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不如”差比句作为古代汉语表“不及”义差比的主流句式,与表超过义的“比”字句形式相似,但其语法化过程却远慢于后者。“不如”句的语法化过程和“比”字句同中有异,其语法化缓慢的原因可以从比较句的积极性作用,使用频率和最初用法三个方面探讨。
关键词: 差比句 语法化 动词
一、引言
“不如”句是古代汉语表“不及”义差比的主流句式。在这类句子中,“不如”作为谓语动词,同时承担比较的结果,和比动句中的“比”字功能相似。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比”字已经虚化成为介词,而“不如”在大多数句子中仍然作为表“差比”义的动词。这说明,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的语法化仍然没有完成。“不如”是如何逐渐虚化的呢?“不如”的语法化过程为何如此缓慢?我们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把“不如”句的语法化过程分为先秦、汉代、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现代汉语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一到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考察。
二、“不如”的语法化过程
(一)先秦时期:“不如”是“如”的否定形式。“如”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平比,一种表示比拟。“不如”也有相应的两种用法。《汉语大词典》中“不如”有两个义项: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我们发现,在最早出现“不如”的先秦文献中,“不如”已经是“比不上”的意思。
如:惠而不忍人,人不胜害,害不如死。(《逸周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经·郑风》)
可见在产生之初,“不如”已经是一个词,而没有经过从短语到词的整合阶段。
在古代汉语中,“不如”差比句的典型格式为“X不如Y”,“不如”作为其中唯一的谓语,作动词用。当“Y”后出现谓词性成分“W”时,处于兼语句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不如”逐渐虚化为介词。
《左传》中发现2例比较后项“Y”后出现比较结果“W”的句子。
(1)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左传·成公》)
(2)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左传·成公》)
例(1)中在比较后项和比较结果“W”之间插入一个“之”字,使比较后项和结果名物化。
还有两类与“X不如YW”结构相似:
(3)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左传·成公》)
(4)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左传·成公》)
这两例结构形式与“X不如YW”结构相似,都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的单句。第一个单句是“不如”作谓语的差比句,后面的单句对前一个单句的比较项进行补充。但与“X不如YW”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后一个单句都有自己的主语,不用依赖语境补充。因此这类句子的后一个单句虽然是对前句的补充,但是不宜看作比较结果。
(二)汉代:《史记》中有10例比较后项后面出现“W”的句子,其中4例中比较后项与“W”之间插入“之”。“之”的存在,使表比较结果的“W”被取消了独立性。因此“不如”仍是句中唯一的动词。例:
(1)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史记·匈奴列传》)
(2)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史记·匈奴列传》)
(3)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4)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5)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史记·鲁周公世家》)
《汉书》中的情况也类似于此。在9例“X不如YW”的例子中,4例带“之”。《后汉书》中三例中一例带“之”。在脱落了“之”的句子中,“W”作为一个单独的谓词性成分出现。例(5)中比较结果“多才多艺”是一个状态形容词,在介词“不如”句一般不能作为比较结果,在这里出现说明其仍然指向“Y”,并且和比较前项“X”意义联系不大。这样就可以分析为兼语结构。如: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乃王发不如旦,(旦)多材多艺。
说明在这个时期,“不如”句的在本身的“X不如Y”结构后面已经逐渐出现第二个谓词性成分,变成“X不如YW”的形式。这样处于兼语结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不如”就具备了虚化为介词的条件。这类句子形式上和“不如”作介词的句子相同,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几乎一半的例子中都存在“之”,很难说这些句子中“之”的脱落不是偶然。“之”的存在,使“W”和“Y”一起成为了“不如”的宾语,所以在这个时期“不如”仍然是动词。
(三)南北朝时期:上述状况存在了漫长的一个时期,一直到《宋书》中仍然如此。《宋书》只出现一例“X不如YW”的例子,而“X不如Y”的句子却有49例。同时期的《世说新语》也只有一例“X不如YW”句式。所以很难说这个时期,“不如”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X不如YW”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增长得极其缓慢。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中两例“X不如YW”,“Y”和“W”之间都没有“之”。“W”或者以动补短语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一个完整的单句。“W”语义指向“Y”,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很松散。
(1)这首《鹧鸪天》说孟春景致,原来又不如《仲春词》做得好。(《碾玉观音》)
(2)这首词说仲春景致,原来又不如黄夫人做着《季春词》又好。(《碾玉观音》)
(四)明清时期:“X不如YW”句式的数量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Y”和“W”之间的“之”基本上已经脱落。《二刻拍案惊奇》有7例“X不如YW”句式。如:
(1)我只说是怎么样金碧辉煌的,元来是这等悔气色脸,到不如外边这包还花碌碌好看。(《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2)列位说来说去,总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真是个善心喜舍量大福大的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3)没爹没娘,少不得一死,不如同死了干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4)不如小弟方才说的为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5)劳生扰扰,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缘过日的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6)自想如此凄凉情状,不如早死了到干净。(《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7)虽是莫大姐平日也还有个把梯己人往来,总不如与杨二郎过得恩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例(2)是典型的“X不如Y,(Y)W”式,后段和前段有明显的语义空位,这和“比”字句中的泛比句非常类似,唯一不同点在于“W”语义指向“Y”,可以分析为兼语结构。另外6例也存在明显的特点:
1.“之”的脱落使“W”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不再从属于“Y”。
2.“W”没有以单独形容词的形式出现,要么以述补结构的形式出现,例(1)(3)(7);要么以动宾结构的形式,例(4);要么在“W”前插入副词或助词等成分,例(6)(5)。总之,“W”虽然没有以独立单句的形式出现,但它和前面句子的关系很松散,语义指向“Y”,更倾向于对“Y”的陈述。
到了《红楼梦》中,“X不如YW”的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句子结构也基本和现代汉语相同。
(1)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2)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红楼梦》第五十回)
(3)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红楼梦》第七十回)
(4)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5)我只是嫌我这衣裳不大好,不如前年穿着老太太给的那件雀金呢好。(《红楼梦》第一零零回)
但是有些句子也不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例如:
(6)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红楼梦》第四十回)
(7)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8)我说倒不如小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9)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在这些句子中“W”以述补或偏正短语的形式出现,甚至以复句的形式出现,如例(8),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五)现代汉语: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在句中作动词的比例仍然大大高于其作介词的比例。按照“不如”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据统计,老舍作品中动词句占74.58%,介词句占25.42%,王朔作品中动词句占82.64%,介词句占17.36%,其他的北京口语语料中作介词的占10.71%,人民日报中约占了10.48%,而科技语体的语料占30.67%。①
纵观“不如”的语法化过程,和“比”字相似。先是在句中作为表“不及”义的动词,以“X不如Y”的形式出现,“不如”是其中唯一的谓语动词。春秋末期,“Y”的后面开始出现谓词性的“W”,用来对“Y”进行更加详细的表述,但“Y”和“W”之间一般存在介词“之”。“之”的存在取消了“W”的独立性,使“W”依附于比较后项“Y”。因此“不如”仍然是动词。其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X不如YW”句式缓慢增加,但“Y”和“W”之间的“之”也存在于大多数句子中。到了宋代以后,“之”逐渐脱落。但是“W”和前段一般以两个单句的形式出现,之间联系松散,这个时期的“X不如YW”类似于泛比句。到明清时代,“X不如YW”数量有了很明显的增加,并且“之”基本上完全脱落。“之”的脱落,使“W”获得独立的语法地位,并且使“不如”处于兼语结构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因此得到虚化的条件。但是在这个时期,“W”前仍可插入副词等其他成分,并且“W”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形容词,和现代汉语仍有差别。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作动词的句子数量仍然远远超过其作介词的比例。与“比”字不同的是,“不如”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自始至终只表示不及“差比”义。
三、“不如”语法化缓慢的原因探讨
在现代汉语中,“不如”句表“不及”级比较,和“比”字句互补,二者从结构形式到语法化过程都十分相似。但是“不如”句的语法化速度却远远慢于“比”字句。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三点考虑:
1.比较句的积极性作用。“不如”从产生之初就同时表示比较和承担比较结果,表示“不及”级含义。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表“超过”义的差比句去阐述比较结果。而“超过”义比较句式从“XW于Y”到“X比YW”,都有“W”去阐述比较结果。因此“不如”句缺乏语法化动力。
2.“比”字句的使用频率大于“不如”句。从“比”字句表示差比意义以后,就成为“超过”级差比句的唯一形式。而从“不如”开始表示差比意义,就有“不及”、“未若”、“弗如”、“不若”等表示“不及”义的词语与其同时存在。到了明清以后,在“不如”句逐渐虚化以后,又出现了表不及义的“没有”“不比”句。“没有”句的意义和“不如”句相似,但在“没有”作为差比标志的句子中,一般以“X没有YW”的形式出现。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没有”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不如”句。使用频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词的语法化程度。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如”句语法化速度缓慢。
3.最初的意义和用法。“比”字从开始在比较句中就有表“平比”和“比较”两种用法。《周礼·天官·内宰》:“比其大小与其麤良,而赏罚之。”而“不如”从产生之初,就只表示“不及”级差比。这决定了它很难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产生表“泛比”的用法。也使其语法化在进行到“X不如Y,W”这一环节时,一直由“不如”承担的表“不及”义的比较结果很难完全转移到“W”上去。
因此,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不如”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缓慢。
注释:
①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61.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商务印书馆,1986.
[2]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
[3]邹韶华.“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A].语法研究与探索(六),语文出版社,1992.
[4]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沈家煊等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C].商务印书馆,2005.
[6]陈珺.汉末至现代“比”字句情况考察[J].现代汉语(语文研究),2007,(6).
[7]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7.
关键词: 差比句 语法化 动词
一、引言
“不如”句是古代汉语表“不及”义差比的主流句式。在这类句子中,“不如”作为谓语动词,同时承担比较的结果,和比动句中的“比”字功能相似。然而,在现代汉语中,“比”字已经虚化成为介词,而“不如”在大多数句子中仍然作为表“差比”义的动词。这说明,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的语法化仍然没有完成。“不如”是如何逐渐虚化的呢?“不如”的语法化过程为何如此缓慢?我们试图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把“不如”句的语法化过程分为先秦、汉代、南北朝时期、明清时期、现代汉语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选取一到两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考察。
二、“不如”的语法化过程
(一)先秦时期:“不如”是“如”的否定形式。“如”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种表示平比,一种表示比拟。“不如”也有相应的两种用法。《汉语大词典》中“不如”有两个义项: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我们发现,在最早出现“不如”的先秦文献中,“不如”已经是“比不上”的意思。
如:惠而不忍人,人不胜害,害不如死。(《逸周书》)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诗经·郑风》)
可见在产生之初,“不如”已经是一个词,而没有经过从短语到词的整合阶段。
在古代汉语中,“不如”差比句的典型格式为“X不如Y”,“不如”作为其中唯一的谓语,作动词用。当“Y”后出现谓词性成分“W”时,处于兼语句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不如”逐渐虚化为介词。
《左传》中发现2例比较后项“Y”后出现比较结果“W”的句子。
(1)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左传·成公》)
(2)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疾。(《左传·成公》)
例(1)中在比较后项和比较结果“W”之间插入一个“之”字,使比较后项和结果名物化。
还有两类与“X不如YW”结构相似:
(3)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左传·成公》)
(4)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左传·成公》)
这两例结构形式与“X不如YW”结构相似,都是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完整的单句。第一个单句是“不如”作谓语的差比句,后面的单句对前一个单句的比较项进行补充。但与“X不如YW”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后一个单句都有自己的主语,不用依赖语境补充。因此这类句子的后一个单句虽然是对前句的补充,但是不宜看作比较结果。
(二)汉代:《史记》中有10例比较后项后面出现“W”的句子,其中4例中比较后项与“W”之间插入“之”。“之”的存在,使表比较结果的“W”被取消了独立性。因此“不如”仍是句中唯一的动词。例:
(1)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史记·匈奴列传》)
(2)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史记·匈奴列传》)
(3)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4)伐赵不如伐桀宋之利。(《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5)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史记·鲁周公世家》)
《汉书》中的情况也类似于此。在9例“X不如YW”的例子中,4例带“之”。《后汉书》中三例中一例带“之”。在脱落了“之”的句子中,“W”作为一个单独的谓词性成分出现。例(5)中比较结果“多才多艺”是一个状态形容词,在介词“不如”句一般不能作为比较结果,在这里出现说明其仍然指向“Y”,并且和比较前项“X”意义联系不大。这样就可以分析为兼语结构。如: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乃王发不如旦,(旦)多材多艺。
说明在这个时期,“不如”句的在本身的“X不如Y”结构后面已经逐渐出现第二个谓词性成分,变成“X不如YW”的形式。这样处于兼语结构第一个动词位置上的“不如”就具备了虚化为介词的条件。这类句子形式上和“不如”作介词的句子相同,但是由于这个时期几乎一半的例子中都存在“之”,很难说这些句子中“之”的脱落不是偶然。“之”的存在,使“W”和“Y”一起成为了“不如”的宾语,所以在这个时期“不如”仍然是动词。
(三)南北朝时期:上述状况存在了漫长的一个时期,一直到《宋书》中仍然如此。《宋书》只出现一例“X不如YW”的例子,而“X不如Y”的句子却有49例。同时期的《世说新语》也只有一例“X不如YW”句式。所以很难说这个时期,“不如”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X不如YW”的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增长得极其缓慢。宋代话本《碾玉观音》中两例“X不如YW”,“Y”和“W”之间都没有“之”。“W”或者以动补短语的形式出现,或者是一个完整的单句。“W”语义指向“Y”,它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很松散。
(1)这首《鹧鸪天》说孟春景致,原来又不如《仲春词》做得好。(《碾玉观音》)
(2)这首词说仲春景致,原来又不如黄夫人做着《季春词》又好。(《碾玉观音》)
(四)明清时期:“X不如YW”句式的数量有了比较明显的增加,“Y”和“W”之间的“之”基本上已经脱落。《二刻拍案惊奇》有7例“X不如YW”句式。如:
(1)我只说是怎么样金碧辉煌的,元来是这等悔气色脸,到不如外边这包还花碌碌好看。(《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2)列位说来说去,总不如小僧今日所遇施主,真是个善心喜舍量大福大的了。(《二刻拍案惊奇》卷一)
(3)没爹没娘,少不得一死,不如同死了干净。(《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
(4)不如小弟方才说的为妙。(《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5)劳生扰扰,巴前算后,每怀不足之心,空白了头没用处,不如随缘过日的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6)自想如此凄凉情状,不如早死了到干净。(《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
(7)虽是莫大姐平日也还有个把梯己人往来,总不如与杨二郎过得恩爱。(《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七)
例(2)是典型的“X不如Y,(Y)W”式,后段和前段有明显的语义空位,这和“比”字句中的泛比句非常类似,唯一不同点在于“W”语义指向“Y”,可以分析为兼语结构。另外6例也存在明显的特点:
1.“之”的脱落使“W”取得了独立的地位,不再从属于“Y”。
2.“W”没有以单独形容词的形式出现,要么以述补结构的形式出现,例(1)(3)(7);要么以动宾结构的形式,例(4);要么在“W”前插入副词或助词等成分,例(6)(5)。总之,“W”虽然没有以独立单句的形式出现,但它和前面句子的关系很松散,语义指向“Y”,更倾向于对“Y”的陈述。
到了《红楼梦》中,“X不如YW”的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句子结构也基本和现代汉语相同。
(1)我这里虽好,又不如芦雪庵好。(《红楼梦》第四十九回)
(2)湘云那里肯让人,且别人也不如他敏捷。(《红楼梦》第五十回)
(3)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红楼梦》第七十回)
(4)我们是糊涂人,不如你明白,何如?(《红楼梦》第七十四回)
(5)我只是嫌我这衣裳不大好,不如前年穿着老太太给的那件雀金呢好。(《红楼梦》第一零零回)
但是有些句子也不和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例如:
(6)我们庄家人闲了,也常会几个人弄这个,但不如说的这么好听。(《红楼梦》第四十回)
(7)咱们那怕用一万银子供祖宗,到底不如这个又体面,又是沾恩锡福的。(《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8)我说倒不如小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红楼梦》第七十一回)
(9)父女弟兄,反不如小家子得以常常亲近。(《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在这些句子中“W”以述补或偏正短语的形式出现,甚至以复句的形式出现,如例(8),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存在的。
(五)现代汉语: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在句中作动词的比例仍然大大高于其作介词的比例。按照“不如”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据统计,老舍作品中动词句占74.58%,介词句占25.42%,王朔作品中动词句占82.64%,介词句占17.36%,其他的北京口语语料中作介词的占10.71%,人民日报中约占了10.48%,而科技语体的语料占30.67%。①
纵观“不如”的语法化过程,和“比”字相似。先是在句中作为表“不及”义的动词,以“X不如Y”的形式出现,“不如”是其中唯一的谓语动词。春秋末期,“Y”的后面开始出现谓词性的“W”,用来对“Y”进行更加详细的表述,但“Y”和“W”之间一般存在介词“之”。“之”的存在取消了“W”的独立性,使“W”依附于比较后项“Y”。因此“不如”仍然是动词。其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X不如YW”句式缓慢增加,但“Y”和“W”之间的“之”也存在于大多数句子中。到了宋代以后,“之”逐渐脱落。但是“W”和前段一般以两个单句的形式出现,之间联系松散,这个时期的“X不如YW”类似于泛比句。到明清时代,“X不如YW”数量有了很明显的增加,并且“之”基本上完全脱落。“之”的脱落,使“W”获得独立的语法地位,并且使“不如”处于兼语结构的第一个动词的位置,因此得到虚化的条件。但是在这个时期,“W”前仍可插入副词等其他成分,并且“W”的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形容词,和现代汉语仍有差别。直到现代汉语中,“不如”作动词的句子数量仍然远远超过其作介词的比例。与“比”字不同的是,“不如”在语法化的过程中,词义并没有发生改变,自始至终只表示不及“差比”义。
三、“不如”语法化缓慢的原因探讨
在现代汉语中,“不如”句表“不及”级比较,和“比”字句互补,二者从结构形式到语法化过程都十分相似。但是“不如”句的语法化速度却远远慢于“比”字句。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可以从三点考虑:
1.比较句的积极性作用。“不如”从产生之初就同时表示比较和承担比较结果,表示“不及”级含义。人们更倾向于使用表“超过”义的差比句去阐述比较结果。而“超过”义比较句式从“XW于Y”到“X比YW”,都有“W”去阐述比较结果。因此“不如”句缺乏语法化动力。
2.“比”字句的使用频率大于“不如”句。从“比”字句表示差比意义以后,就成为“超过”级差比句的唯一形式。而从“不如”开始表示差比意义,就有“不及”、“未若”、“弗如”、“不若”等表示“不及”义的词语与其同时存在。到了明清以后,在“不如”句逐渐虚化以后,又出现了表不及义的“没有”“不比”句。“没有”句的意义和“不如”句相似,但在“没有”作为差比标志的句子中,一般以“X没有YW”的形式出现。而且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没有”句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不如”句。使用频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词的语法化程度。因此,在现代汉语中,“不如”句语法化速度缓慢。
3.最初的意义和用法。“比”字从开始在比较句中就有表“平比”和“比较”两种用法。《周礼·天官·内宰》:“比其大小与其麤良,而赏罚之。”而“不如”从产生之初,就只表示“不及”级差比。这决定了它很难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产生表“泛比”的用法。也使其语法化在进行到“X不如Y,W”这一环节时,一直由“不如”承担的表“不及”义的比较结果很难完全转移到“W”上去。
因此,综合以上各种原因,“不如”的语法化过程进行缓慢。
注释:
①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学林出版社,2007:61.
参考文献:
[1]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M].商务印书馆,1986.
[2]黄晓惠.现代汉语差比格式的来源及演变[J].中国语文,1992,(3).
[3]邹韶华.“比”字句的积极性特征[A].语法研究与探索(六),语文出版社,1992.
[4]向熹.简明汉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沈家煊等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C].商务印书馆,2005.
[6]陈珺.汉末至现代“比”字句情况考察[J].现代汉语(语文研究),2007,(6).
[7]许国萍.现代汉语差比范畴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