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3例患者口服米非司酮10mg/d,连续治疗6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月经变化情况趋于正常,子宫体积与内膜厚度分别为(56.8±9.2)cm2、(5.6±0.6)mm,子宫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更薄。组间疗效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症方面有较好效果,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腺肌;疗效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主要是由患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继发性痛经、患者经期延长、子宫均匀性增大等[1]。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传统治疗中常采用子宫切除等疗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法也被很多医院采用。本文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子宫腺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子宫腺肌患者,本文选取对象均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具体临床表现为: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临床表现,排除子宫内膜癌、子宫息肉等疾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患者年龄30~48岁,平均(36.2±3.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1~47岁,平均(35.3±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每日口服10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6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月经变化、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做跟踪记录。月经变化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和月经量三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取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变化情况(经期、周期、月经量),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月经趋于正常化,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如表2,由表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子宫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更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内膜变化情况(x±s)
3、讨论
子宫腺肌病主要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侵入,致使子宫肌层内膜和腺体异位的现象[2]。主要症状有:经期前后或者在经期内出现痛经现象、全身不适,经期推迟7天以后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经期出血等症状,且会伴随有子宫肌瘤、子宫出血病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发病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很多患者年龄集中在40~55岁年龄段,此外,生育状况、炎症性损伤等都有可能引起病发[3]。目前,子宫腺肌病已成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给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米非司酮是新型的抗孕激素,与孕酮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具有高于黄体酮五倍的亲和力[4]。除了具有抗早孕、催经止孕等功能外,还在妇科手术中得到应用,也是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药物方法,具体治疗方法为在患者经期始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每日10mg,睡前服用,连续用药6个月。
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时,可降低子宫内膜及肌层中的孕激素受体,抑制排卵现象,从而对子宫内膜细胞分裂进行干扰,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非竞争性抗雌激素的作用下,诱发闭经,从而使流血停止、血红蛋白恢复上升,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使子宫体积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的子宫切除治疗方法相比,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具有明显优势。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后,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月经变化情况趋于正常,月经周期、经期均恢复正常水平,其月经量也由治疗前的(99.2±1.1)mm减少到(71.2±11.3)mm,其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子宫内膜变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服药前期不能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药物作用,也要排除对米非司酮药物本身过敏的患者。
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中,还要对患者做好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精神压力,在治疗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同时,在治疗后,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通过饮食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及瓜果蔬菜,禁用油腻辛辣等高雌性激素食物。此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教育宣传,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以便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子宫腺肌症临床药物治疗的新途径,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珊.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113例子宫腺肌症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1(03):129-130.
[2]于志宏.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7):68-69.
[3]杨昌芬.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25(13):37-38.
[4]伍海鹰.不同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04(23):552-553.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子宫腺肌;疗效
子宫腺肌病是妇科常见病,主要是由患者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所致,临床表现主要为继发性痛经、患者经期延长、子宫均匀性增大等[1]。近几年来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传统治疗中常采用子宫切除等疗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法也被很多医院采用。本文以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子宫腺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收治的46例子宫腺肌患者,本文选取对象均经临床诊断为子宫腺肌症,具体临床表现为:所有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痛经、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临床表现,排除子宫内膜癌、子宫息肉等疾病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患者年龄30~48岁,平均(36.2±3.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1~47岁,平均(35.3±3.1)岁。两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每日口服10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6个月。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分析。
1.3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前后,对患者的月经变化、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做跟踪记录。月经变化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和月经量三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采取采用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变化情况(经期、周期、月经量),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月经趋于正常化,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如表2,由表可知,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子宫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且子宫内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更薄。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及内膜变化情况(x±s)
3、讨论
子宫腺肌病主要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侵入,致使子宫肌层内膜和腺体异位的现象[2]。主要症状有:经期前后或者在经期内出现痛经现象、全身不适,经期推迟7天以后出现,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经期出血等症状,且会伴随有子宫肌瘤、子宫出血病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子宫腺肌病发病与患者年龄有很大关系,很多患者年龄集中在40~55岁年龄段,此外,生育状况、炎症性损伤等都有可能引起病发[3]。目前,子宫腺肌病已成为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给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米非司酮是新型的抗孕激素,与孕酮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具有高于黄体酮五倍的亲和力[4]。除了具有抗早孕、催经止孕等功能外,还在妇科手术中得到应用,也是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药物方法,具体治疗方法为在患者经期始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每日10mg,睡前服用,连续用药6个月。
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腺肌病时,可降低子宫内膜及肌层中的孕激素受体,抑制排卵现象,从而对子宫内膜细胞分裂进行干扰,使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在非竞争性抗雌激素的作用下,诱发闭经,从而使流血停止、血红蛋白恢复上升,改善患者的痛经症状,使子宫体积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精神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传统的子宫切除治疗方法相比,米非司酮治疗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具有明显优势。本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后,治疗效果较为显著,患者的月经变化情况趋于正常,月经周期、经期均恢复正常水平,其月经量也由治疗前的(99.2±1.1)mm减少到(71.2±11.3)mm,其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子宫体积明显缩小、子宫内膜变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显著。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服药前期不能使用性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药物作用,也要排除对米非司酮药物本身过敏的患者。
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治疗中,还要对患者做好相应的临床护理工作,包括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精神压力,在治疗中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变化,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同时,在治疗后,要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通过饮食调理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维生素E的食品及瓜果蔬菜,禁用油腻辛辣等高雌性激素食物。此外,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知教育宣传,定期做好身体检查,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以便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子宫腺肌症临床药物治疗的新途径,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珊.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113例子宫腺肌症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21(03):129-130.
[2]于志宏.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疗效观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1(17):68-69.
[3]杨昌芬.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25(13):37-38.
[4]伍海鹰.不同超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04(23):552-553.