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这一主旋律融入中学生思想中,使之成为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驱动力?学校从引与扶、知与行、管与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引与扶;知与行;管与放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5-0003-03
作者简介]徐继元(1975—),女,广西灌阳人,本科,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这一主旋律融入中学生思想中,使之成为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驱动力?近几年来,我们认真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规律,在多角度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引与扶
“引”表现在德育中,就是引导、指导、诱导。所谓“扶”,即帮助、扶持。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很多的,我们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我们在教育中可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首先从爱学校、爱家乡做起,就是向学生提出要求,宣布计划和目标及实施方案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行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热爱学校和家乡的观念,主动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和积极做好事,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扶”着他们去走,多指导。如我们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极少数学生认识有偏差,行动不持久,我们就利用校会、班会和政治课教学反复强调。热爱祖国具体表现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总是“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的人,才能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
二、知与行
无论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某方面的知识,弄懂某方面的道理,这是使学生思想产生质变、获得进步的第一个步骤。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指挥的,然而人的行动还会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认识到了未必有行动。因此说,在“知”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引导,形成习惯,这时“知”才能巩固,“知”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就是遵循知与行的辩证教育框架的。在教育中分知(知国)、爱(爱国)、报(报国)三个层次进行,我们认为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所以,知国是基础,爱国是关键,抱国是目的。也就是说,知国、爱国是“知”,报国是“行”。因此说“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行”的“知”是失去意义的“知”,没有“知”的“行”,也就是盲目的“行”,是不巩固的“行”。只有将“知”与“行”结合实践,教育才真正有收效。这是“知”与“行”的第一个意义。“知”与“行”的第二个意义是“知”“行”互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知道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而通过“行”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使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又可以促进“行”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活动中,在讲明道理后,引导他们组织纪律检查和文明、卫生监督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回乡进行社会调查等。而恰恰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前途的光明,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教育,并自然而然地对爱学校、爱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更高层次的认识,又会激发他们更好的行动,“知”与“行”又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三、管与放
爱国主义教育总离不开“管”字。比如升国旗仪式时如何列队,大家的姿势怎样,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等要求,教师应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给予严格的监督。通过这种严而有序的管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祖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坚定他们爱国的自豪感。然而,人总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行为举止特征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 面,千口一腔,一切按我们的要求进行。在不逾规矩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往往呈多元化格局,人们的思想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那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只要不损国格、人格,只要没有辱国之行为,没有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东西,学生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不约束学生。比如,我校在学生中以班为单位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由学生来当实习班主任,代替班主任管理一部分事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爱校信心,得到了学生的赞成和学校领导、老师的肯定,也就打消了那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看法。这就是说,当管则管,当放则放,管有益于学生和社会,放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益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阔思维的爱国人才。
四、高与低
面对受教育的学生,教育者的姿态要做到“高”与“低”的结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才智见识、道德风范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学生高,否则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因此,我们时时要以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去培养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把他们引向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处处以师长自居,而要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待人,亲切地关心、勉励学生。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等。参观和祭扫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信念,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了思想,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因此我们既要站得高,又要放下架子;既要像老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既要理解学生,又不能随意迁就他们,迎合他们。只有把握好其间的关系,才能俯仰自如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学校“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理从严”的治校方针,在针对中学生多角度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艺术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积极的实践,成效显著。而要深入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还有许多新课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积极地探索、实践,把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更多、更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薛文杰.中国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2] 李卫.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引与扶;知与行;管与放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5-0003-03
作者简介]徐继元(1975—),女,广西灌阳人,本科,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这一主旋律融入中学生思想中,使之成为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驱动力?近几年来,我们认真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规律,在多角度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引与扶
“引”表现在德育中,就是引导、指导、诱导。所谓“扶”,即帮助、扶持。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很多的,我们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我们在教育中可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首先从爱学校、爱家乡做起,就是向学生提出要求,宣布计划和目标及实施方案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行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热爱学校和家乡的观念,主动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和积极做好事,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扶”着他们去走,多指导。如我们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极少数学生认识有偏差,行动不持久,我们就利用校会、班会和政治课教学反复强调。热爱祖国具体表现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总是“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的人,才能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
二、知与行
无论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某方面的知识,弄懂某方面的道理,这是使学生思想产生质变、获得进步的第一个步骤。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指挥的,然而人的行动还会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认识到了未必有行动。因此说,在“知”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引导,形成习惯,这时“知”才能巩固,“知”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就是遵循知与行的辩证教育框架的。在教育中分知(知国)、爱(爱国)、报(报国)三个层次进行,我们认为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所以,知国是基础,爱国是关键,抱国是目的。也就是说,知国、爱国是“知”,报国是“行”。因此说“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行”的“知”是失去意义的“知”,没有“知”的“行”,也就是盲目的“行”,是不巩固的“行”。只有将“知”与“行”结合实践,教育才真正有收效。这是“知”与“行”的第一个意义。“知”与“行”的第二个意义是“知”“行”互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知道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而通过“行”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使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又可以促进“行”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活动中,在讲明道理后,引导他们组织纪律检查和文明、卫生监督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回乡进行社会调查等。而恰恰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前途的光明,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教育,并自然而然地对爱学校、爱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更高层次的认识,又会激发他们更好的行动,“知”与“行”又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三、管与放
爱国主义教育总离不开“管”字。比如升国旗仪式时如何列队,大家的姿势怎样,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等要求,教师应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给予严格的监督。通过这种严而有序的管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祖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坚定他们爱国的自豪感。然而,人总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行为举止特征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 面,千口一腔,一切按我们的要求进行。在不逾规矩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往往呈多元化格局,人们的思想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那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只要不损国格、人格,只要没有辱国之行为,没有违反社会道德准则的东西,学生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不约束学生。比如,我校在学生中以班为单位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由学生来当实习班主任,代替班主任管理一部分事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爱校信心,得到了学生的赞成和学校领导、老师的肯定,也就打消了那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看法。这就是说,当管则管,当放则放,管有益于学生和社会,放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益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阔思维的爱国人才。
四、高与低
面对受教育的学生,教育者的姿态要做到“高”与“低”的结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才智见识、道德风范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学生高,否则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因此,我们时时要以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去培养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把他们引向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处处以师长自居,而要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待人,亲切地关心、勉励学生。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等。参观和祭扫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信念,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了思想,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因此我们既要站得高,又要放下架子;既要像老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既要理解学生,又不能随意迁就他们,迎合他们。只有把握好其间的关系,才能俯仰自如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学校“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理从严”的治校方针,在针对中学生多角度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艺术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积极的实践,成效显著。而要深入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还有许多新课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积极地探索、实践,把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更多、更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薛文杰.中国和平崛起视野下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2] 李卫.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