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语文学习的奇葩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3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趣味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不同,存在着主观的差异;其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自主合作的阅读教学,营造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传道、受业、解惑”的教育观念,往往是教师居高临下,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造成了师生之间的不平等性和情感、心理上的距离感。这种师生角色地位的定格,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由此看来,一名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他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探索,也可以压抑孩子们探索的童心。所以要为学生营造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二、善于抓住课文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
  1.抓住课文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先整体感知文本时,让学生先交流对文本内容把握情况。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抓住课文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所以,在对有些具有多义性模糊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
  3.抓住课文中心。
  文学作品主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甚至可以说是作品鉴赏和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思想方法认识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性的主题。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题可有多种解读:
  (1)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2)在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同时,“影子”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这说明,给别人带来幸福,自己也能得到幸福;(3)只要执著追求理想,理想便会实现;(4)热爱生活的人,生活便会恩赐于他。
  4.抓住课文人物形象。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具有立体化的特质,加之阅读活动个体化的特征,学生理解中的艺术人物理应不同,这给我们鉴赏人物提供了求异和创新的可能。我们不应也不能用一种统一的模式界定学生的理解。我们在分析文学形象时,应以一种辩证的理性面对学生有创性的思考争鸣。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色”之速,难道不可能出于难言的隐衷?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
  作品的意义是读者通过阅读活动发掘出来的,作品未经阅读前,只是向读者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其间匿藏着许许多多的“空白”,有待于读者去发现、填补和阐析。而这些“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语文课也变得空灵和鲜活。
  我们期待着,在学生阅读的枝头上缀满富有个性的花朵。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的构建,如果不能落实教学主体,不能触动课堂教学,不能引起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变化,是难有实质性的成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有利于搞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高效课堂。  一、加强思想认识,做好学生的动员工作,让学生明确的合作目标。  教师首先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发展,人人获得提高,真正还学习主体地位于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得出自己
期刊
参加教育工作几十年来,我体会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初中生更特殊,是一群懵懂无知、叛逆十足的孩子,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方法固然重要,出发点更重要,那就是爱。  我记得刚上班当班主任时,一切都严格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执行。初出茅庐,冲劲儿十足,对工作热心有余,方法不足;对学生严厉有余,爱心不够。自己的一些想法也比较简单、粗暴,一刀切,工作不到位,效果很不理想。随
期刊
学习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学习活动中,语文学习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的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相伴始终,从不间断,并且占用了最多的学习时间。然而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这种情况对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危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痛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要想使学生全心投入语文学习,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目前有些语文课的正常教学
期刊
不知是温婉内敛的性格,使我在上学时就酷爱语文;还是文学的涓涓细流温润了我的情感。总之,尽管我的求学生涯曲曲折折,也无任何辉煌可言,却始终有一个闪光点,如一颗璀璨的星,照亮我因文学而日渐丰富多彩的内心。虽不夺目,却也有诗意的光辉。我想,这便是我与语文教学的缘分吧!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纪,又加上刚一上班便被委以“毕业班”的重任,那份因得到领导赏识而迸发出来的激情,使我每
期刊
落实生本教育,关键要寻求一种简便实用易行有效的依托抓手,而这个依托抓手就是我们现在广为推行的“导学练案”。导学练案应集教案、学案、练案为一体,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达成,根据教学实际,笔者认为语文导学练案的编写应做到”四突现”。  一、指导思想上突现”学生”  教师在编写导学练案时要“以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主,能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良好习惯,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空间
期刊
议论文写作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因为学生的理论水平还不高、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尚未达到相应的要求,所以议论文教学往往费时不少、收获不大。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议论文作文水平呢?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教师,融合众家之长,我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指导训练方法。  一、先抓两头,归纳方法  文章开头开的好,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能抓住读者的心,文章结尾收的好,能给读者以完美的感受。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
期刊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学生如果学好三年的初中语文教材,在考试中能 “盘活”教材,有效发掘教材资源,也就能占领中考作文的制高点。纵观近几年的中考优秀作文,很多都是直接得益于语文教材,考生如果能把教材学好用活,在考场上就能信手疾笔,且文采飞扬,极易写成佳文。“盘活”教材,应从三个方面为作文增添亮点。  一、含英咀华,积累名句,注重品味语言。  现行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新选文章绝大多数文质兼
期刊
“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一直以来是每个老师的愿望。然而考试使得语文教学除了学课本、就是做习题。学生读书的时间很少,而且根本没有多少书可读。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解、学生大量的练习,老师口干舌燥,学生筋疲力尽。语文老师出力不讨好。尽管这样,语文考试也是大海捞针,语文教学的现状让我们在困惑中探索。  识字教学——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历史上,自从有了汉字便有了识
期刊
作文教学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采取一定的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要想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如善于发现作文的闪光点,用肯定的态度去欣赏并利用这些闪光点,让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一、发现学生作文中精妙的词、句  着名教育家家叶圣陶认为:“学生作文中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我们认为,学生
期刊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书、读得透,方能学有所得。在现代社会里,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要学好语文,也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语感,吸收祖国语言精粹,提高写作的水平,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培养自己的文化素质。  教师引导,由课内阅读导向课外阅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书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观察自然、观察社会,从而发现问题,产生了困惑,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只要有了想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