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进一步发展所需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把握心理激励的最佳契机,以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目标。
一、教学开始时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每堂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的主动性较低,此时的心理激励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1、据本课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数学小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习情绪,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我就引入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
2、做好学习心理导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下一步学习有什么意义,将目标意识与学习兴趣、意志结合起来,能形成学生主动、尽心竭力、自觉学习的心理。
二、寓心理激励于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发展到稳定,形成内在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达到成功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猿意马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习信心由强变弱。教师在严密设计与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同时,要运用心理激励的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激活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跃跃欲试的状态,随学习进程的发展而巩固。这一阶段中的心理激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多样性,此时教师要从数学本身、学生心理特征、数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时,让学生产生发现知识的惊奇、自豪,体验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享受成功的喜悦,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还是以“鸡兔同笼”的问题为例:当学生猜出鸡与兔的数目时,在表扬他们积极动脑的同时,引入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不难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恍然大悟:解方程组是猜想的捷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发挥认识结构作用,才能对学习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认识或智力的优势带来的愉快及对学习成就的满足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来源于数学本身,是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刻苦的收获和内心感受而不断增强。因此在数学概念、定理、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创设让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使他们喜欢数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曾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把剪刀,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略微思索后纷纷举手,我有意识地抽一个原来的后进生上讲台,他把白纸对折,一剪子剪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后即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我表扬了他的同时,又让其他学生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并思考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有什么性质,怎样论证。因为在剪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注意到折痕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地位,领悟到了添置底边上的高线、中线或顶角平分线等三种证明方法。因为找到了与书上不同的证法,学生十分兴奋,增强了对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可见,寓心理激励于教学内容之中,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习顺利时,学生心理无疑是愉快的,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但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例如只满足于会解一个题,掌握一种常规解法,忽视对解题规律的探讨,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时就需要“泼泼冷水”,设置陷阱,进行学无止境的心理激励,激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遇到挫折时,最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希望教师指点迷津。尤其是中间生和后进生容易出现学习信心下降、自卑、厌烦和畏惧数学的心理。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激励,也能够弥补能力的不足,顺利解决问题。我结合教材向他们讲述古今中外学者刻苦成才的故事,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意志。如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学生面有难色,我就告诉他们古代学者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它,目前可以查到的证明方法不下百种。这刺激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图形,顺利地用多种方法证明了它。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反馈信息,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多表扬少指责,让学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批评则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例如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应先肯定其合理部分,转而组织讨论,再给该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感到压力和鞭策,努力改正缺陷。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同步。
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及时抓住,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不完整或错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可先表扬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表达教师对他们的欣赏之情,学生得到教师的夸奖,又受到同学的羡慕,在心理上会感到满足,对后继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其他学生也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而缺乏创造力的人则认为自己欠缺创造力。智慧火花闪现瞬间的心理激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挖掘潜能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自尊心的支配下,能坚定信心,焕发积极向上的自强力。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自尊自强,要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学生自尊自强表露的瞬间,因势利导地给予激励。如我注意到一个后进生上课时特别专心,看到别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算题时,脸上是渴望而羡慕的表情,手欲举又不敢,我便让他来黑板上演算。虽然该生由于激动抄错了题,但我仍表扬了他积极参与学习的精神,又肯定了解法的合理部分,该生受到很大鼓励,学习进步很快。
三、运用评价手段,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调节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喜欢还是厌烦,学习勤奋还是懒怠,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学习评价的结果。通过检测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若达到要求时应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带来激动、兴奋、喜悦的效应,激励后续学习;若发现欠缺,应及时补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编题、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激励的契机无所不在。教师的教育才能,驾驭课堂的能力首先应该是善于了解学生,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应不断地将教师的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积极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开始时运用心理激励,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学习活动做好最佳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每堂课开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学习的主动性较低,此时的心理激励对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有着积极的影响:
1、据本课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精心设计富有趣味的问题导入、实用事例导入、实验猜想导入、数学小故事导入、悬念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刺激学习情绪,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如讲“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时,我就引入了“鸡兔同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
2、做好学习心理导向,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一节课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对下一步学习有什么意义,将目标意识与学习兴趣、意志结合起来,能形成学生主动、尽心竭力、自觉学习的心理。
二、寓心理激励于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激发、发展到稳定,形成内在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达到成功
学生在学习导入阶段被激发出来的兴趣、情绪、态度是随着课堂教学的发展不断变化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兴趣开始减弱,出现注意力涣散、心猿意马的现象,还有的学生因为知识深化遇到困难,学习信心由强变弱。教师在严密设计与精心组织教学过程的同时,要运用心理激励的方法,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激活思维,使学生的学习心理、积极情绪在认知过程中形成跃跃欲试的状态,随学习进程的发展而巩固。这一阶段中的心理激励带有很大的随机性、突发性和多样性,此时教师要从数学本身、学生心理特征、数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使学生有效地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学习和运用新知识时,让学生产生发现知识的惊奇、自豪,体验满足求知欲的愉快,享受成功的喜悦,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学习。还是以“鸡兔同笼”的问题为例:当学生猜出鸡与兔的数目时,在表扬他们积极动脑的同时,引入利用数学知识求解。学生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不难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恍然大悟:解方程组是猜想的捷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只有重视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才能更好地发挥认识结构作用,才能对学习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例如认识或智力的优势带来的愉快及对学习成就的满足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来源于数学本身,是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刻苦的收获和内心感受而不断增强。因此在数学概念、定理、例题教学和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愉悦和满足,创设让他们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才能使他们喜欢数学,逐步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曾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和一把剪刀,要求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来。学生略微思索后纷纷举手,我有意识地抽一个原来的后进生上讲台,他把白纸对折,一剪子剪得一个直角三角形,展开后即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我表扬了他的同时,又让其他学生剪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并思考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有什么性质,怎样论证。因为在剪的过程中学生们都注意到折痕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地位,领悟到了添置底边上的高线、中线或顶角平分线等三种证明方法。因为找到了与书上不同的证法,学生十分兴奋,增强了对学习几何的兴趣和信心。可见,寓心理激励于教学内容之中,触及了学生的精神需要。
学习顺利时,学生心理无疑是愉快的,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但也会产生盲目的优越感。例如只满足于会解一个题,掌握一种常规解法,忽视对解题规律的探讨,不利于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时就需要“泼泼冷水”,设置陷阱,进行学无止境的心理激励,激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形成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障碍、遇到挫折时,最渴望教师的理解和帮助,希望教师指点迷津。尤其是中间生和后进生容易出现学习信心下降、自卑、厌烦和畏惧数学的心理。此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成功心理的激励,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事实证明,能力差的学生通过激励,也能够弥补能力的不足,顺利解决问题。我结合教材向他们讲述古今中外学者刻苦成才的故事,激励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的意志。如在证明勾股定理时,学生面有难色,我就告诉他们古代学者用了许多巧妙的方法证明了它,目前可以查到的证明方法不下百种。这刺激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图形,顺利地用多种方法证明了它。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提问反馈信息,可以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多表扬少指责,让学生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培养兴趣、增强信心,批评则要注意方式方法、把握分寸。例如学生答错了问题,教师应先肯定其合理部分,转而组织讨论,再给该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使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感到压力和鞭策,努力改正缺陷。实践证明,适当的表扬和批评能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同步。
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出与众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当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及时抓住,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即使学生不完整或错误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可先表扬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肯定其中的合理成份,表达教师对他们的欣赏之情,学生得到教师的夸奖,又受到同学的羡慕,在心理上会感到满足,对后继学习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其他学生也会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潜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人总是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而缺乏创造力的人则认为自己欠缺创造力。智慧火花闪现瞬间的心理激励,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充分挖掘潜能的有效途径。
学生在自尊心的支配下,能坚定信心,焕发积极向上的自强力。教师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自尊自强,要善于察言观色,抓住学生自尊自强表露的瞬间,因势利导地给予激励。如我注意到一个后进生上课时特别专心,看到别的同学在黑板上演算题时,脸上是渴望而羡慕的表情,手欲举又不敢,我便让他来黑板上演算。虽然该生由于激动抄错了题,但我仍表扬了他积极参与学习的精神,又肯定了解法的合理部分,该生受到很大鼓励,学习进步很快。
三、运用评价手段,强化积极的心理定势
心理学认为,人的活动是由其结果调节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喜欢还是厌烦,学习勤奋还是懒怠,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学习评价的结果。通过检测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若达到要求时应给予肯定的评价,以带来激动、兴奋、喜悦的效应,激励后续学习;若发现欠缺,应及时补救,可以组织学生互相编题、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授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激励的契机无所不在。教师的教育才能,驾驭课堂的能力首先应该是善于了解学生,熟练运用心理激励的原则,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应不断地将教师的期望、关注传递给学生,积极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兴趣、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