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有效诊断、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对100例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年龄大、女性、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留置导尿、合并其他疾病为感染危险因素,尿培养显示老年糖尿病尿路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产气肠杆菌。经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尿路感染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结论:对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同等重要。适当的选择敏感抗生素,尽量避免导尿,定期检查尿常规。
【关键词】 糖尿病; 泌尿道感染;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87
糖尿病和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所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尿路感染为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严重,病程长,不易控制。积极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10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20年。其中男22例,女78例;年龄40~80岁,平均(61.9±10.3)岁,留置导尿患者12例;尿频53例,尿急39例,尿痛34例,腰痛15例,肉眼血尿5例,发热23例,无症状菌尿18例。全部病例均常规留清洁中段尿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6例,表皮葡萄球菌24例,其余为产气肠杆菌,粪肠球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血糖7.0~15.0 mmol/L 65例,>15.0 mmol/L 35例。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凡是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细菌尿指: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无临床症状,则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2)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1]。本院采取第一种方法。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血糖 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主要使用胰岛素,59例患者因合并不同其他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13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点滴;其余46例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两次(诺和灵30R预混胰岛素,早晚各1次);其余41例采用口服药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
1.2.2 抗感染 首选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钠)抗生素,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为敏感抗生素,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并给予对症治疗。严重感染采用联合用药,并加强营养支持。疗程7~21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尿急、尿频、尿痛、血尿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转阴,尿菌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菌落计数减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尿常规转阴,尿菌仍阳性;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反而加重,尿菌检查达不到正常标准者。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患者血糖控制在6.0~7.8 mmol/L。治愈68例,显效28例,好转4例。其中年龄大、女性、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留置导尿、合并其他疾病为感染危险因素。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其发生率35%~90%[2]。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高血糖状态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损害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各种功能:趋化作用、黏附和吞噬作用,以及细胞内杀伤作用[3]。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防御机能下降,而且部分老年人对糖尿病重视不佳,病情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易致尿路感染。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患者膀胱扩张迟缓,膀胱残余尿量增多及慢性尿潴留,有利于细菌的滋长繁殖,是尿路感染不易治愈的原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是由于女性尿道解剖结构特点[4],并发慢性妇科疾病可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途径或分泌物污染尿道引起感染;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酸度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容易引起细菌感染。长期高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又造成器官供血下降,防御功能减弱,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定植、繁殖,从而易受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有报道,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糖尿病是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因之一[5]。导尿可损伤尿道黏膜,增加感染机会,留置导尿易发生上行感染,应尽量减少留置导尿。同时合并前列腺疾病、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尿流不畅,减弱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也易发生尿路感染。对于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同样重要,应及早有效地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尿糖转阴或微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有效、安全的抗生素,尽快控制病情,减少二重感染机会,缩短病程。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尽量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应足量长疗程。同时加强糖尿病教育,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指导患者清淡饮食,严格控制血糖,多饮水,定期排尿,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导尿,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给予增强免疫力的制品,减少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病,并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控制。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9.
[2]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13.
[3]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57.
[4] 王夏涟,闫德春,郭仕林.老年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79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0,2(2):46-47.
[5] 叶任高,孙川.尿路感染诊疗现状[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 (5): 359.
(收稿日期:2012-03-31)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关键词】 糖尿病; 泌尿道感染;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0.087
糖尿病和尿路感染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糖尿病所致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尿路感染为其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病情严重,病程长,不易控制。积极预防及及时治疗是控制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关键,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患者100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史2~20年。其中男22例,女78例;年龄40~80岁,平均(61.9±10.3)岁,留置导尿患者12例;尿频53例,尿急39例,尿痛34例,腰痛15例,肉眼血尿5例,发热23例,无症状菌尿18例。全部病例均常规留清洁中段尿培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56例,表皮葡萄球菌24例,其余为产气肠杆菌,粪肠球菌。实验室检查,尿常规,白细胞+~++++,脓细胞+~+++。血糖7.0~15.0 mmol/L 65例,>15.0 mmol/L 35例。
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凡是真性细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真性细菌尿指:在排除假阳性的前提下,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105/ml,如无临床症状,则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有意义的细菌尿,且为同一菌种;(2)膀胱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1]。本院采取第一种方法。
1.2 治疗方法
1.2.1 控制血糖 采用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糖尿病,主要使用胰岛素,59例患者因合并不同其他合并症,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其中13例使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点滴;其余46例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两次(诺和灵30R预混胰岛素,早晚各1次);其余41例采用口服药治疗,将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
1.2.2 抗感染 首选喹诺酮类、三代头孢类(如头孢曲松钠)抗生素,培养结果出来后根据培养结果调整为敏感抗生素,同时嘱患者多饮水,并给予对症治疗。严重感染采用联合用药,并加强营养支持。疗程7~21d。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尿急、尿频、尿痛、血尿发热等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转阴,尿菌阴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尿菌落计数减少;好转:临床症状减轻,尿常规转阴,尿菌仍阳性;无效:上述临床症状无好转或反而加重,尿菌检查达不到正常标准者。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患者血糖控制在6.0~7.8 mmol/L。治愈68例,显效28例,好转4例。其中年龄大、女性、病程长、糖化血红蛋白高、留置导尿、合并其他疾病为感染危险因素。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其发生率35%~90%[2]。糖尿病患者并发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高血糖状态使血浆渗透压升高,损害嗜中性粒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的各种功能:趋化作用、黏附和吞噬作用,以及细胞内杀伤作用[3]。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防御机能下降,而且部分老年人对糖尿病重视不佳,病情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易致尿路感染。由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造成患者膀胱扩张迟缓,膀胱残余尿量增多及慢性尿潴留,有利于细菌的滋长繁殖,是尿路感染不易治愈的原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是由于女性尿道解剖结构特点[4],并发慢性妇科疾病可直接蔓延或经淋巴途径或分泌物污染尿道引起感染;女性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酸度下降,外阴皮肤黏膜变薄,容易引起细菌感染。长期高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又造成器官供血下降,防御功能减弱,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定植、繁殖,从而易受感染。老年糖尿病患者多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尿路感染的临床症状可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有报道,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糖尿病是复杂性尿路感染的病因之一[5]。导尿可损伤尿道黏膜,增加感染机会,留置导尿易发生上行感染,应尽量减少留置导尿。同时合并前列腺疾病、尿路结石、泌尿系肿瘤等使尿路梗阻、尿流不畅,减弱了尿道黏膜对细菌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也易发生尿路感染。对于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的治疗,控制血糖与控制感染同样重要,应及早有效地控制血糖,使血糖接近正常,尿糖转阴或微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有效、安全的抗生素,尽快控制病情,减少二重感染机会,缩短病程。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联合应用两种抗生素,尽量减少广谱抗生素的应用,应足量长疗程。同时加强糖尿病教育,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指导患者清淡饮食,严格控制血糖,多饮水,定期排尿,注意个人卫生,尽量减少导尿,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必要时给予增强免疫力的制品,减少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发病,并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控制。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529.
[2] 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13.
[3]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57.
[4] 王夏涟,闫德春,郭仕林.老年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79例临床分析[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0,2(2):46-47.
[5] 叶任高,孙川.尿路感染诊疗现状[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3,9 (5): 359.
(收稿日期:2012-03-31)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