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就7~9年级阅读提出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的成败既关系到初中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又关系到初中生中考的成绩,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对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阅读指导工作、重视解读鉴赏诗词、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形象美等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探讨,旨在通过这些有效的方式提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有效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56-02
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物,且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可以说大部分中国文学主要是史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意思是说诗词是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文学载体,且其抒情性显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态度是畏惧、缺乏兴趣。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完善,对于含蓄、意义丰富的诗词不能够直接了解,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将枯燥的诗词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使抽象的诗词故事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笔者将其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融入一起,讲给学生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写词。在她18岁时候,和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两人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很幸福,但是,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两年,赵明诚就被派到了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县城做官,开始和李清照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丈夫不在身边了,李清照感觉很寂寞,一天天的数着日子盼丈夫归来,这样长时间的思念使得她越来越憔悴,一天天的瘦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看着院子里的菊花,想起来以前丈夫在家的时候陪自己赏花的情境,越想越觉得自己凄惨,尤其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走到窗前往外看,月光下,菊花随风摇曳,其孤单的身影和自己的身影颇为相似,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醉花阴》。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这首词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词的大意有了一定的掌握,纷纷自主阅读起来。
二、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读懂”诗词
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或者与现代字词含义有出入的词语,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者所要开展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一般初中语文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备注解释,教学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解释带领学生理解基本注解的含义,在理解注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才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读懂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了第一步的理解障碍后,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每首诗词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每首诗词所特有的情境。因此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读懂”诗词时,教学者还应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词时的心境都应当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思路和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
三、重视解读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诗词的解读鉴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许多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二)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诗词。
四、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具有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进而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只有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一)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这些描写景物的字词,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古诗词中形象的艺术美,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在诗词中找到这些描写景物形象的关键字词,并加以分析与欣赏。
(二)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形象美。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描述了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了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诗词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加以讨论,使他们都能领略到诗词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艺术形象之美,并且能够慢慢学会自我欣赏。
五、将读诗和写作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中考中虽然不考诗歌写作,但是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要求与指导,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对经典的诗歌进行熟读,确保诗歌可以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要求学生进行说写的练习,从而确保百炼成钢,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将诗词的教学按常规进行,老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词。另一方面,老师也要注重诗词赏析课程,通过进行诗歌的赏析和对比,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汲取一些研究者对于诗词的独到看法,这有益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口头或者是书面的作文,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并指导学生多进行名言名句的摘录,多进行模仿的写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
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诗歌学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优化诗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在介绍过程中,顺便介绍随着作者处境、内心的变化而创作出许多名作,如《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其内容都是属于借古讽今,感慨自我的壮志难酬。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初中诗词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2]窦海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青海教育,2009年Z1期
[3]肖绪佳.怎样进行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01期
[4]冯家纯.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07).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教学 有效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56-02
诗词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产物,且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从诗经楚辞、唐诗到宋词、元曲,可以说大部分中国文学主要是史诗。《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其意思是说诗词是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文学载体,且其抒情性显著。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如今中学生对于诗词学习的态度是畏惧、缺乏兴趣。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一、投其所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完善,对于含蓄、意义丰富的诗词不能够直接了解,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投其所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将枯燥的诗词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使抽象的诗词故事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笔者将其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融入一起,讲给学生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博览群书,才思敏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写词。在她18岁时候,和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两人志趣相投,婚后生活很幸福,但是,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两年,赵明诚就被派到了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县城做官,开始和李清照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丈夫不在身边了,李清照感觉很寂寞,一天天的数着日子盼丈夫归来,这样长时间的思念使得她越来越憔悴,一天天的瘦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李清照看着院子里的菊花,想起来以前丈夫在家的时候陪自己赏花的情境,越想越觉得自己凄惨,尤其到了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走到窗前往外看,月光下,菊花随风摇曳,其孤单的身影和自己的身影颇为相似,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醉花阴》。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对这首词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对词的大意有了一定的掌握,纷纷自主阅读起来。
二、加强阅读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读懂”诗词
古诗词中会出现很多生僻字或者与现代字词含义有出入的词语,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者所要开展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一般初中语文书中都会有详细的备注解释,教学者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些解释带领学生理解基本注解的含义,在理解注解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对诗词的含义进行理解。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具体含义才保证学生能够结合语言和自己的理解来读懂字里行间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进行了第一步的理解障碍后,教学者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知人论世的学习。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背景,只有了解了每首诗词的时代背景才能理解每首诗词所特有的情境。因此在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的“读懂”诗词时,教学者还应当对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讲解,像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作词时的心境都应当给学生进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思路和蕴含的感情进行理解。
三、重视解读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诗词的解读鉴赏,是诗词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去解读鉴赏一首诗词,笔者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细读诗题,感知诗词的内容。许多诗词的题目向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的简洁地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夏完淳的《别云间》,这首诗的题目,不仅交代了地点(云间),又表明了情感(别),一看诗题未读诗句我们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主旨——诀别故乡之作。可见,我们指导学生阅读诗词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诗题。
(二)抓住诗眼,体会诗词的情感。鉴赏诗歌,不仅要抓诗的题目,更要把握诗词中提挈全诗、凝练传神的关键字眼,这就是所谓的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例如,学习李煜的《相见欢》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之后老师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词应用怎样的一种感情来读?可否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呢?”这样的提问就是在启发学生寻找文中的诗眼。学生明确是“离愁”。的确,这个词就是诗眼。接着,教师可用这个诗眼继续教学,提问:“作者写了哪些离愁别绪,为什么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这样就通过诗眼把学生带入到诗词的意境之中,能够使学生深入去探究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意象,感悟诗词的意象美。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进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基本固定的,如“杨柳”,用来表达离别思念之情;“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所以,阅读诗词,只有抓住作品中的意象,了解意象所象征的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体悟诗词的意象美,真正读懂诗词。
四、注重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具有的形象美
形象是诗词中用以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具体事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是相辅相生的,写具体事物的形象能感抽象的思想情感,写抽象的思想情感能见具体事物的形象,充分体现作者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古诗词中的形象都是经过作者选择、刻画,注入自己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进而产生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只有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容易感受到诗词中的美。 (一)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具有形象美。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中的形象:“花”、“鸟”都是美好的事物形象,与“溅泪”、“惊心”相结合,以美景反衬出作者沉痛的心情,更显“感”之深,“恨”之切,充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再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景用事,写了十种景物,唤起读者视觉形象。既然写早行,鸡声、月就是典型景物,听到鸡叫,天上还有月亮,就开始收拾行装赶路;既然写早行,人的活动、霜就是典型事物,看到人收拾行装,桥上还有寒霜。旅途之景与梦中之景对比,眼里之景与心里之情完美结合,表现出“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的思家之情,从十种景物上感受到家乡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分析这些描写景物的字词,让学生能从中感受到古诗词中形象的艺术美,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在诗词中找到这些描写景物形象的关键字词,并加以分析与欣赏。
(二)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艺术形象美。古诗词中人物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描述了一个豪放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他淡泊名利、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了一个情深义重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诗人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些诗词中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诗句进行重点分析,让学生加以讨论,使他们都能领略到诗词中人物形象所具有的艺术形象之美,并且能够慢慢学会自我欣赏。
五、将读诗和写作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中考中虽然不考诗歌写作,但是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作能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要求与指导,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对经典的诗歌进行熟读,确保诗歌可以烂熟于心,另一方面要要求学生进行说写的练习,从而确保百炼成钢,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首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可以将诗词的教学按常规进行,老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词。另一方面,老师也要注重诗词赏析课程,通过进行诗歌的赏析和对比,让学生对诗歌有更加全面的理解,汲取一些研究者对于诗词的独到看法,这有益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多多练习口头或者是书面的作文,注重日常的知识积累,并指导学生多进行名言名句的摘录,多进行模仿的写作。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就会在诗歌写作的过程中有一种“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觉。
而在课外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的课外诗歌学习的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优化诗词教学资源,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优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在介绍过程中,顺便介绍随着作者处境、内心的变化而创作出许多名作,如《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其内容都是属于借古讽今,感慨自我的壮志难酬。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地对其进行整合、优化,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初中诗词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2]窦海明.古诗词教学方法谈[J].青海教育,2009年Z1期
[3]肖绪佳.怎样进行诗词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1年01期
[4]冯家纯.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