肥、精确运筹是实现南粳44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2008年示范区大田施纯N 20kg/667m2、P2O5 5.8kg/667m2、K2O 8.6kg/667m2,氮∶磷∶钾比为1∶0.29∶0.43,基蘖肥和穗肥运筹比例,中苗移栽为5.7∶4.3,小苗机插为6∶4。具体运筹上:一是增施有机肥,高产示范方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措施,提高有机肥的比例;同时依据示范区土壤特点,合理搭配磷、钾肥。二是按照Stanford公式精确设计氮肥用量,基肥用45%水稻专用肥30kg/667m2。中苗移栽在栽后3d田间水层自然落干露田1~2d后上水施分蘖肥,施尿素10.0~12.5kg/667m2。机插稻分别在机插后7d、12d分次施用分蘖肥,施尿素7.5kg/667m2、10kg/667m2。穗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倒4叶露尖,用45%复合肥30kg/667m2或尿素12.5~15.0kg/667m2,壮秆促穗;第2次在倒三叶期(8月6~8日)施尿素7.5~10.0kg/667m2,促保结合。具体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根据苗情、叶色灵活掌握,中期叶色过淡,可适当早施,加大用量;叶色过深可推迟施用并降低用量。
3.2.4节水模式灌溉,提高成穗率。示范实践表明,南粳44高产栽培的水浆管理,应坚持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群体茎蘖苗达到预计穗数80%~90%时全面烤田,穗分化期覆水后湿润灌溉,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间隙灌溉,后期养老稻,有效地调控群体,提高成穗率,改善穗质,同时实现健身栽培,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
3.2.5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生产安全。南粳44高产栽培病害重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虫害重点是防治纵卷叶螟、稻飞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原则,结合农业栽培措施增强抗逆性。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特点,实施全程预测预报,重点抓好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预防,以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
4结论
(1)南粳44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株高105~110cm,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特别好,抗倒性比较强,在目前苏中稻区缺乏迟熟中粳主导品种的情况下,可作为示范方(区)的主体品种。
(2)南粳44属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从稳定高产增效的角度出发,南粳44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更适宜采用中苗移栽,可充分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与品种优势。用于机插栽培方式则由于多采用小麦后茬口,成熟期偏迟,生产风险较大。
5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丰产高产栽培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
关键词南粳44;栽培技术;示范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1.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44-02
南粳44原名“宁4009”,属早熟晚粳稻品种,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经南粳38系统选育,于2004年育成,2007年2月27日通过审定(苏审稻200709)。该品种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叶色浅绿,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色好,抗倒性强,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感穗颈瘟,高感纹枯病、条纹叶枯病,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9.5%(感病对照平均穴发病率87.6%)。据农业部食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米质理化指标达到国标3级优质稻谷标准。
1材料与方法
1.1示范品种
选用优质高产多抗早熟晚粳稻品种南粳44。
1.2示范地点
兴化市钓鱼镇钓鱼村姚家村、海南镇许马村、下圩镇刘文村,分别建成超高产攻关方、6.67hm2示范方和66.67hm2集成技术应用示范区。
1.3种植方法
采用肥床旱育稀植、盘育小苗机插。
超高产攻关方:采用机插技术,5月24日播种,6月10~12日机插,行距30cm,株距12.8~13.7cm,单穴3~5株苗,密度1.65万穴/667m2,基本苗6.71万株/667m2。
6.67hm2示范方:机插方于5月24~26日分批播种,6月13日开始机插(叶龄3.5~4.0)移栽,平均行距30.0cm,株距12.9cm,密度1.72万株/667m2,基本茎蘖苗6.78万株/667m2;肥床旱育手栽方5月7~9日播种,6月10~13日移栽,平均行距27cm,株距14.8cm,密度1.67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03万株/667m2。大田期总施氮19.3kg/667m2,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8∶4.2。
66.67hm2示范区:机插示范区于5月26开始分批播种,6月13日开始机插(叶龄3.5~4.0)移栽,行距30.0cm,株距13.2cm,实插穴数1.68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6.92万株/667m2;肥床旱育手栽示范区5月8~10日播种6月12~17日移栽,平均行距26.7cm,株距14.8cm,密度1.69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52万株/667m2。
各层次示范方按Stanford公式确定施氮量,机插方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肥床旱方稀植方氮肥的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5.5∶4.5,并增施磷钾肥。
1.4观察和测定内容
移栽期考察秧苗素质,栽后定期定点考察苗情和叶龄进程、群体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成熟期测产、室内考种和实产调查。
2结果与分析
2.1南粳44的产量及产量分布
通过钓鱼、海南和下圩南粳44典型田块进行理论测产与实产验收,南粳44机插17块田平均产量达到723.8kg/667m2,其中1.09hm2超高产机插攻关方实收产量777kg/667m2;肥床旱育22块田平均单产744.4kg/667m2。可以看出,南粳44在机插和育苗移栽的条件下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采取肥床早播育壮苗移栽,更有利于充分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从示范区南粳44产量分布情况来看(表1),调查的39块典型田块中,平均单产743.8kg/667m2,其中单产800kg/667m2以上有4块,面积占10.3%;单产750~800kg/667m2的有12块,占30.8%;单产700~750kg/667m2的有18块,占46.1%;单产700kg/667m2以下的有5块,占12.8%;最低单产为677.2kg/667m2。
2.4叶面积、干物质动态
典型田块调查,南粳44中苗移栽田孕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7.7~8.2,抽穗期有效群体叶面积指数6.9~7.5,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缓慢,成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仍有3.4~4.0;小苗机插田够苗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为1.47,拔节期4.46,孕穗期7.95,抽穗期7.32,成熟期3.58。因此,合理的叶面积发展动态是实现南粳44高产栽培的一个重要指标。
测定南粳44物质积累动态,中苗移栽的南粳44产量750kg/667m2以上的典型田成熟期生物产量为1 386 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542.5kg/667m2;700~750kg/667m2类型田,成熟期平均生物产量为1 290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489.5kg/667m2。小苗机插田700kg/667m2的田块,够苗期生物产量平均56.85kg/667m2,拔节期平均242.6 kg/667m2,抽穗期平均805.9kg/667m2,成熟期为1 289kg/667m2,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为483.1 kg/667m2。由此可见,南粳44高产栽培条件下拔节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水平较高,特别是抽穗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3栽培策略与技术措施
3.1栽培策略
分析南粳44典型田块产量(Y)与穗数(X1)、每穗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的函数关系,小苗机插类型田为:Y=-2 304.066 84 30.961 34X1 5.755 68X2 8.241 01X3 29.277 5X4,X1、X2、X3、X4对Y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47、0.779、0.257和0.164,可见南粳44机插高产栽培条件下每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有效穗;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中苗移栽类型田为:Y=-2 321.374 86 35.927 94X1 5.395 15X2 7.664 13X3 30.864 01X4,X1、X2、X3、X4对Y的通径系数分别为0.436、0.479、0.282和0.259。在中苗移栽的情况下,以穗粒数、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较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关系相对较小。因此,在南粳44高产栽培策略应坚持穗粒共增,主攻大穗,在此基础上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3.2技术措施
3.2.1适时播种,培育壮秧。根据有关资料表明,粳稻抽穗期日均温25℃左右时,结实率最高;灌浆成熟期日均温21℃左右,千粒重最高。结合兴化市的气象资料,粳稻的适宜抽穗期为8月25日前后,南粳44播种至抽穗的天数为110d左右,从而推算出,南粳44在苏中稻区应立足早播,最适宜中苗移栽稻播期在5月上旬,机插稻应根据大田茬口坚持适期播种(5月下旬前),过迟播种不利于品种潜力的发挥。在育秧方式上强调采用肥床稀播旱育,秧大田比1∶12~15,秧田播种量35kg/667m2,机插采取盘育方式,每盘播种芽谷140~145g,同时及早施用断奶肥,适施送嫁肥,坚持适龄壮秧移栽。
3.2.2合理株行配置,优化群体。针对南粳44分蘖性较好、穗型弹性大的特点,在保证大田基本苗的前提下,合理株行配置,改善中后期群体通风透光条件,增加拔节后的绿叶面积,延缓后期高效叶面积衰减速度。机插稻一般掌握株距13cm左右,密度1.7万穴/667m2,每穴4株苗;中苗移栽掌握行距27cm,株距14~15cm,密度1.65万穴/667m2,基本茎蘖苗7.5万株/667m2左右。控制栽插深度,掌握在整地漫田12~24h后开始栽插,机插田沉实时间必须在24h以上,以控制栽插深度在2~3cm,提高移栽质量。
3.2.3平衡施肥,精确运筹。平衡施肥、精确运筹是实现南粳44高产超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2008年示范区大田施纯N 20kg/667m2、P2O5 5.8kg/667m2、K2O 8.6kg/667m2,氮∶磷∶钾比为1∶0.29∶0.43,基蘖肥和穗肥运筹比例,中苗移栽为5.7∶4.3,小苗机插为6∶4。具体运筹上:一是增施有机肥,高产示范方实施秸秆全量还田、增施生物有机肥等措施,提高有机肥的比例;同时依据示范区土壤特点,合理搭配磷、钾肥。二是按照Stanford公式精确设计氮肥用量,基肥用45%水稻专用肥30kg/667m2。中苗移栽在栽后3d田间水层自然落干露田1~2d后上水施分蘖肥,施尿素10.0~12.5kg/667m2。机插稻分别在机插后7d、12d分次施用分蘖肥,施尿素7.5kg/667m2、10kg/667m2。穗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倒4叶露尖,用45%复合肥30kg/667m2或尿素12.5~15.0kg/667m2,壮秆促穗;第2次在倒三叶期(8月6~8日)施尿素7.5~10.0kg/667m2,促保结合。具体施肥时间和施肥量根据苗情、叶色灵活掌握,中期叶色过淡,可适当早施,加大用量;叶色过深可推迟施用并降低用量。
3.2.4节水模式灌溉,提高成穗率。示范实践表明,南粳44高产栽培的水浆管理,应坚持清水栽插,寸水活棵,薄水分蘖,群体茎蘖苗达到预计穗数80%~90%时全面烤田,穗分化期覆水后湿润灌溉,穗期保持浅水层,灌浆结实期间隙灌溉,后期养老稻,有效地调控群体,提高成穗率,改善穗质,同时实现健身栽培,增强水稻的抗逆能力。
3.2.5综合防治病虫害,确保生产安全。南粳44高产栽培病害重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虫害重点是防治纵卷叶螟、稻飞虱。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统防统治的原则,结合农业栽培措施增强抗逆性。同时根据病虫害发生与危害特点,实施全程预测预报,重点抓好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预防,以及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治。
4结论
(1)南粳44株型紧凑,长势较旺,穗型中等,分蘖力较强,株高105~110cm,群体整齐度好,后期熟相特别好,抗倒性比较强,在目前苏中稻区缺乏迟熟中粳主导品种的情况下,可作为示范方(区)的主体品种。
(2)南粳44属早熟晚粳类型品种,从稳定高产增效的角度出发,南粳44在江苏里下河地区更适宜采用中苗移栽,可充分挖掘该品种的产量潜力与品种优势。用于机插栽培方式则由于多采用小麦后茬口,成熟期偏迟,生产风险较大。
5参考文献
[1] 凌启鸿,张洪程,丁艳锋,等.水稻丰产高产栽培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凌启鸿,张洪程,戴其根,等.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12):2457-2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