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不可动摇的基础,2004-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农业,“三农”问题无疑成为了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十五时期”以来,国家持续深化改革农业方面税制,从逐步取消农业税,转而向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财政支农惠农力度逐年加大,农业直补资金规模日益增长。资金覆盖面愈加广泛,资金规模愈加扩大,资金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据WTO《农业协议》,狭义的农业补贴,即是农业直补;更简单来讲,农业直补资金就是农业专项资金中所有涉及直接补贴的部分。
审计机关应本着维护政策执行,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积极开展对农业直补资金的跟踪监督审计。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内容,大体上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相似,包括对其资金来源、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内控制度、以及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其目的一是以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中心,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防止挤占挪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三是监督和服务并重,促进政策的完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但不同于一般财政专项资金,我国农业直补资金因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补贴品种复杂,手续相对繁琐
以最大限度地支农惠农为目的,我国目前已实行的农业直补项目大都属于分项式补贴,即不同的对象视不同的条件领取不同的补贴,且一般要求直补到户(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广,农户数量巨大、种植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种类繁杂,再加上补贴的种类和相关规定繁多,导致相当部分农民对补贴政策了解不清楚,整个直补补贴工作宣传压力大、运行程序烦琐、工作成本较高、工作量大。
二、补贴资金分散,规模较小
同样是由于人口分布广、人数巨大的原因,导致补贴资金较为分散,几百上千亿发放出去,实际发放到户不过几十数百元,发放难度较大。除此之外,补贴资金要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审核拨付,发放补贴的资金链较长。
三、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政策都难免有其局限性,农业直补政策也不例外。一是补贴效用的局限性。因为农户拿到手上的补贴金额都不大,对促进增收的力度有限。二是补贴对象范围的局限性。三是补贴政策延续性的局限。
由于農业直补资金的上述特点,使农业直补资金审计也相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审计范围广,力量不足。农业直补资金从资金的筹集到层层发放,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县乡镇村农户多个层级,更涉及许多工作人员及数亿农民群众,范围极其广大。如要保证审计的质量,达到一定检查比例,目前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二)政策性较强,不易把握。农业直补资金从补贴粮食、补贴种子、补贴牲畜、补贴农机具……几乎涵盖从生产力、生产资料乃至产成品销售等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共分为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此外还可根据地区或情况的不同,各地方根据工作实际又在全国性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补充建立了许多实施细则,使资金细分成更多项目。每一类别的政策相对独立,专业性较强,令审计人员不易把握。
(三)审计手段原始,事倍功半。相比较针对社保资金、金融资金等同样涉及范围较广的资金审计,因农村信息化条件相对落后,农业资金越到基层信息化技术越无法得到应用,许多资料都是人工记录操作,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阻碍,通常核实一项直补资金需要翻阅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甚至需要走访地处偏远、联络不便的乡村,运用传统的审计方式事倍功半。
(四)问题金额较小,审计成本相对过高。由于农业直补资金发放到户(人)时金额较小,问题线索分散、且相对独立,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对疑点及问题进行排查时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即使查出问题,检查出的问题金额汇总起来却不大,审计成果不明显,却耗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本。
同时,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等多种原因,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呈现如下现状:
(1)着重真实合法审计。目前对农业直补资金的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开展检查的阶段。更着重于查错纠弊,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促进直补制度的健全完善,但较少从绩效审计的角度,对直补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展开研究与分析。(2)主要采取交叉审计方式。在对农业资金的审计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上审下”与“同级审”交叉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级监督,以及对下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独立审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形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机制。(3)以传统审计技术手段为主。农业直补资金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初始普及阶段,2011年我市才逐步开始采取直补资金直接转入农户个人银行存折户头的方式,财政等主管部门才逐步要求基层建立电子台账并联网报送,但还远远达不到社保资金“金保工程”的高度信息化水平。开展审计时,计算机审计技术仅得到了基础的辅助应用,仍然是以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为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农业直补资金审计还受限于农业直补资金的特点,审计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层面,还具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有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远程审计以及对大批量数据库的筛查,突破农业直补资金面广而量小的限制,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使对农业直补资金的审计水平更上新台阶。
审计机关应本着维护政策执行,助推新农村建设的目的,积极开展对农业直补资金的跟踪监督审计。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内容,大体上与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内容相似,包括对其资金来源、资金管理、资金发放、内控制度、以及个人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进行审计监督。其目的一是以强农惠农政策落实为中心,保证政策的贯彻执行;二是防止挤占挪用,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三是监督和服务并重,促进政策的完善,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但不同于一般财政专项资金,我国农业直补资金因其自身的特殊原因,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补贴品种复杂,手续相对繁琐
以最大限度地支农惠农为目的,我国目前已实行的农业直补项目大都属于分项式补贴,即不同的对象视不同的条件领取不同的补贴,且一般要求直补到户(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分布较广,农户数量巨大、种植及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种类繁杂,再加上补贴的种类和相关规定繁多,导致相当部分农民对补贴政策了解不清楚,整个直补补贴工作宣传压力大、运行程序烦琐、工作成本较高、工作量大。
二、补贴资金分散,规模较小
同样是由于人口分布广、人数巨大的原因,导致补贴资金较为分散,几百上千亿发放出去,实际发放到户不过几十数百元,发放难度较大。除此之外,补贴资金要经过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审核拨付,发放补贴的资金链较长。
三、补贴政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任何政策都难免有其局限性,农业直补政策也不例外。一是补贴效用的局限性。因为农户拿到手上的补贴金额都不大,对促进增收的力度有限。二是补贴对象范围的局限性。三是补贴政策延续性的局限。
由于農业直补资金的上述特点,使农业直补资金审计也相应具有如下特点:
(一)审计范围广,力量不足。农业直补资金从资金的筹集到层层发放,涉及财政、农业、水利、畜牧、林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及有关金融机构,涉及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县乡镇村农户多个层级,更涉及许多工作人员及数亿农民群众,范围极其广大。如要保证审计的质量,达到一定检查比例,目前的审计力量严重不足。
(二)政策性较强,不易把握。农业直补资金从补贴粮食、补贴种子、补贴牲畜、补贴农机具……几乎涵盖从生产力、生产资料乃至产成品销售等整个农业生产全过程,共分为十几个大类几十个小类,此外还可根据地区或情况的不同,各地方根据工作实际又在全国性政策的基础上自行补充建立了许多实施细则,使资金细分成更多项目。每一类别的政策相对独立,专业性较强,令审计人员不易把握。
(三)审计手段原始,事倍功半。相比较针对社保资金、金融资金等同样涉及范围较广的资金审计,因农村信息化条件相对落后,农业资金越到基层信息化技术越无法得到应用,许多资料都是人工记录操作,给审计工作造成了巨大阻碍,通常核实一项直补资金需要翻阅堆积如山的纸质档案,甚至需要走访地处偏远、联络不便的乡村,运用传统的审计方式事倍功半。
(四)问题金额较小,审计成本相对过高。由于农业直补资金发放到户(人)时金额较小,问题线索分散、且相对独立,按照审计工作规范化程序,对疑点及问题进行排查时将耗费大量的精力,最后即使查出问题,检查出的问题金额汇总起来却不大,审计成果不明显,却耗费了大量的审计成本。
同时,由于审计力量不足、传统审计手段和方法的限制等多种原因,农业直补资金审计呈现如下现状:
(1)着重真实合法审计。目前对农业直补资金的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开展检查的阶段。更着重于查错纠弊,从管理上、制度上发现和揭露问题,促进直补制度的健全完善,但较少从绩效审计的角度,对直补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展开研究与分析。(2)主要采取交叉审计方式。在对农业资金的审计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上审下”与“同级审”交叉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本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同级监督,以及对下级政府及相关单位的独立审计,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形成全方位的审计监督机制。(3)以传统审计技术手段为主。农业直补资金信息化水平正处于初始普及阶段,2011年我市才逐步开始采取直补资金直接转入农户个人银行存折户头的方式,财政等主管部门才逐步要求基层建立电子台账并联网报送,但还远远达不到社保资金“金保工程”的高度信息化水平。开展审计时,计算机审计技术仅得到了基础的辅助应用,仍然是以传统的审计技术手段为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目前农业直补资金审计还受限于农业直补资金的特点,审计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层面,还具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令人欣喜的是,因为审计信息化的长足发展,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有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远程审计以及对大批量数据库的筛查,突破农业直补资金面广而量小的限制,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老大难问题,使对农业直补资金的审计水平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