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华人电招车的故事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sho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纽约华人电招车行业,有很多故事。
  根据纽约市出租车管理局的规定,纽约市的出租车分为四大类,一类是俗称“Limo”的礼车,乘坐者一般都是娱乐业的明星、大款们;第二类俗称“Blackcar”的黑色车,服务对象是大公司和律师楼;第三类是招手即停的计程车(Yellowcab);第四类叫做Liverycab,也就是华人俗称的电招车。计程车和电招车是普通市民用现金付帐的代步工具。纽约唐人街的华人电招车公司有十几家,在法拉盛也有三家。华人的出租车公司绝大多数都属于第四类。
  
  开电招车自得其乐
  
  年近60的李新强做电招车司机已经超过10年。他1963年从香港移民来美国,曾经在新泽西的一个学校修读化学工程。大学毕业后,李新强在美国的化工厂从研发做起,后来一直做到管理拥有几千个工人的化工厂经理。
  天有不测风云。十几年前,李新强的妻子被诊断出患了癌症,妻子怀疑是丈夫每天和化学品接触过多而使自己患病。妻子临终前让李先生答应辞去化工厂的工作,以求他平平安安度过下半生。为了妻子能放心而去,李新强同意了。他辞别了自己服务了几十年的化工厂。
  辞职之后的李新强,曾经在中学教过化学,在纽约《每日新闻》报做过出版助理,但可惜时间都不长。1992年他被纽约《每日新闻》因为工会风潮解聘之后,来到纽约历史最久的华人电招车公司——林肯电招车公司,当了和工程师风马牛不相及的司机。他说,自己并不后悔辞去工程师的工作。“想开了就好,好在美国的职业不分贵贱高低。人生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要不听妻子的话,也许我也早得了癌症。”
  6月中旬的一天,李新强在林肯电招车公司位于纽约唐人街的威臣街的一间狭小的调度室里,向记者讲述他当华人电招车司机的故事。身材不高的李新强穿着衬衣,打着领带,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显得精神矍铄。他说,孩子都博士毕业,自食其力了。自己住在老人公寓里,每天开电招车的工作很自由,自己就是老板。如果老朋友约他喝茶,可以半天都不用工作。但“手停口停,不工作的话就没有收入”。
  华人电招车为语言不通、居住集中的华人新移民提供了便利。不论是赶飞机、看病、走亲戚、清明到野外扫墓,打电话叫电招车,快则几分钟,慢则半个小时,林肯车就到门口等候,大开方便之门。开电招车也成为新移民营生的一条门路。
  有一些公司没有在出租车管理局注册也出来营业。李新强说,乘客可以从车牌上看出区别。有注册的车,车牌开头字母为T,最后字母为C。没有注册的车辆,没有出租车管理局的监管,保险费也较低,出了事故,乘客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
  
  华人电招车收费便宜
  
  开电招车的司机要自己买一辆林肯、奔驰一类的大型轿车,自己每年花7000美元买保险。如果驾车记录不好,吃的罚单多,保险费会自动升高。自己支付汽油费和罚单、路费等。有的公司按照每个电话一块钱的标准向司机收取费用,另外收取电台的运营费用,除此之外司机的收入都归自己所有。华人电招车公司的收费比美国非华裔的大型电招车公司要便宜许多,在唐人街或者法拉盛同一个街区内,只要6元左右。到拉瓜地只需十几元,到肯尼迪机场20元左右。美国非华裔公司在一個街区内的起价要10元,去往机场要30多元。日益上涨的油价,公司之间的压价竞争,也让华人司机和电招车公司觉得赚钱吃力。
  从大连来纽约的李新建,在皇后林肯公司开了一年多电招车。为了建立优良的信用记录,他决定用银行贷款买一辆车。他平均一天开车12小时,一个礼拜做7天。李新建以前在康州和新泽西的搬家公司工作,十分辛苦。比较而言,他很喜欢现在的工作。他因为以前开过车,所以上手很快。李新建说开车一年下来,“什么人都见过,可以长知识。朱时茂还坐过我的车”。
  他说,最开心的事当然还是收到乘客给出不菲小费的时候。“小费是自己做出来的,你做得不好,态度不好,为什么要给你小费?”
  
  服务社区 方便移民
  
  有4年历史的中华交通集团,除了经营电招车,还开设了往返法拉盛和唐人街之间的小巴,从6点15分到晚上11点30分运营,5分钟到15分钟一班,人满即走。中华交通集团的经理徐伟伦说,小巴可以方便上班族,从法拉盛到唐人街的车程不消30分钟,车资只要一元,回程只要两元。
  徐伟伦来自香港,曾做过制衣厂的经理。初到公司工作时,他曾花两个星期的时间,对着地图,熟悉纽约市大大小小每一条街道。他认为,自己都不懂道路情况,又如何能指导司机呢?他表示,只要肯学,什么行业都能够做好。他说,自己的管理秘诀是,要求司机敬业乐业。他对司机的要求颇为严格,每天上班都要穿制服,打领带,态度要好,有笑容,沟通好,帮助乘客开车尾箱,摆放行李,多问一次地址以防带错地方。
  对此,有10年历史的皇后林肯电招车服务公司的经理叶坤鸣颇有同感。他认为,有的司机不讲英文,路不熟,但服务一定要好。叶坤鸣说,“当司机的,不能像大爷一样”。他表示,什么样的客人都有,有矛盾了我们不能怪客人,只能要求司机不和客人吵架。因此,他对顾客的投诉也一定会调查是否是司机的责任。
  司机李新建说,做电招车司机最头痛的就是怎么跟客人打交道。他认为电招车是一个团队的事情。“一个司机得罪了客人,我们也不乐意,因为如果客人不叫我们公司的车了,大家的生意都会受到影响。”
  
  顾客至上 公平管理
  
  华人电招车公司的运营表面上看似简单,只要一问办公室,一部电话,一部和司机联络的专用电台,一个一面负责接电话、一面负责调度司机的工作员,条件好的公司还有一部电脑。但电招车公司的负责人说,要一个礼拜7天,一天24小时连轴转,同应接不暇的顾客电话联系,调配几十台车辆,是一件快节奏和费精神的工作。
  叶刊鸣说,最重要的是对司机要一视同仁。电招车司机载完乘客之后,要到纽约市内的几个固定点排队,调度员收到顾客打来的电话后,按照司机排队的先后顺序,安排车辆。
  皇后林肯电招车服务公司的司机李新建,也因为公司老板“做事比较公道,一碗水端平”,而感到干得开心。他还很感激经理叶坤鸣帮助英语不好的他处理缴罚单之类的事务。
  为了方便调度员和司机的无线通讯联系,叶坤鸣介绍说,他们把复杂的街道名称用数字表示,便于英语不好的新司机了解目的地。经常使用的词汇也有自己的代码,比如说,“我在吃饭”,“正在排队”等就有代码。
  
  有两家公司的华人老板
  
  拥有Lotus Ride和City CarService网家Black—Car公司的叶彪,是纽约市Black—Car行业里绝无仅有的华人老板。他旗下的Lotus Ride公司有150位华人司机,服务的对象是纽约的律师楼。一个公司要想成为Lotus Ride的客户,每年最少要在电招车上花15万元美金。
  讲流利英文、国语和粤语的叶彪,在纽约皇后大学读书时就下定决心,进入Black—service的领域,赚美国大公司客户的钱。为此,在香港经营过制衣厂的他认真地学习有关这个行业的一切知识。他在大学里学习商业管理和商业法,有时间还到Blackcar公司做司机。34岁那年,他买下了自己曾经就职的City Car Servicc,自己做老板。2000年,他又买下了有清一色华人司机的Lotus Ride。
  叶彪也许天生就有经商的细胞,但他说,自己选择运输行业不是偶然,而是自己明确的目标,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领域。他说,“我想经商,不想做一份轻松的工作,但做什么呢”,我的答案是运输行业,因为经营运输行业,不用考虑地点,而且经营成本低,24小时都可以创收,有无限的增长空间,而且关起门来做生意,别人看不见。最重要的是,“在纽约养车比养太太还贵。这里是我们绝好的市场”。
  叶彪旗下的公司现在拥有200多个固定客户,最大的客户每年花销为220万。全部电脑化的管理使得在30秒内,可以调度100部车。客户可以从网路上定车。他希望自己在不远的将来把目前有300部车的车队,扩充到拥有400部车。
  他说,和律师楼打交道,就是要明确客户的要求。华人司机这方面有很多优势。比如,华人司机工作很勤奋。律师爱挑毛病,而华人司机循规蹈矩。华人司机们可以讲简单的英语,谈不上流利,但对于乘车的律师们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情,他们不想有旁人听到自己太多生意上的隐私,感觉很安全。
  叶彪感叹,在犹太人主导的市场打天下,有许多甘苦。有人不惜代价,就是要把他挤垮。他说,“他们觉得中国人就只配开餐馆。‘滚回唐人街’这样的话,我不记得听到多少次”。
  他庆幸自己学习到美国人谦卑而不失自尊的处事之道,有明确的目标,并能坚守自己的理念。
其他文献
父亲天马行空式的转行  父亲一向健康强壮,我没参加工作前家里开支全靠他赚取,地里活不能干就半路学起木匠、泥瓦匠、酿酒,心灵手巧的他学什么都快,一学就会。我大学毕业找到工作,母亲长舒一口气说,这下好了,你爸也能松口气了。这些年确实不易,供我上学不算,还盖起现在居住的房子。  原先住的窑洞由于时间久,下雨就掉碎末,天晴后请村里最有学问的智尚先生看过,他给出建议,尽早搬离,遇上过大的风雨雷电,窑洞就会支
期刊
对海的向往,从来比爱情更远。  入住的旅店常常临海,所以窗下即是海滩。晴雨不同,风光不一。  夜间的沙滩风很大,沙子细软,浪花拍岸的声音与风声相和,此起彼伏,仿若遥远的絮语。我们站着不说话,并肩听潮声涨落,思念浪另一岸的某某。清晨的海是小渔村风景的一部分,未见波光粼粼,只像一张老旧的相片,也似一纸泛黄的信笺,角角落落里都是时光遗落的温度。安静,不言语,暖黄入心。  南方的村镇与内陆差异很大,小渔村
期刊
午后至黄昏,奶奶会等我玩累了回家  她倚着门瞌睡着  烟草从蓝布围裙中散了下来  黄狗轻轻地吠叫几声,见是我  使劲摇着尾,我也鼓着劲  走在前头,反手帮奶奶抬着春凳  她一个人已经搬不了了  手臂上凸顯的筋像七月的藤  好了,好了,就放在门口  奶奶转身会去池边打来水,洒一地  地上就立刻扬起轻尘  我有时会去寻找蒲扇,猛扇地上的泥灰  奶奶就像在雾中一样,渐渐消失  奶奶是在多年以后的七月消失
期刊
夕阳竭力而行  一只白鹭从小河中去追  河水,没来由地兴奋  在岸边杨柳的眼里  微醺的风  常常端着小河  与落日碰杯  在岸边的步道上  为防止脚步声和阳光一起倾斜  我把自己靠岸挪了一挪  那里正好有落葉  让秋天有了温暖的轮廓  我知道,我和白鹭身在其中  是跟着一阵风过来的
期刊
第一部分  对于读书,您有什么主张?  韩少功:把书籍当作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一种常用的比喻。  谁都知道饮食须讲卫生,但摄入精神粮食是否也有类似的道理?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知识改变命运”一类励志格言,一味地读读读,不分缓急主次,不分清浊良莠,会不会也读出精神上的“肥胖症”“冠心病”“半身不遂”?  对身体关切得无微不至,对心理的健康却马虎潦草——这显然没道理。也许,有关部门早该联合组建一
期刊
《烟火漫卷》  迟子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9月,45.00元  这是一部聚焦当下都市百姓生活的长篇小说,迟子建以从容洗练、细腻生动的笔触,燃起浓郁的人间烟火,柔肠百结,气象万千。一座自然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交融的冰雪城市,一群形形色色笃定坚实的普通都市人,于“烟火漫卷”中焕发着勃勃的生机。穿行在《烟火漫卷》中的每个凡人,几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刘建国驾驶的爱心救护车,仿佛人性的犁铧,
期刊
十年前,我曾经这样写过:“在中国当代诗坛,蔡其矫是一页传奇,一处风景。”  十年后,作为中国诗坛的常青树,蔡其矫仍然是一页传奇,一处风景,而且更加迷人。    诗路历程充满音响    进入新世纪,蔡其矫的诗歌和他的传奇,受到诗坛内外更多的关注。  200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曾阅年谱式的《诗人蔡其矫》;海峡文艺出版社于同年出版八卷本《蔡其矫诗歌回廊》,分大地系列·伊水的美神、海洋系列·醉海、生态系
期刊
塞缪尔·贝克特是我们人类从过去走向现在与未来的恐惧症状,是一面超越光学特性的可怕镜子。哈罗德·品特称“贝克特是有史以来最勇敢、也最冷酷的作者,他越是使劲地揉我的鼻子,我越是对他充满感激”。  在贝克特那里,到底有一些什么呢?作为艺术家的他干了些什么呢?他试图想着或者实践这样的东西:“没有可表现的东西,没有可用来表现的东西,没有可作表现根据的东西,没有能力去表现,没有必要去表现,也没有义务去表现。”
期刊
许民的难  许民知道是在梦里。  他带着孩子许一诺,坐着三轮车,要去浴室洗澡。三轮车一转,来到了公园,两人在合影。三轮车又一转,来到饭店,孩子喊着要吃手抓虾、清蒸甲鱼、松子玉米。三轮车再转,来到了舞台,孩子边舞边唱:达坂城的姑娘……  许民心里喊,我们去洗澡啊,我们去洗澡啊……  “大夫,检查做好了。”  许民一跃而起,差点扭了腰。来到接诊台,使劲揉眼睛,拿起眼镜,又放下。即使体检的时候有了预判的
期刊
泰国华裔侨团以乡缘为纽带    追溯历史,华人移居泰国可上溯到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数百年来,一批批华人,尤其是广东、福建、海南等中国沿海各省的民众,漂洋过海来到泰国谋生创业。尽管“落地生根”,他们依然未忘故土,以祖籍地冠名的一个个会馆或同乡会,便深深烙下了他们的乡缘。  泰国九属会馆是泰华社会的一个重要侨团,由潮州会馆、客家会馆、广肇会馆、海南会馆、福建会馆、江浙会馆、台湾会馆、云南会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